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筋斗巴腦怎樣做正文

筋斗巴腦怎樣做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為良性,可有復發。
椎動脈型頸椎病康復治療
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可根據病情輕重、病期長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選擇應用如下方法:
(一)手法康復治療患椎移位、關節囊腫脹、頸椎失穩、頸肌緊張、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及其它軟組織的炎性變是引起病人眩暈等症狀的重要病因。關節囊炎性腫脹和頸肌緊張疼痛,頸功能活動受限,常由於患椎移位,頸椎內外平衡應力失調引起,需要及時進行手法復位,糾正頸椎正常解剖關系。手法可松解頸部軟組織,解除患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恢復頸部功能正常及頸肌肌應力平衡,解除椎動脈受壓,是康復頸椎內外平衡應力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臨床上常用的手法有頸椎點推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斜搬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側搬旋轉復位法、頸椎點推提搬復位法、仰臥手法牽頸點推旋轉復位法和自體手法頸椎點推旋轉復位法,應注意辨證選用。
(二)頸椎牽引康復治療頸椎牽引能糾正頸椎失穩、頸椎骨關節移位、頸椎間隙及椎間孔狹窄,解除頸部肌肉緊張或痙攣,平衡頸部肌應力,康復頸部神經血管,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一種好方法。臨床上常用布兜颌枕頸椎牽引,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或後凸者,應仰臥加頸枕牽引;頸椎生理弧度正常可端坐位牽引。牽引重量脾湯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
經3次手法復位後症狀消失,30天後照斜位片,椎間孔正常。隨訪1年零8個月、無復發。
討論:該病例為創傷引起,由於長期無對症治療而發生椎動脈型頸椎病,根據眩暈、頸肩部疼痛症狀、神經根刺激征、頸3棘突移位、x線片檢查所示及椎動脈造影檢查可確診。頸3移位較常見,部分病例頭部症狀可由於上頸段頸椎移位所致。頸3棘突位置較深,應注意樞椎棘突下後緣的指診檢查,需作雙側對比,有時移向一側的棘突部張力較高。而頸3棘突移位,其關節突後緣呈雙邊影,棘突稍上移,是頸3有旋轉移位,經對症手法治療及結合中醫辨證治療後症狀消失。


療效觀察
廣西桂平市中醫院骨傷科頸椎病研究室,1989年以來,辯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213例,治療效果較為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在213例中,男92例,女121例。35~49歲22例,占10.33%;50~8l歲191例,占89.67%。環樞椎關節半脫位20例,樞椎橫突旋轉偏移18例,頸3移位60例,頸4移位81例,頸5移位17例,頸6移位10例,頸7移位7例。其中頸椎移位較多在頸3、頸4共141例,占66.73%。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頸椎骨質增生及頸曲度改變。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年2個月,平均21.5個月。患椎手法復位治療1~5次者112例;占52.58%,6~10次101例,占47.42%。治療時間在6~10天者66例,占30.99%;11天~25天132例,占61.97%;26~40天15例,占7.04%。
(二)療效評定標准
優:病人眩暈症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康復正常工作。
良:病人眩暈症狀明顯減輕,勞累時有輕度症狀,不影響一般工作,平時無明顯症狀。
有效:病人眩暈症狀減輕,可做家務勞動。
差:病人臨床症狀不減輕或稍減輕。
(三)治療方法
(四)治療效果優184例,占86.38%;良20例,占9.38%;有效5例,占2.36%;無效4例,占1.88%。優良204例,占95.76%;有效209例,占98.12%。
(五)討論椎動脈型頸椎病,在急性發作期或患椎椎管明顯狹窄時,應手法點穴止痛及松解頸部軟組織後,進行手法整復患椎,然後作頸椎牽引治療或結合穴位注射及痛點封閉治療。對老年患者應在辯證的基礎上局部和整體兼顧,中西醫結合治療,並結合康復治療的其它方法,對症選擇應用與積極作頸肩操等功能鍛煉效果較為滿意,本組病例優良率為95.76%,總有效率為98.12%。
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的眩暈症狀為一種平衡感覺障礙所致。通過平衡儀檢查,可反映人體重心偏移的形態和程度。患椎手法復位前後作此種對比檢查,可作為病人療效觀察的驗證。
臨床應用倪文才的方法,用北京青運儀器廠生產的phy-i型人體平衡儀對10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病例進行檢查,結果如下:
1.睜目雙足站立,患椎手法復位治療前人體重心偏移度平均值為11.42士10.68厘米,復位後降為9.82士8.86厘米,說用偏移程度好轉。
2.閉目雙足站立,患椎手法復位治療前人體重心偏移度平均值為16.98±10.41厘米,復位後降為13.26t8.21厘米,說明偏移度明顯好轉。這個試驗與倪文才的試驗數值基本相同。
對100例有臨床症狀的病人,在手法復位患椎前後作甲皺微循環檢查對照,復位治療後全部病人的血管徑增粗或毛細血管內紅細胞流速增快;用500倍顯微鏡在患椎手法復位前後作甲皺微循環流速檢查對照,結果復位治療後98例的血流速度增快而症狀減輕,2例血流速度稍快而症狀稍減輕,驗證了患椎移位引致的腦干或迷路供血不全是造成前庭系功能障礙的因素。
以上驗證,說明頸椎移位及軟組織損傷、退變是引起發病的重要病因,而中醫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其獨特之處,可獲得較滿意的療效。


其他各型頸椎病的症狀及其治療和預防:
1.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四肢無力、僵硬、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可引出病理反射;2.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為頸部僵硬、活動受限,上肢放射痛、麻木、淺感覺遲鈍、肌力減退、反射弱;3.椎動脈型頸椎病表現為頭痛、頭暈等腦血管痙攣症狀及眩暈、惡心、耳嗚、視物不清等腦缺血症狀;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出現霍納氏綜合症、心動過速或過緩、雙上肢及頭面部血管痙攣或擴張,肢體少汗或多汗;5.混合型頸椎病有上述兩種以上的臨床表現。常見的頸椎病是三種類型即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和混合型。
頸椎病症狀錯綜復雜,主要是頸肩痛,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少數有眩暈、摔倒,或一側面部發熱、出汗異常,嚴重者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甚至截癱。具體來說,病人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裡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病人出現下肢僵凝,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更有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出現部分症狀,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聞頸椎病而色變,更不要隨意對號入座。
正因為頸椎病症狀的復雜性、多樣性,加上認識的模糊,本病經常與神經內科、耳鼻喉科或內科疾病相混淆,從而延誤診治。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診斷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治療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尤其是手術療法不斷得到改進與完善。目前除各大醫院外,少數二級醫院也已逐步開展頸椎病手術治療的探索。
頸椎病的診斷:x線攝頸椎正側位像、頸椎ct或mri檢查是確診頸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此病應注意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椎管內腫瘤、梅尼埃綜合征鑒別。
頸椎病的治療:(1)臥床,減少頸椎負荷;(2)頸椎牽引:主要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其他型慎用;(3)理療按摩;(4)注射醋酸氫化潑尼松等局封,口服有神經、血管功能調解藥物及消炎止痛藥物,中藥有丹參等制劑,西藥有鈣拮抗劑等;頭暈明顯時應用止暈的藥物,如h1受體拮抗劑可應用;(5)手術:適用於反復非手術治療無效及有明確骨髓、神經根、椎動脈、食道受壓者。
續述治療頸椎病時可選用的口服藥:
服用西藥是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減輕或解除疼痛,從而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松弛,以減輕肌肉對局部病灶處的牽拉,有利於局部損傷病灶的修復。劇烈的疼痛不但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影響睡眠和休息,甚至可造成患者某些生理機能的紊亂。因而對這類患者在進行確定性治療之前,也可先服用適當的鎮痛藥物。
(1)阿斯匹林有解熱、鎮痛、抗風濕等作用,可用於治療頸肩痛。使用比較安全,但常可出現胃腸道反應。
(2)布洛芬屬於苯丙酸衍生物,有解熱止痛、抗風濕作用,胃腸反應輕,可以代替阿斯匹林。近年來其緩釋膠囊芬必得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3)氯唑沙宗片本品為中樞性肌肉松弛劑,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多突觸通道而產生肌肉松弛效果。對治療頸肩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良好的效果。
手術頸椎病的手術指征:
頸椎病治療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需要手術治療的不過10%。說到手術治療,不可輕舉妄動。因為頸部解剖結構復雜,生理作用重要:支撐顱腦;供應大腦的血液由此輸送,不能夠引起血管和神經有任何出格的差錯!

如果已經排除了美尼爾綜合征,可能是頸椎病的原因,可以做局部注射,星狀神經節阻滯可以有效
宣武醫院疼痛科馬玲根本還是要治療頸椎病,但是任何治療,也不能擔保可以治愈,只是控制症狀,平時減少伏案工作時間,不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
 

上一页  [1] [2] 

虎皮魚不愛吃食了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