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雞閹割術原理 畜牧業上常將幼年雄性家禽、家畜的睾丸切除,使其不能產生精子和雄性激素,附性器官(附睾、精囊腺、前列腺、輸精管)不能發育,副性特征也不出現,如公雞失去美麗的羽毛、高大的雞冠、不再啼鳴、性欲喪失等。由於代謝降低、皮下脂肪增多、肌肉細嫩、性情溫馴,使禽、畜馴良,便於飼養,也提高肉品質量。
家畜閹割術的發明 閹割,也稱“去勢”,就是摘除或破壞動物卵巢或睾丸的手術。閹割後的家畜,失去了生殖機能,性情變得馴順,便於管理、使役、肥育和提高肉的質量,還可以防止劣種家畜自由交配,對改良家畜品種起了積極作用。家畜經過閹割,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因而,家畜閹割術的發明,是畜牧獸醫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據現代著名學者聞一多等的考證,商代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閹割豬的記載。這說明,我國至遲在商代就對閹割術的作用有著清楚的認識。《易經》說“豮豕之牙吉”,意思是閹割了的豬,性情馴順,牙雖鋒利,也不足為害。《禮記》說“豚曰腯肥”,意思是閹割後的豬長得膘滿臀肥。 日本人川田熊清對我國古代的家畜閹割術做過研究,認為中國在世界上最早對馬施行閹割術。有關馬的閹割,我國很早就有記載。寫成於戰國時期的《周禮·夏官司馬》中即有“頒馬攻特”之說,“攻特”便是馬的閹割。秦漢時期,因為激烈的戰爭需要大批合乎條件的軍馬,這就要求擇優汰劣,提高馬匹的素質。從此,我國馬的閹割術就更加盛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