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月的寶寶拉肚子嘔吐怎麼辦
醫生化驗怎麼說的?是感染性的還是非感染性的? 治療腹瀉,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腹瀉有感染性與非感染性之分,感染性腹瀉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如菌痢、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腸炎等;非感染性腹瀉常見於受涼、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及甲亢、糖尿病、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感染性腹瀉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體現,借此可排洩掉一部分毒素,對人體有益。如果盲目止瀉,對病情反而不利。 如果是感染性腹瀉,應選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果是消化不良所致,應從調理飲食入手,吃點醒脾養兒顆粒或者嬰兒健脾散,可以貼貼丁桂兒臍貼
這時首先要分析寶寶厭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針對寶寶厭食原因再采取相應措施: 1、零食過多,這在厭食寶寶中最為多見。一些寶寶每天在正餐之間吃大量的高熱量零食,寶寶血液中的血糖含量過高,沒有饑餓感,所以到了吃正餐的時候就根本沒有胃口,過後又以點心充饑,造成惡性循環。寶寶消化能力弱,少吃多餐,每天除正餐外,適當補充些零是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有節制,定時定量。 2、寶寶體內缺乏微量元素鋅或b族維生素。比如缺鋅的寶寶可以給他多做一些含鋅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瘦肉、魚子魚白、花生、核桃等。如果缺鋅嚴重,就應根據醫生診斷選擇藥物補鋅。 3、體質弱常患病。這類寶寶往往反復感冒、反復腹瀉,或患有其他慢性病,健康狀況差影響了他們的食欲,這就需要請教醫生進行綜合調理,必要時可以服用一些中藥,調理寶寶的脾胃。 首先應確定是否為厭食症。許多家長自認為孩子吃的少,而實際進食的熱量完全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這不能算厭食症。真正的厭食是指較長時間的食欲減退或消失,進食量低於其生理需要的熱量並出現消瘦及體重偏低等。厭食症可由多種因素引起,一些消化道疾病可直接影響消化功能引起厭食,如胃炎、腸炎、肝膽疾病等。其次長期感染或慢性疾病如克汀病也可引起厭食。這兩種情況均應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再調整消化功能。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對消化道會產生某些副作用亦可引起厭食,必須停用這類藥物。微量元素缺乏如低鋅症亦可引起味蕾萎縮,代謝失常而致厭食。對此必須補充鋅制劑。但最常見的為習慣性或精神性厭食。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兩代12只眼睛在精心照看著一個孩子,唯恐孩子“吃的”不好。於是哄誘,勉強甚至強迫孩子進食,結果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越強迫進食越不吃,終致厭食。對這種厭食,家長必須改正強迫進食的習慣。仔細觀察,但要讓孩子感到你並不注意 他進食的多少。利用其越不給越想吃,別人吃他也想吃的小兒心理改變其進食習慣。對幼兒期以上的孩子,在吃飯時,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各擺一份食品,對孩子吃不吃,吃多少一概不理睬,進餐畢一律拿走,此時反而激起小兒想吃東西的願望。此外,可適當應用一些能改善腸道功能的中、西藥物,並嚴格控制糖等零食的攝入,會逐漸形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中成藥巧治小兒厭食 現在,很多家長生怕自己的寶寶長得不快,怕寶寶不吃東西,常常硬塞給他們吃,結果造成寶寶厭食。其實,適當服用一些中成藥有助於加強寶寶的進食量。以下是常用治療小兒厭食症的一些中成藥——— 健兒消食口服液:具有健脾益氣,理氣消食的功效,適用於小兒厭食。3歲以內每服5~10ml,3~6歲每服10~20ml,日服2次。 小兒消積丸:具有消食導滯、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小兒厭食有停食積滯者。3~6個月每服10丸,6個月~1歲每服20丸,1~3歲每服30丸,3~6歲每服50丸,日服2次。 小兒喜食片:具有健脾益胃、消食化積的功效。適於小兒各種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1~3歲每服2~3片,3~5歲每服3~5片,5歲以上者酌量增加,日服3次。 大山楂沖劑: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1~3歲每服3g,3~6歲每服6g,6~9歲每服9g,日服2~3次。 健兒散:具有開胃健脾、生津消食的功效。用於小兒厭食脾虛津虧者。3~6歲每服2~3g,6~9歲每服3~5g,日服2次,需連續服藥1~2個月。 嬰兒腹瀉用哪些驗方治療? 嬰兒腹瀉很常見,原因有兩種,一是飲食不當,喂養不合理所引起的腹瀉,叫消化不良;二是食物或奶具被細菌或病毒污染,食入後所引起的感染性腹瀉。這種腹瀉又分為夏季腹瀉,主要是被大腸桿菌污染所致,多發生於夏季;另一種是秋季腹瀉,主要是被輪狀病毒污染所致,多發生於秋季,而且傳染性強,易造成流行。中醫將嬰兒腹瀉分為四型。 1。脾濕瀉:多發於暑天,大便呈水樣,臭味不大,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好,無煩躁口渴,舌苔白膩,舌質淡紅。治療時,應酌情選用以下具有健脾利濕止瀉的驗方。 蒼術3克,白術3克,陳皮3克,半夏2克,薏米5克,茯苓3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葡萄葉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2。脾虛瀉:多發生於久病之後,身體虛弱消瘦,面色發黃,皮舒服肌肉松軟,精神不振,喜睡懶動,舌質淡白,舌苔薄或舌苔少。治療時,可酌情選用以下具有健脾益胃的驗方。 伏龍肝(灶心土)30克,白胡椒3粒,全蠍2克,炮姜5克,炙甘草6克。 用法:先將伏龍肝研成細粉,水煎,待沉澱後,取其上清液與眾藥合煎,去渣後,少量多次飲服。 新鮮胡蘿卜適量。 用法:用水洗淨切碎,加水煮爛,然後取出胡蘿卜,搗成糊狀,加入少量煮胡蘿卜水。將胡蘿卜水留做備用,食用時,每100毫升煮胡蘿卜水中加5~10克(約1小匙)胡蘿卜泥。食入量應根據病兒平日的食量喂給。在用這種方法治療期間,應注意觀察大便形狀,2~3天後如大便成形,可先喂些米湯,以代替部分胡蘿卜泥。然後再換牛奶或人奶,量可由少到多。用胡蘿卜泥治療後大便仍稀薄時,可加入適量香草巧克力(有收斂作用)。在應用胡蘿卜泥治療時,注意不要加糖加重腹瀉。 黨參3克,白術3克,茯苓4克,炙黃芪3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五倍子2份(炒黃),干姜2份(或生姜4份),吳茱萸1份,丁香1份。 用法:將眾藥研細合勻,每次取9~15克,用75%酒精或白酒調成糊狀,敷於病兒臍部,然後覆蓋紗布塊,其周圍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3。濕熱腹瀉:多發於夏秋季,腹瀉次數多,每日可達10次以上,呈水樣黃綠色便,味腐臭,可出現疲乏無力,煩躁口渴,舌苔黃膩,舌質紅,尿少而色黃。治療時,應酌情選用以下具有清熱利濕的驗方。 木通3克,滑石3克,淡竹葉5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傷食瀉:腹瀉次數不多,大便粘滯不化,味酸臭,惡心,吐奶快,腹部脹硬,食差,面頰發紅,病兒煩急,手、足心熱,舌苔厚膩。治療時,應酌情選用以下具有清熱消導作用的驗方。 山楂炭12克,青皮6克。 用法:共研細粉,合勻,加水160毫升,調成糊狀,加紅糖適量,隔水蒸20分鐘。每次服15毫升(約1湯匙),每日4次,每劑分3天服完。 焦三仙5克,雞內金3克,熟大黃2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 吳茱萸6克,桂楠(肉桂中的桂板),廣木香各5克,丁香地榆各4克(以上是一次量)。 用法:眾藥共研成細粉,合勻,撒於肚臍上,先蓋紗布塊,再蓋塑料布,然後用膠布固定,48小時後換藥一次。 雞蛋1個,白果仁2個。 用法:先將白果研成細粉裝入雞蛋內,再將雞蛋用小火烤熟,每日吃一個。
寶寶發燒怎麼辦? 家中有小孩的父母經常會碰到兒女發燒的情況,為什麼兒童容易發燒?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樣正確處理呢? 小孩體溫超過37.4℃就為發燒,發燒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炎夏酷暑時節,小孩因身體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能力差,容易發生以發燒症狀為主的“暑熱症”,體溫多在38℃—39℃;一種是在小孩被原體感染時,自身免疫系統在保護自己時的正常反應,這時體溫往往超過40℃。 小孩發燒時,家長應密切注意發病的情況,如果孩子體溫低於38℃,情況比較好時,可以在家治療休息,注意患兒體溫變化,同時也可在頭部貼上退熱貼退熱。在一定程度上,小兒發熱並不完全是壞事,對某些疾病,發熱還有助於病體康復,因此不必急於采取其它退熱措施。但是發燒持續過久或者溫度過高,就可以引起機體的損害,尤其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利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命。此時必須采取一定的退燒措施,由於藥物退燒的副作用較多,應以物理降溫護理為主,尤其要注意頭部降溫。常見的物理降溫措施有冰袋冷敷或酒精擦身,雖然相對藥物降溫這兩種措施安全有效,但是也要注意避免因重復使用而感染、凍傷或酒精過敏。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更好更方便的退熱藥物制劑,其中日本ss制藥株式會社研制出一種退熱貼劑,只要將它貼敷在頭部、頸部、腋部、腹股溝等適當部位,膠貼中的水分迅速蒸發就會產生明顯降溫效果,試驗顯示貼了這種退熱貼劑後局部體溫可降低3℃—6℃,並可持續6—8個小時,無肝、腎等毒副作用,安全可靠。而且還因為采用的膠貼基質性質溫和,能避免刺激兒童幼嫩的皮膚而頗受使用過它的家長的歡迎,目前這一退燒良藥已經引入中國,還有一個可愛的商品名字叫“蹦蹦跳”退熱貼。許多功能家中有小孩的父母在家庭急救箱中已准備好這種方便、實用的退熱貼劑,以備寶寶發燒急救之需
看醫生要緊 小兒腹瀉是2-3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喂養不當、細菌病毒感染、甚至季節天氣的變換都會引起'又以夏秋季好發。
常見表現: -大便次數增加
-大便糊狀或黃綠色稀水便、蛋花湯樣,可混有黏液和膿血 -發熱、精神不佳 -嘔吐 -脫水時產生口渴、眼窩凹陷等 -危重時,呼吸加快、昏迷
危害: 腹瀉干擾正常的胃腸功能,頻繁、大量腹瀉、嘔吐引起體內水分、電解質丟失、失衡,甚至導致死亡。反復或遷延性腹瀉導致患兒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
家庭可以采取的措施: 由於小兒腹瀉大體上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腹瀉是由病毒、細菌引起的,對於此類要在病情發展嚴重之前,及時去醫院做大便化驗和培養,以便查出致病原,對症用藥。而對於由喂養飲食不當引起的非感染性腹瀉,可給予易於消化的面食、面糊,調節一下胃腸,而不要濫用抗生素,因為很多藥物對胃腸道都有一定的刺激。
每次腹瀉後要給予水、米湯、果汁、補液鹽等任何一種50-200毫升;補充足夠的入量,並給予易於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硬食物;觀察病情變化,病情沒有好轉應再次看醫生,就診前准備好1小時內新排出的無污染的大便'以供化驗。
醫生可能采取的措施: -大便化驗和培養 -補充體液和電解質 -有膿血便時用抗生素治療
如何預防: -提倡母乳喂養,4-6個月時合理、漸進添加輔食 -注意飲食衛生 -護理嬰兒前洗手。
微量元素補充也要到位,含鐵量高的食物:普中紅蘑、動物肝髒、蛤蜊、海帶、黑木耳、魚、雞、牛肉、蛋、紫菜、菠菜、芝麻、紅棗、山藥、豆類等。此外,在吃含鐵食物的同時,也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及蔬菜,這樣更有助於鐵質的吸收和利用一般植物性食品中含鋅量低,生物有效性即吸收和利用率亦低;動物性食品含鋅量較高,吸收率高,生物有效性大,如肝髒、魚肉、瘦肉、人奶內的鋅含量高且易於吸收。而牛奶中的鋅由於與較多的大分子量配體形成難吸收的絡合物,而干擾了鋅的吸收。所以在一些人工喂養兒及以谷類為主食地區的兒童容易發生鋅的缺乏症。
多吃含鈣多或能促進鈣吸收的食物。例如:奶類(人奶、牛奶、羊奶等)含鈣較豐富,吸收也充分;動物肝髒、蛋黃、魚、肉及豆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的吸收,但動植物中的維生素d要經過紫外線照射轉化為內源性維生素d,才能被人體利用,故小兒要[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