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受傷如何處理少了一塊肉要不要割掉露出的骨頭?? 不用割掉露出的骨頭 206塊。分別是: 顱:
頭蓋骨: 1.額骨 2.頂骨 3.颞骨 4.枕骨 蝶骨 篩骨 面骨: 5.顴骨(2) 6.上颌骨 7.下颌骨 9.鼻骨(2) 腭骨(2) 淚骨(2) 犁骨 下鼻甲(2) 耳骨(在中耳部)(6):
錘骨(2) 砧骨(2) 镫骨(2) 喉部骨骼(1):
舌骨 肩部骨骼(4):
25.鎖骨(2) 29.肩胛骨(2) 胸部骨骼(25):
10.胸骨 28.肋骨(2x12) 脊椎(24):
8.頸椎(7)incl.atlas&axis 14.腰椎(5) 胸椎(12) 臂部骨骼(6):
11.肱骨(2) 26.肱骨骨節 12.尺骨(2) 13.桡骨(2) 27.桡骨頭 手骨(54):
腕骨: 手舟骨(2) 月骨(2) 三角骨(2) 豌豆骨(2) 大多角骨(2) 小多角骨(2) 頭狀骨(2) 鉤骨(2) 掌骨: 掌骨(5×2) 指骨: 近節指骨(5×2) 中節指骨(4×2) 遠節指骨(5×2) 骨盆(4):
15.髋骨(hipbonesorinnominatebones)(2) 16.骶骨 尾骨 腿骨(8):
18.股骨(2) 17.股骨頭 22.大轉子 23.大腿骨節 19.髌骨(2) 20.胫骨的軸部和24.骨節(2) 21.腓骨(2) 足部(52):
踝骨: 跟骨(2) 距骨(2) 足舟骨(2) 內側楔骨(2) 中間楔骨(2) 外側楔骨(2) 骰骨(2) 足背骨: 跖骨(5×2) 趾骨: 近節趾骨(5×2) 中節趾骨(4×2) 遠節趾骨(5×2) 幼兒骨骼還包括下面這些骨骼:
骶椎(4或5),成年後融合為骶骨 尾椎(3到5),成年後融合為尾骨 髂骨,坐骨和恥骨,成年後融合成整體的髋骨 正常人體解剖學:正常成人共有206塊骨頭。(不包括畸形)
可分顱骨,軀干骨,上肢骨,下肢骨 顱骨分腦顱骨和面顱骨。一共23塊(未計3對聽小骨) 軀干骨包括24塊椎骨、1塊尾骨、12對肋、一塊胸骨。一共51塊 上肢骨分上肢帶骨和自由上肢骨。一共64塊 下肢骨分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一共62塊
骨組織由活細胞和礦物質(主要是鈣和磷)混合構成,正是這些礦物質使骨頭具有堅實的物性。骨頭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例如臂骨是長骨,腕骨是短骨,胸骨和顱骨是扁骨,椎骨是不規則骨。成年人的骨主要由兩種組織構成:堅硬的密質骨在外,多孔的松質骨又稱海綿骨在內。長骨中的大腿骨,或稱股骨,骨干主要由密質骨構成,中間填滿稱為黃骨髓的脂肪。 凸起的骨端主要由松質骨構成,外包一層薄薄的密質骨。松質骨含有制造血球的紅骨髓。大多數骨頭的表面覆蓋一層致密的纖維膜,稱為骨膜。血管和神經纖維穿過骨頭堅硬外層上的小通道進入疏松的內部。 很難想像得到骨頭是有生命、能生長的組織,骨頭是怎麼生長的呢? 骨頭循獨特的方式生長:首先是新細胞形成,然後,這些細胞產生一種特殊的有機物,成為環繞自身的基質,最後,鈣鹽在基質裡沉積,使之逐漸變硬。 人的骨頭,早在胎齡二月時就開始形成。此後不斷生長,女子到十六歲左右骨頭才停止生長,男子則長到十八歲左右。胸骨至仁十五歲左右就不再硬化,但其他骨頭的強度和鈣量仍不斷增加,直到三十五歲左右才停止。在人的大半生中,骨頭不斷改造,骨組織不斷耗損和補充。 在胎兒時期,骨頭的形成方式有兩種。顱頂的骨頭是在結締組織膜裡開始生長的,其他骨間大多始於“雛型”軟骨。雛型軟骨與真骨相似,只是比較柔軟,宜於快速生長,最終被真骨替代。雛型軟骨是逐漸由骨組織替代的。長骨的替代過程由骨干中心和骨的兩端開始;最終在骨干和兩端之間只留下一層薄薄的軟骨,稱為生長板。生長板不斷形成新的軟骨,軟骨隨後又被真骨代替,於是骨頭得以生長。一旦生長板不再形成軟 骨,骨頭也就停止生長。 “骨齡”如何測定?有何重要性? 在生長期間,長骨兩端附近的軟骨層以預見得到的速度變薄,最終消失,骨頭也就停止生長。借助x射線檢查可測定生長板的厚度,從而確定骨齡。 雖然每個兒童的骨頭生長速度不同,但是一般來說,骨齡同年齡是相應的。如果骨齡與年齡之間出現較大的差異,可能是內分泌失調。 骨頭可能被撞傷嗎? 是的,骨頭可能被撞傷。遭受一次猛烈撞擊,或者不慎摔倒,有時會引起骨膜下出血。骨膜是一種纖維膜,覆蓋在大多數骨頭的表面,其中有血管和神經。 骨頭被撞傷會引起疼痛,但是通常在幾天內就痊愈。如果疼痛持續,或者活動受限制,應該去看醫生,可能需要作x射線檢查,以確定是否有骨折。 什麼叫做有創骨折?什麼叫做無創骨折? 骨折因嚴重受傷而起,可能是摔倒或受到猛擊所致。骨頭裂開或折斷,而周圍組織無嚴重損傷,皮膚也沒有破損,稱為無創骨折。周圍組織廣泛受損,折斷的骨頭或穿透鄰近組織,凸出於皮膚之外,稱為有創骨折。有創骨折的傷者易受感染,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若是輕微骨折,只要休息,也許再加上夾板或懸帶,傷處就會自行愈合。萬一傷勢比較嚴重,得把斷裂的骨片接上。斷骨接好後,必須停止活動,可以敷上石膏,采用牽引裝置,或使用固定針、固定板,固定骨位。 什麼叫做關節?關節是怎麼構成的? 關節是連接兩塊或兩塊以上骨頭的結構。一般人提起關節,總想到活動,其實關節也有固定的,連接顱骨的纖維也是關節。 在關節處,骨頭由稱為韌帶的堅韌纖維索緊密連在一起。骨頭兩端覆蓋平滑的軟骨,可在活動時減少骨頭表面的摩擦。關節間隙還有一層滑膜,產生一種潤滑關節和滋養軟骨的液體。人體的主要關節計有肩、肘、腕、髋、膝、踝、颌等處的關節,在手、足和脊柱內還有許多小關節。 不同類型的關節有不同的活動方式。屈戎關節,例如手指關節、肘關節和膝關節,容許骨頭在一個平面上作前後運動。球窩關節,例如髋關節或肩關節,容許側舉、旋轉以及前後運動。 經常把關節弄得噼啪響,會引起關節炎嗎? 醫生還不能肯定為什麼板指關節會產生這種響聲,不過,長期把關節弄得作響,看來與關節炎和其他病之間並沒有什麼關系。 所謾脫位?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何治療? 骨頭離開了在關節內的正常位置,稱為脫位,通常是遭受猛力打擊或韌帶撕裂所致;韌帶是把骨頭系於適當位置的組織,受到損傷就可能撕裂。 脫位通常是在運動中相互碰撞引起的,幾乎可發生於任何一個關節。症狀為劇痛、關節迅速腫脹、皮膚變色、無法活動,此時關節看上去變了形。要治愈脫位,必須由醫生將骨頭復位,然後盡可能加以固定。 肌腱和韌帶有什麼不同? 肌腱是堅韌的帶狀結締組織,薄而結實,把肌肉系在骨上,並帶動它們。韌帶也是堅韌的帶狀結締組織,彈性較肌腱強,把相鄰的骨頭連在一起,保持在適當位置。活動范圍超過極限或拉扯過劇,韌帶和肌腱都會受損。 腱炎是一種什麼病?該怎麼治療? 腱炎是身體裡許多肌腱中的某—根發炎,起因包括肌腱過勞、肌腱受傷,或者肌肉繃得太緊,以致在休息時也扯緊肌腱。通常連滑液鞘也發炎,滑液鞘的作用是保護肌腱,並且使肌腱在骨頭和關節表面易於滑動。若滑液鞘也發炎,就稱為腱鞘炎。 凡肌腱連接肌肉和骨頭處。都可以患上腱炎,最常見於腕、肘(網球家肘)、足跟、肩和膝。 腱炎的症狀為局部疼痛、腫脹和活動受到限制。治療的第一步是讓患部休息。冰敷、服用阿斯匹林或異丁苯丙酸,可以幫助減輕疼痛和腫脹。在較嚴重的情況下,醫生會開處方藥物。 疼痛緩解後,下一步是防止肌腱僵硬;這得小心進行,否則會加重病情。患者要做些緩慢而輕柔的伸展運動,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伸展患肢,每次維持姿勢至少二十秒鐘。重要的是不要讓患部因不活動而變得僵硬。如果在一周內疼痛和僵硬的情況沒有改善,應請醫生診治。 醫學上何謂扭傷?扭傷和腱炎如何區別? 扭傷是把骨頭維系在一起的關節韌帶部分撕裂,最常見於踝、膝以及手指關節,其他關節有時也會扭傷。輕度扭傷的症狀與腱炎有些相似,兩者都有局部疼痛和觸痛。腱炎的症狀通常變化緩慢,在發病的數天裡,患部或許還能短暫負重,只是會因得不到休息而病情加重。 扭傷幾乎總是由直接損傷立即引起的,傷處往往在短期內喪失功能,通常伴有青腫,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痊愈。若嚴重扭傷,韌帶完全撕裂,必須立即加以護理,可能需要幾個月才能復原。 運動後的翌晨為什麼有時會感到肌肉酸痛? 很可能是准備活動不足、運動過度或是這次運動之前已許久沒做運動。 運動時肌肉收縮,可能使肌纖維拉扯過度;停止運動後,肌纖維就腫脹起來,數小時後開始僵硬發痛。實際上,劇烈運動可輕微撕裂肌纖維,休息期間肌纖維腫脹,那是康復過程的一部分。 扯傷了肌肉和下肌斷裂如何區分? 肌肉被扯傷和肌肉斷裂,一般都是用力過度所致,但是兩者有顯著區別。肌肉被過度拉扯,尤其是突然過分拉扯,某些肌纖維會撕裂,引起疼痛、腫脹和無力,稱為肌肉扯傷,這是運動員在沒有充分做好准備動作時常見的損傷,一般很快痊愈。 肌肉整條或部分脫離骨頭,稱為肌斷裂。傷處肌肉無力,可能需動手術來修補斷裂的肌肉。 扯傷了腿部肌肉,如何減輕疼痛? 扯傷了肌肉,首先應該停止引起損傷的活動,然後抬高傷腿,施以冰敷,以防止腫脹。疼痛通常會在幾天內消退,傷者應讓肌肉休息至疼痛消失為止。如果疼痛和腫脹嚴重,應該去看醫生。受傷後必須走動的話,應該包扎腿部傷處以助支撐體重,或者使用拐杖,以免加劇損傷。 嚴重扯傷的肌肉痊愈後,不可立即恢復日常活動,應先接受物理治療伸展肌肉加強肌肉力量。 鞭打式頸傷是怎麼回事?可以治愈嗎? 鞭打式頸傷通常見於汽車事故,是頭部猛地向前甩,隨即又向後猛甩所造成的。 傷處疼痛和僵硬,有時持續一段很長時間,情況嚴重的可引起脊髓斷裂,導致四肢麻醉,甚至死亡。 這種頸傷最常見的是頸椎周圍的肌肉和韌帶被撕裂或扯傷。損傷需要幾個星期才可治愈,期間傷者必須戴上特制的頸圈。損傷治愈後,肌肉的痙攣和疼痛仍可能持續一段日子。 休息、適當熱敷和按摩有助於緩解疼痛和僵硬。在某些情況下,服用止痛藥和肌肉松弛劑也是有用的,但是靠這些藥物可能產生賴藥性。情緒緊張看來不利於康復,這可能是頭部肌肉不能脫離緊張狀態的緣故,所以傷者在療傷、康復期間,應該力求放松,避免情緒緊張。 什麼叫粘液囊炎?有那些症狀? 粘液囊炎即粘液囊發炎。粘液囊位於骨頭之間或肌腱與骨頭之間,充滿潤滑液,以減少骨頭受到的摩擦。長期的磨損和撕裂、損傷、感染,是粘液囊炎的常見起因,有些病例則沒有明顯的病因。粘液囊炎的症狀為局部疼痛腫脹,此病常見於膝(女僕膝)、肘(學生肘)、肩、髋、足跟和拇趾基節等部位。 患者要讓患處休息;如果需要,可用夾板或系帶加以支撐。服用阿斯匹林或撲熱息痛,外敷冰袋,可以止痛。如果三四天後疼痛不減輕,或患部活動越發困難,應該請醫生診治。嚴重的粘液囊炎,須用處方藥物來治療。如果患部極度腫脹,醫生可在局部麻醉下抽出囊內的液體,將藥物注入排空的囊內。 人體共有206塊骨骼,分為顱骨、軀干和四肢3個大部分。它們分布在全身各部位,支撐著身體,保護內部器官,同時由肌肉幫忙,進行各種活動。假如沒有了骨骼,人體就成了一堆肉,還能做什[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