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蚊子像什麼正文

蚊子像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蚊子像什麼
 
中文名:蚊子
拼音:wénzi
注音:ㄨㄣˊㄗˇ
英文名:mosquito
別名:尋覓蚊(在非洲的一些部落有毀滅的意思)
蚊子屬於昆蟲綱雙翅目蚊科,全球約有3000種。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通常雌性以血液作為食物,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絲蟲病、日本腦炎等其他病原體的中間寄主。除南極洲外各大陸皆有蚊子的分布。其中,以按蚊屬、伊蚊屬和庫蚊屬最為著名。
[編輯本段]基本情況
蚊子屬四害之一。其平均壽命不長,雌性為3-100天,雄性為10-20天。
蚊子有雌雄之分,雄蚊觸角呈絲狀,觸角毛一般比雌蚊濃密。它們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雄蚊口器退化,雌蚊因繁殖需要,在繁殖前雌蚊需要叮咬動物以吸食血液來促進內卵的成熟。
蚊子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種具有舒張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質,它使血液更容易匯流到被叮咬處。被蚊子叮咬後,被叮咬者的皮膚常出現起包和發癢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有被蚊子“咬”的不愉快事,事實上應該說被蚊子“刺”到了。蚊子無法張口,所以不會在皮膚上咬一口,它其實是用6枝針狀的構造刺進人的皮膚,這些短針就是蚊子攝食用口器的中心。這些短針吸人血液的功用就像抽血用的針一樣;蚊子還會放出含有抗凝血劑的唾液來防止血液凝結,這樣它就能夠安穩地飽餐—番。當蚊子吃飽喝足、飄然離去時,留下的就是一個癢癢的腫包。但是,癢的感覺並不是因為短針刺人或唾液裡的化學物質而引起的。我們會覺得癢,是因為體內的免疫系統在這時會釋出一種稱為組織胺的蛋白質,用以對抗外來物質,而這個免疫反應引發了叮咬部位的過敏反應。當血液流向叮咬處以加速組織復原時,組織胺會造成叮咬處周圍組織的腫脹,此種過敏反應的強度因人而異,有的人對蚊子咬的過敏反應比較嚴重。
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約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鮮血,每次飽餐一頓之後,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裡范圍內活動,不過最遠活動距離可達180公裡。
每只雌蚊子一生產卵總數約為1000-3000個,它們一般把卵子產於水面,兩天後孵化成為水生的幼蟲——孑孓(jiéjué)。孑孓以水中的藻類為食,它們經歷4次脫皮後才成長為蛹,漂浮在水面上,最終蛹表皮破裂,幼蚊誕生。
蚊子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蛹、成蟲4部分,一般卵1-2天,幼蟲期5-7天,蛹2-3天,成蟲羽化至吸血產卵3-7天,整個世代1-2周左右。

蚊子的形態與結構

1.成蟲外部形態蚊是小型昆蟲,體長約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頭、胸、腹3部分。
⑴頭部:
似半球形,有復眼和觸角各1對,喙1支。觸角(antnna)有15節:第一節稱柄節(scape),第二節稱梗節(torus),第三節以後各節均細長稱鞭節(flagellum)。各鞭節輪生一圈毛,雌蚊的輪毛短而稀,雄蚊的輪毛長而密。在雌蚊觸角上,除輪毛外,還有另一類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節上,這些短毛對空氣中化學物質的變化產生反應,對二氧化碳、乳酸等化合物和濕度尤其敏感,起尋找吸血對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復眼。
⑵胸部:
分前胸、中胸和後胸,每胸節有足1對,中胸有翅1對,後胸有1對平衡棒,中胸、後胸各有氣門1對。中胸特別發達,其背板幾乎占據全胸背,由前而後依次為盾片、小盾片及後背片。庫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葉狀,緣毛在凸葉上,按蚊的小盾片後緣呈弧形,緣毛分布均勻。蚊翅窄長,膜質。翅脈簡單,縱脈(v)2.4.5各分兩支(圖20-2),其余縱脈均不分支。翅脈上覆蓋鱗片,翅的後緣有較長的鱗片,稱翅繸。翅鱗可形成麻點、斑點或條紋,在按蚊的分類方面是一重要依據。蚊足細長,分別稱前足、中足和後足。足上常有鱗片形成的黑白斑點和環紋,為蚊種分類特征之一。
⑶腹部:
分11節,第一節不易查見;2~8節明顯可見,有的蚊種在其背面具有由淡色鱗片組成的淡色橫帶、縱條或斑;最末3節變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須一對,雄蚊則為鉗狀的抱器,構造復雜,是鑒別蚊種的重要依據。
2.口器(喙)結構蚊喙為刺吸式口器,是傳播病原體的重要構造。由上內唇(上唇咽)、舌各1個,上、下颚各1對,共同組成細長的針狀結構,包藏在鞘狀下唇之內。上內唇細長,腹面凹陷構成食物管的內壁,舌位於上內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開放的底面封閉起來,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舌的中央有一條唾液管。上颚末端較寬如刀狀,其內側具細鋸齒,是蚊吸血時首先用以切割皮膚的工具。下颚末端較窄呈細刀狀,其末端具有粗鋸齒,是隨著皮膚切開以後,起鋸刺皮膚的功用。下唇的表面被覆鱗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為二片,稱唇瓣(labellae)。當雌蚊吸血時,針狀結構刺入皮膚,而唇瓣在皮膚外挾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則向後彎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護與支持刺吸器的作用。但雄蚊的上、下颚已退化或幾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膚,因而不適於吸血。在喙的兩旁有觸須(下颚須)1對,為下颚的附肢。按蚊的雌、雄蚊觸須與喙等長,但雄蚊觸須的末兩節膨大而向外彎曲;庫蚊、伊蚊的雌蚊觸須比喙短,雄蚊的觸須則較緣長或等長(少數蚊種例外)。觸須是刺吸時的感覺器官。
3.內部構造蚊具有消化、排洩、呼吸、循環及生殖等系統。其中,與流行病學有關的主要為消化和生殖系統
⑴消化系統: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腸及肛門。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均在胃內進行。在前胸內有1對唾腺,每一唾腺分3葉,每葉有一小唾腺管,最後匯合成總唾腺管,通入舌內。唾腺管能分泌和貯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種酶,例如能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anticoagulin),破壞吸入的紅細胞的溶血素(haemolysin)和使破壞的紅細胞凝集的凝集素(agglutinin)。
⑵生殖系統:
雄蚊有睾丸1對,自每一睾丸發出的輸精管在遠端膨大為儲精囊,兩者會合成射精管。射精管遠端為陰莖,陰莖兩側有抱器。雌蚊有卵巢1對,輸卵管在匯成總輸卵管前的膨大部稱壺腹,總輸卵管與陰道相連。在陰道的末端有受精囊(按蚊1個,庫蚊和伊蚊3個)和1對副腺的開口,陰道則開口於第八、九腹節交界處的腹面。每個卵巢由幾十個至二百多個卵巢小管組成。每個卵巢小管包括3個發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囊(f0llice),頂端的為增殖卵泡囊,中間為幼小卵泡囊,靠近輸卵管的為成卵卵泡囊。當成卵卵泡囊中的卵成熟排出後,幼小卵泡囊又發育為成卵卵泡囊,卵泡囊依次逐個發育成熟。每排出一次卵,順卵巢小管上就留有1個膨大部。此外,呼吸系統中的微氣管在卵巢上的分布成卷成細密的絲狀,卵巢在妊娠後膨大,微氣管也因而伸直,故可鑒別雌蚊是否經產。
[編輯本段]蚊子的種類
蚊子的種類蚊屬昆蟲綱,約3,300種及亞種,中國有15屬33種及亞種。蚊媒疾病的重要媒介,是總的劃分為三大類,一個是按蚊,一類是庫蚊,另一類是伊蚊。第一大類是按蚊按蚊成蟲的特征是翅大多有斑,身體大多是灰色的,身體在停留的時候,與停留面保持一定的角度,它大多在夜間活動;第二大類是庫蚊庫蚊成蟲的特征是翅大多無斑,體色是棕黃色,身體在停留的時候,往往與停留面保持平衡狀態,平行狀態,它的活動也大多在夜間;第三大類是伊蚊伊蚊成蟲的特征是翅沒有斑,身體大多是黑色的,而且有白斑,它因為喜歡白天活動,因此我們經常在室內,在陰涼的地方,白天經常有這類蚊子來襲擾,可能大家都會有印象,它的身體是黑色的,有白色的斑紋。全球傳播病毒和瘧疾的各種蚊子美國庫蚊埃及伊蚊非洲瘧蚊熱帶家蚊三帶喙庫蚊白線斑蚊
雖然蚊子的種類繁多,但百姓家中常見的只有伊蚊、庫蚊和按蚊三類。
1、庫蚊
蚊科庫蚊亞科的一屬。通稱庫蚊。廣布全世界,是蚊科的第二大屬,已知800余種和亞種。中國已知達70余種。幼蟲孳生於各類水體或容器積水中。它們是室內最常見的蚊子,一般稱為家蚊。
2、白紋伊蚊
俗稱“花蚊子”,主要白天吸血,叮人凶猛,傳播登革熱,有“亞洲虎蚊”之稱。孳生在天然積水和小型容器中,如缸、罐、罐頭盒、花壇、竹筒、樹洞、飯盒、廢舊輪胎、盆景、堵塞的樓頂笕溝等處。花斑蚊不論黑夜白天都會叮人吸血。花斑蚊不僅凶惡,而且善飛。一般蚊子飛程只有數十至數百米,最遠不超過1-2公裡,但花斑蚊能飛行5-7公裡,而且速度極快,還可以隨心所欲地做前後滾翻、俯沖、急轉彎、突然加速或減速等“高難動作”。
埃及伊蚊
是典型的嗜吸人血的“家蚊”,白天吸血,習性類似白紋伊蚊。喜歡在水缸及其他器皿裡產卵,孳生幼蟲。
3、中華按蚊
中華按蚊的幼蟲孳生在大型積水中,如水稻田、沼澤、蘆葦塘、緩流溝渠等。

中國已知蚊類種類

(一)按蚊亞屬
1.中華按蚊
2.擬中華按蚊
3.小寬按蚊
4.八代按蚊
5.黑河按蚊
6.長浮按蚊
7.大窄按蚊
8.白跗按蚊
9.最黑按蚊
10.帶足按蚊
11.銀足按蚊
12.克勞按蚊
13.貴陽按蚊
14.嗜人按蚊
15.小潔按蚊
16.赫坎按蚊
17.朝鮮按蚊
18.付氏按蚊
19.庫形按蚊
20.寬鱗按蚊
21.林氏按蚊
22.勐朗按蚊
23.巨型按蚊貝氏亞種
24.巨型按蚊西姆拉亞種
25.小五斑按蚊
26.米賽按蚊
27.薩氏按蚊
28.須喙按蚊
29.須蔭按蚊
30.平原按蚊
31.艾肯按蚊
32.孟加拉按蚊
33.花島按蚊
34.棕毛按蚊
35.帶棒按蚊
36.間斷按蚊
(二)塞蚊亞屬
37.不吉按蚊
38.簇腹按蚊
39.高砂按蚊
40.棋斑按蚊
41.烏頭按蚊
42.庫態按蚊
43.溪流按蚊
44.傑普爾按蚊
45.微小按蚊
46.瓦容按蚊
47.無定按蚊
48.勞氏按蚊
 

我家孩子老是歪頭是什麼原因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