女兒讀小學體育課要跳繩繩子經常打結有啥辦法?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颉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其實漢字是起源於先民”結繩記事”(注1)(注2),是我們祖先共同努力的創作,倉颉可能只是”整理文字”的人。
■文字是因為使用上的需要而逐漸由少變多的, 是約定俗成的。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文字,所以在秦以前,文字的寫法也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漢朝時候隸定,把圖畫式的小篆,改成一筆一畫的隸書,更方便傳抄使用,文字的形狀大約就定型了,當然還是有所改變與增加。
■而繁體中文,就是『倉颉』所發明的喔! 古文全都是繁體字喔!(注2)
※※
(注1)結繩記事:上古沒有文字時,在繩上打結做為記住事情的方法,為漢字最早的起源之一!
(注2)古時候,由於還沒有文字的發明,凡事都要利用打結的繩子來記載事情。一天,倉颉請一位名叫「二木頭」的屬下用一匹馬去換二輛車回來,而二木頭將繩子的一頭打了一個結,再將繩子的另一頭打了二個結後、便牽著馬往市場出發,二木頭找到了賣車的老板後,將帶去的二匹馬換了一輛車後,就高高興興的回去向主人交差。然而,回去之後,倉颉一看、怎麼他交代換二輛車、卻只換了一輛車回來…,心理正納悶究竟是怎麼回事,打算好好問問二木頭呢!聰明的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哇!原來二木頭雖然將繩子打了結,但是卻將要買的東西記反了,將原本「一馬換二車」記成了「一車換二馬」了,白白讓市場老板賺了一匹馬呢,搞得大家錯誤百出、人仰馬翻,也讓倉颉大人傷透了腦筋呢!由於吃過這種苦頭,倉颉心想,究竟如何才能解決眼前的難題呢?
倉颉每天在沙地上塗塗寫寫,很是懊惱…,有一天,倉颉看到了掛在窗台上的一串魚,突然心生靈感,咦!聰明的倉颉靈機一動,腦中漸漸浮現出類似『魚』的象形文字,一連串的文字又一一浮現腦海中,才恍然大悟,原來太陽就是『日』字、田地就代表了『田』字,還有『口、目、耳』也是由圖形轉變而來的文字,他發現每個東西都有圖形代表它的意義,由景物轉變成的文字叫「象形」字,真是太妙了!
倉颉自言自語道:一棵樹就是『木』、樹木多了就是『林』;一個『石』代表石頭、三個石頭就代表很多石頭,也就是『磊』字;人在樹下歇著,就是『休』字;古時候的人,覺得女人留在家裡最安心、就發明了『安』字,把兩個字合起來,形成另一個意義的字,就叫做「會意」字,真是太有意思了!而「指事」原理造出的字,更能令你馬上看出意思,像是上和下,兩個人拿刀互斗就是『斗』字;因為後來文字不夠用了,便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加上形或聲的符號,成為「形聲」字,像是鯉,把裡字和魚字合起來就是『鯉』;另外還有「轉注」字,是把形聲意義相近的字,互相轉用,像是依和倚;而另一種「假借」字,是取同音的字,借作別的意思,像是考和老!倉颉拿起樹枝在地上塗塗畫畫,也越來越有心得,終於發現了用文字記事的訣竅及要領,就是形成中國文字的六種原理,叫做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在一旁的大龍及小太極直呼中國字真偉大,開心地手舞足蹈起來!
倉颉會造字的消息傳到宮中,有一天,黃帝召見倉颉進宮,倉颉便向皇上一一說明了文字的由來和代表的意義:「太陽剛剛升起,就是『旦』字;他又畫了一個「手」字、加了一個「目」字,把手放在眼睛上,手加目,就可以變成『看』字」。黃帝聽了哈哈大笑,便請倉颉以後專心的造字。之後的每一天,倉颉便更用心、也更積極的創造出更多的文字,以造福大眾,這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字的起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