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7天為1療程。具體方法如下: ·讓小兒仰臥,成人的右手食指、中指並攏,沾上滑石粉,兩手指按在小兒肚臍上順時針方向按摩100下。 ·成人用手掌心沾上滑石粉,沿著小兒的腹部,滿腹順時針方向按摩100下。 ·讓小兒反過來,趴在桌上,在小兒的屁股溝頂端(此為針灸的穴位“下七節”),成人用大拇指沾上粉,往屁股下方推50下。(注意:如果是腹瀉的小兒,穴位要往上推,也就是往脊背的方向推,穴位叫“上七節”。) 這種按摩的方法效果較好,簡便易行,父母可以在家中進行,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隨意中斷。如果厭食嚴重的小兒,可連續推拿兩個療程。手法要適當,過輕或過重都不適宜。 另外補鋅可以使口腔唾液中味覺素含鋅量增高,恢復味蕾的敏感度,從而增進食欲。研究表明新稀寶片在改善兒童、青少年厭食、偏食方面療效顯著。 10招搞定挑食寶寶
喂飯無疑是父母的到最大難題,它像是一場持久的“拉鋸戰”、“威逼利誘”的心理戰、還像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為了能讓孩子好好吃頓飯,父母無不煞費苦心,各種“手段”無一不用其極。
分析一下,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是有“共性”的,表現為:吃兩口飯就不想吃了;只吃某幾種食物;他說吃這個,等你准備好了,他又改主意了;喂飯必須使出渾身解數。
為此,營養醫生教你10種絕招,輕松擺平挑食寶寶。
1、1-3歲的寶寶飲食量時多時少,父母切不可把他吃得多的那次作為衡量寶寶食欲好壞的標准。正確的做法是:用幾天的時間,仔細觀察寶寶的日均進食量,只要孩子的飲食在平均值附近,長磅正常,就說明寶寶的生長發育是正常的,不用為寶寶某些天吃不好而擔心著急,過兩天,他自己就會多吃補回來。
2、零食是造成寶寶吃飯困難的一大“罪魁”。因此,專家建議:兩餐之間不要給孩子零食,讓他保持饑餓感,才會好好吃飯。但如果孩子不吃飯的原因是感覺飯菜不對胃口,父母可以把飯菜拿走,讓他等到下一頓再吃。別擔心餓一頓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饑不擇食”,為了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大計,做些犧牲是必要的。另外,在孩子好好吃飯的時候,應多多鼓勵他。
3、大家一起吃飯的氣氛是很有感染力的。當寶寶發現父母吃得有滋有味,他也會嘴饞。開始的時候餐桌上要有一兩樣他愛吃的菜,然後逐漸地增加和調配食物的種類,孩子慢慢地就會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4、再好的東西也會吃膩,不要說孩子了,就是大人也是這樣。因此不要發現孩子喜歡吃哪道菜,哪道菜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挑食習慣的養成,父母需要負一定的責任。正確的做法:可以在三餐中選一餐做他最喜歡的食物,而另外兩餐則選其他食物。一方面,孩子的習慣已經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在其它兩餐中,孩子不論選哪一個,都是一種新的嘗試,也是可喜的進步。
5、“比一比看誰吃得快?”“看誰盤子裡的豆豆少得快”別管這些招數有多老套、多幼稚,但用它對付三歲以下的寶寶確實是管用的。
6、改變寶寶挑食的習慣有時可以耍點小手腕兒。父母不妨試試將寶寶喜歡和不喜歡的食物混在一起,比如,寶寶不愛吃蔬菜,可愛吃餃子,那就做盆蔬菜豬肉餡的餃子;不愛吃水果,可是愛喝酸奶,那就把水果拌到酸奶裡,味道肯定不錯。開始時,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所占比例應少些,等孩子適應了再逐漸增加。其實,換種腦筋,讓寶寶吃不愛吃的食物並不是件難事。
7、孩子的胃容量很小,滿滿一盤子的食物,看著就飽了。因此,給孩子的食物應換成“兒童裝”,只要讓孩子覺得管夠就可以了,不夠還可以添。
8、廚房對孩子來說是另一個世界,各種顏色和形狀的食物,都能讓孩子感覺新奇一番。父母准備飯菜時,讓孩子做你的小助手,這也是培養他們對食物產生興趣的一種方式。國外目前很流行“廚房教育”。
9、孩子天生就喜歡吃甜的食物,可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喜歡就“無限量”供應。甜食吃得多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而且“副作用”很多,比如容易讓孩子肥胖、影響孩子的食欲、會損害孩子牙齒的健康等。因此,對待甜食,父母應做到三點:1、減少購買甜食;2、盡量購買高營養量的甜食;3、規定孩子吃甜食的量,但讓他們自己選擇在什麼時間吃。
10、在孩子吃飯時還應注意,給孩子的食物,塊不要太大,最好能讓寶寶一口能吞下去。平時不要給孩子喝太多的牛奶和果汁,否則不用吃飯,孩子就已經飽了。另外,吃飯可以給他一把小勺,讓他自己動手吃,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的習慣。
雖然一開始孩子可能吃的“一塌糊塗”,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會熟練掌握自己吃飯的技巧。同時,父母也該注意,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催,吃得太快並不利於孩子消化。
參考資料: http://www.huliren.com/bs1/showtopic.asp?threadid=173
10招搞定挑食寶寶
喂飯無疑是父母的到最大難題,它像是一場持久的“拉鋸戰”、“威逼利誘”的心理戰、還像談判桌上“討價還價”,為了能讓孩子好好吃頓飯,父母無不煞費苦心,各種“手段”無一不用其極。
分析一下,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是有“共性”的,表現為:吃兩口飯就不想吃了;只吃某幾種食物;他說吃這個,等你准備好了,他又改主意了;喂飯必須使出渾身解數。
為此,營養醫生教你10種絕招,輕松擺平挑食寶寶。
1、1-3歲的寶寶飲食量時多時少,父母切不可把他吃得多的那次作為衡量寶寶食欲好壞的標准。正確的做法是:用幾天的時間,仔細觀察寶寶的日均進食量,只要孩子的飲食在平均值附近,長磅正常,就說明寶寶的生長發育是正常的,不用為寶寶某些天吃不好而擔心著急,過兩天,他自己就會多吃補回來。
2、零食是造成寶寶吃飯困難的一大“罪魁”。因此,專家建議:兩餐之間不要給孩子零食,讓他保持饑餓感,才會好好吃飯。但如果孩子不吃飯的原因是感覺飯菜不對胃口,父母可以把飯菜拿走,讓他等到下一頓再吃。別擔心餓一頓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饑不擇食”,為了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大計,做些犧牲是必要的。另外,在孩子好好吃飯的時候,應多多鼓勵他。
3、大家一起吃飯的氣氛是很有感染力的。當寶寶發現父母吃得有滋有味,他也會嘴饞。開始的時候餐桌上要有一兩樣他愛吃的菜,然後逐漸地增加和調配食物的種類,孩子慢慢地就會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4、再好的東西也會吃膩,不要說孩子了,就是大人也是這樣。因此不要發現孩子喜歡吃哪道菜,哪道菜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挑食習慣的養成,父母需要負一定的責任。正確的做法:可以在三餐中選一餐做他最喜歡的食物,而另外兩餐則選其他食物。一方面,孩子的習慣已經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在其它兩餐中,孩子不論選哪一個,都是一種新的嘗試,也是可喜的進步。
5、“比一比看誰吃得快?”“看誰盤子裡的豆豆少得快”別管這些招數有多老套、多幼稚,但用它對付三歲以下的寶寶確實是管用的。
6、改變寶寶挑食的習慣有時可以耍點小手腕兒。父母不妨試試將寶寶喜歡和不喜歡的食物混在一起,比如,寶寶不愛吃蔬菜,可愛吃餃子,那就做盆蔬菜豬肉餡的餃子;不愛吃水果,可是愛喝酸奶,那就把水果拌到酸奶裡,味道肯定不錯。開始時,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所占比例應少些,等孩子適應了再逐漸增加。其實,換種腦筋,讓寶寶吃不愛吃的食物並不是件難事。
7、孩子的胃容量很小,滿滿一盤子的食物,看著就飽了。因此,給孩子的食物應換成“兒童裝”,只要讓孩子覺得管夠就可以了,不夠還可以添。
8、廚房對孩子來說是另一個世界,各種顏色和形狀的食物,都能讓孩子感覺新奇一番。父母准備飯菜時,讓孩子做你的小助手,這也是培養他們對食物產生興趣的一種方式。國外目前很流行“廚房教育”。
9、孩子天生就喜歡吃甜的食物,可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喜歡就“無限量”供應。甜食吃得多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而且“副作用”很多,比如容易讓孩子肥胖、影響孩子的食欲、會損害孩子牙齒的健康等。因此,對待甜食,父母應做到三點:1、減少購買甜食;2、盡量購買高營養量的甜食;3、規定孩子吃甜食的量,但讓他們自己選擇在什麼時間吃。
10、在孩子吃飯時還應注意,給孩子的食物,塊不要太大,最好能讓寶寶一口能吞下去。平時不要給孩子喝太多的牛奶和果汁,否則不用吃飯,孩子就已經飽了。另外,吃飯可以給他一把小勺,讓他自己動手吃,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的習慣。
雖然一開始孩子可能吃的“一塌糊塗”,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會熟練掌握自己吃飯的技巧。同時,父母也該注意,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催,吃得太快並不利於孩子消化。
參考資料: http://www.huliren.com/bs1/showtopic.asp?threadid=173
一、食物不合口味。
別以為寶寶沒有味覺,他們可是精得很,越大越不能容忍只有淡淡鹹味或甜味的食物了。單一的口味會讓寶寶逐漸生厭。所以,要想寶寶吃多點東西,給他們的食物就要可口,款式要多變,種類也要多變。其次,寶寶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需要,他們的喜好可以反映他身體的需要。孩子是一天一小變,三、五天一大變,如果食物一成不變,就不能滿足寶寶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舉個例子:寶寶六個月開始吃稀粥,如果到了一歲還是餐餐吃粥,那寶寶一定拒絕吃飯。這時媽媽就得思考是不是寶寶已經不滿足吃軟和爛的東西了?那麼你就要開始給寶寶吃一些爛飯。另外,六個月以後,你把魚肉和菜垛爛,把它們和在粥裡給寶寶吃,如果一歲以後寶寶不吃了,是不是在提醒你,寶寶要像大人一樣飯、菜分開吃了?那麼你就嘗試炒一道菜給寶寶拌著爛飯或粥吃,讓他/她知道炒菜的味道比白灼的味道好多了。記得要什麼都給寶寶吃,不然將來孩子容易偏食,也容易營養不良。飯、粥、面、包子、餃子、雞鴨魚肉、青菜水果都要給寶寶吃,開始一點點,從軟到硬,從少到多,慢慢讓孩子適應。做的方法從白灼,到炒、拌,調味料從只有鹽到添油加醋。再花點心思,把包子做成小動物的形狀,把菜泥做成星星、月亮的形狀。這樣寶寶才有吃東西的欲望。一歲以後的孩子基本什麼都可以吃了,酸奶也可以喝,我的女兒喝了酸奶胃口就好。現在天氣熱,孩子胃口自然不好,那就多喝湯,煲點骨頭湯、羅宋湯,讓寶寶從湯水中補充營養。
二、吃飯習慣不好。
寶寶越大意識越強烈,他/她會對這個世界的萬物充滿好奇,自然吃飯、睡覺或拉便便的時候就會分心,不好好按照大人的要求做。家長不要一味地擔心或責怪寶寶不聽話,要知道,這是寶寶的天性,相反,家長自己要好好想辦法培養寶寶的良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定時吃喝拉撒的習慣,讓寶寶從條件反射到有自主意識,一到點就要吃飯、睡覺或便便。我的女兒從六個月吃粥開始就定在中午和傍晚進食,並且是在嬰兒桌裡吃,不吃完飯不下地。慢慢地孩子就知道什麼時候該吃飯,什麼時候可以玩。但即使這樣,女兒在一歲以後也開始和我叫勁,遇到不好吃的食物,或者想玩兒的時候就想從嬰兒桌上下來,不好好吃,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抗力度就越大。這時,除了改變口味和食物種類外,我也會把她關在房間裡,不讓她跟大人一起上桌吃飯。有的時候表現好,我就讓她和我們一起吃,讓她看看大人怎樣吃飯,激發她的食欲。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女兒喜歡吃別人的飯,即使她吃的和你一樣,她也拒絕吃她自己的。那麼我就會從自己的碗裡挖點飯給她吃,甚至是將游戲賦予進餐中:我把我的碗放著她能吃的食物,她的碗裡也放點,然後要她喂我吃,同時我也喂她吃,大家一起喂對方,一起張口,這個方法即鍛煉孩子的協調能力,又讓她覺得吃飯是件有趣的事,從而排除她對吃飯的厭惡感。
三、胃口不好,食滯。
寶寶容易食滯,有時候並不是寶寶不願意吃,而是吃不下,時不時喝點助消化的湯水,可以讓寶寶胃口好。例如:將谷芽、麥芽、茨實、百合煮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