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售賣者坐在鍋的後面。鍋是向前傾斜放著的,低處有油,售賣者不時地要用鏟子向高處鏟油,再任其往下自流,這種小攤隨處可見。 焖子:也是用團粉做的,質軟、透明,既像涼粉,又像豆腐。也是切成小片,放在平底鍋裡煎,只用素油。因出售者以回民居多。煎後加蒜汁、醬油、芝麻醬等,出售的形式與灌腸相同。油煎類還有餡餅、鍋貼、火燒等。 4烘烤類 這類食品經過烘烤,都較堅硬,是小吃中的主食。 硬面饽饽:也叫"墩饽饽",是用發面做成的一種點心,稍加一點糖,焙烘後很硬,故叫硬面饽饽。 過去賣硬面饽饽的一般在深夜。一位老者,提著一個木盒,點著一盞小油燈,在呼嘯的寒風中,邁著艱難的步子,拖著沉悶的長聲吆喝:"硬面……饽饽……"。 烤白薯:外地也有,可是據說北京的最好。吃起來味道固然差不多,可是在北京吃烤白薯,卻另有風味。 過去賣烤白薯的是推著一部雙輪手車。車上除了一個大筒爐子外,還有隨時准備入爐的生白薯。在街頭、路邊隨烤隨賣。在寒冷的冬天,圍著火爐吃著熱白薯,確是一種享受。 烘烤類的小吃,還有鍋餅、燒餅、螺絲轉、牛舌餅、煎餅等。 5甜食類 北京的甜食小吃雖然比不上南方多,但是有一些品種是頗具地方風味的。 愛窩窩:形狀像大元宵,做法是,先將江米蒸熟,揉成圓團,再把由白糖、芝麻、山楂、豆沙等做成的餡包在裡面,外皮上再滾些干熟米粉即成。 豌豆黃:將豌豆煮爛、去皮,加小棗成糊狀,點以石膏,結成塊,賣時現切,很好吃。賣愛窩窩的一般與"驢打滾"同賣。驢打滾是用豌豆粉和黃豆粉(後來也有用江米粉的),混合蒸熟,再卷上豆沙餡即成,賣時切段。和愛窩窩一起同售,黃白相間,令人賞心悅目,增加食欲。 粽兒糕:一付擔子,一頭是一個像銅瓶似的鍋爐,另一頭是一個二屜廚。有人買時,用小勺盛一勺糯米粉,打開銅瓶上的塞子,是一個只有瓶頸大小的蒸籠,再將一種梅花型的木模放在瓶頸上,把米粉倒入,蓋上蓋子,一分鐘左右,糕就熟了,再撒上些糖,放上二三條山楂絲,向紙上一倒,滾燙的糕就在顧客手中了。因操作復雜,獲利低微,粽兒糕已絕跡多年了。 在北京的街頭小吃中,還有一種涼食類,如:涼粉、扒糕、蓮子粥、杏仁豆腐、酸梅湯、紅果酪(溫補)和奶酪等。 此外,還有一類兒童零食小吃,也很有風味,目前已不多見,如:糊塗糕、冰板、掛拉棗、雲豆餅等。 還有一些當時的街頭食品,其供應對象是勞苦同胞,他們以此為正餐,如:扒拉兒、撥魚兒、懶龍、金裹銀等,現在已很少見了。
各有千秋,都挺不錯的,看自己口味了,眾口難調了。
你吃過北京的小吃嗎?爆肚、茶湯、炒肝、豆汁、灌腸、焦圈、三鮮燒麥、馓子……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今天,這些北京傳統的名小吃已經不那麼撩人胃口了,但是仍有很多人對它情有獨鐘。
■爆肚兒水爆羊肚簡稱爆肚兒。一個羊肚子分為六樣:肚領仁、肚板兒、葫蘆兒、馓丹、蘑菇、實芯兒。爆肚兒的火候最要緊,要脆要嫩。作料是:香菜、蔥花、芝麻醬、醬豆腐、辣椒油、蒜泥、鹵蝦油、韭菜花、醬油、醋,和吃涮羊肉用的作料相同。
■門釘餡餅清真教羊肉餡餅的一種,個兒比餡餅略小,可是比餡餅厚,四周也全得烙。烙得了,鼓鼓的像城門上的釘子,所以叫門釘餡餅。
■褡裢火燒有葷素兩樣兒。外邊有賣的,也有在家裡自己做著吃的。這種長方形的火燒互相粘連在一起,就像舊時裝錢物的“布褡裢”,故名褡裢火燒。其味道與餡餅差不多,只是形狀不同而已。
■螺蛳轉兒半發面抻成細條,擱芝麻醬與花椒鹽兒,盤在一起,如螺蛳狀,把它摁平了,先在铛上烙,後在碼道烤。烤好後外面脆裡面暄。當天售不完的螺蛳轉兒再烤一兩次,叫“干蹦兒”,用手一拍就碎,吃著蹦焦酥脆。
■驢打滾兒即豆面兒糕。黃黏米面蒸熟後,在案板上攤開摁平,裹上紅糖或豆沙餡一卷,再滾上炒熟了的黃豆面,吃時澆黑糖桂花水。至於為什麼叫“驢打滾兒”,有一種解釋是:毛驢打滾之後,地上即有一塊一塊的“肥料”,形狀、顏色都和此豆面兒糕相似。
■豆汁粉房中水磨綠豆制粉條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下腳,經過發酵後再熬熟,就是豆汁兒。
豆汁兒最早分甜、酸、酸甜三種。當天做成的豆汁兒是甜味,放到第二天,就變成酸甜,第三天則只酸不甜。
據單好豆汁兒這口兒者稱,一碗豆汁兒加上一碟兒辣鹹菜絲兒,占了五味中酸、辣、甜、鹹四味,獨沒有苦味,是為人生的期盼。
豆汁兒還有個孿生兄弟:麻豆腐,是制豆汁兒時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兒、腌雪裡紅炒熟,潑辣椒油,喜愛這一口兒的北京人也頗多。
■栗子面窩頭傳說這一宮廷小吃品種是慈禧太後當年吃過的小窩頭,做小窩頭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過細籮,再摻上好黃豆面,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又暄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個小窩頭才夠“小”。
■芸豆卷芸豆卷本是民間小吃。據傳清光緒年間一個夏日,慈禧太後偶爾聽到紅牆之外有銅鑼聲和吆喝聲,隨問是做什麼的,並喚來賣貨人,品嘗了他的芸豆卷,覺得好吃。於是將此人留在宮內為她專做小吃,芸豆卷也就成為清宮御膳珍品。
■豌豆黃把豌豆煮熟,澄成豆沙,加白糖桂花,冷後切成方塊,上面擱幾片蜜糕或小紅棗,吃起來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它是北京的傳統夏令消暑小吃,曾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成為御膳名品。
■京東肉餅京東肉餅以牛羊肉為餡,每個大則約500克,小的也足有300克。京東肉餅為北京以東夏墊鎮(屬今大廠回族自治縣)楊景祿(別名大麻七)所創制。
■羊眼包子相傳清代康熙皇帝曾食用過羊眼包子,故而出名。此物因其個頭小似羊眼,所以人稱羊眼包子。別看包子小,但餡料多樣,深受人們喜歡。
■焦圈兒又叫“小油鬼”,圈小如镯,炸得焦脆酥香。從前北京粥鋪的早點,講究吃馬蹄燒餅夾焦圈兒,喝甜漿粥。喝豆汁兒時一般配食焦圈兒。焦圈是從清宮御膳房傳出來的食品。 (張玉鳳) 不調的貓耳朵好吃,麥香味濃。沒勁,我不愛吃!!驢打滾還成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