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三稜針點刺出血。第3組上2區,相當於內關穴而稍低些。用32號毫針2寸長,成30度角速刺入皮內,進後,放平針體,使針尖向肘部並與前臂平行,在皮下緩緩送入1.5寸左後,患者應無疼痛或酸麻脹等感覺,留針30分鐘。第一、二組穴宜隔日1次,第3組穴可每日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682例,痊愈339例(49.7%),顯效188例(27.6%),有效98例(14.4%),無效47例(6.9%),總有效率93.1%。 刺血 (一)取穴 主穴:為口腔內粘膜刺區,共三個。後區:患側大臼齒對側;中區:串側小臼齒對側;前區:患側上下犬齒對側。 (二)治法 每次可選定一個刺區。上部病變較重者取後區,中部病變較重者取中區,下部病變較重者取前區。如病程短者,可探尋得口腔粘膜的麻痺區或硬結處。治療時,先令患者用溫鹽水漱口,清潔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針(如無铍針可用手術刀代替)在選好之刺區,對口腔粘膜劃割,作斜切口,長1.0~1.5厘米,深0.1~0.3厘米(小兒酌減)。然後用拇指與食、中指按摩擠壓,並以壓舌板向下刮血,體壯多出,體弱少出,直至血色鮮紅為止。術後以5%鹽水棉塊蘸少許白糖敷貼刺血處。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時應嚴格消毒,有出血傾向者及孕婦禁用本法。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248例,結果痊愈828例,顯效247例,有效163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99.2%。 葦管器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患側耳道口。 (二)治法 先應制作葦管器這一灸具。施灸時,令病人取臥位,將純艾制成半個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葦管器半個鴨嘴形處,用線香點燃後,將膠布封閉葦管器內端插入耳道內。施灸時,以耳部感到溫熱為宜,一般皮膚溫度約升高2~3℃,每次灸3~9壯。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1例,結果治愈33例,顯效8例,有效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04%。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陽白透魚腰、陽白透攢竹、陽白透絲竹空、顴髎透迎香、顴髎透地倉、顴髎透夾承漿、頰車透顴髎、下關透顴髎。 (二)治法 一般每次取三對穴,交替應用。按所透兩穴之間的距離選取相應長度的毫針,以15度夾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預定穴區。透剌完畢,以食、拇指將針柄向一個方向捻轉,直到針下出現阻滯而不能作單方向旋捻時,再行牽拉:緊握針柄,向透剌相反方向進行快速、輕柔、有彈性的牽拉,每組穴牽拉3分鐘左右,每隔10分鐘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後一次時,將癱瘓肌群牽拉至與患側基本對稱的位置,並以膠布固定針柄,留針1小時後,反捻針柄取針。第一個月隔日針1次,第二個月隔2日針1次,第三個月隔3日針1次,一般須治三個月。 (三)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難治性重症面肌癱瘓患者。共治42例,病程均在3個月以上。結果痊愈26例,顯效11例,好轉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7·6%。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