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鐘麟將優待條件大肆修改後,脅迫溥儀及其後妃親屬離開故宮,民國後存在了13年的小朝廷,宣告結束。 馮玉祥在北京召開政治軍事會議,決定請皖系軍閥段琪瑞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策」執政,電請孫中山入京共商國事。孫中山接受邀請,於11月10日發表《北上宣言》,宣布對內要打倒軍閥、對外要推倒軍閥賴以生存的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表示接受中共在《第二次對時局主張》中提出的召集國民會議的主張。 北京事變引起全國震動,《北京導報》發表文章,稱此行動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一場政變。
孫中山在盧、孫、張倒直三角同盟形成時,便派徐謙將三角同盟的情況告知馮玉祥,並敦促馮早日發動倒直行動。不久,孫中山又派徐謙見馮,將自己的《建國大綱》交給他,此後孔祥熙又奉孫中山之命,將其親書的《建國大綱》交給馮,並進一步勸馮倒直。國民黨人徐謙、鈕永建、王法勤、丁惟汾、李石曾等奉孫中山之命,時常同馮聯系,勸馮采取聯合奉、皖,將直系軍閥吳佩孚推翻。馮受到感動,決心倒直。 奉系首領張作霖也派來馬炳南到北京與馮玉祥取得聯系。馬既是張作霖的親信副官,又同馮玉祥有舊交,他們在20鎮時相識。馬還代表張學良趁馮玉祥同李德全結婚的時機,前來賀喜。 馮的元配妻子劉德貞患產科病去世。馮同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干事李德全結識,李為北京惠文女子中學的教師,畢業於北京匯文女子大學,學識出眾,思想開明,精明能干,生活儉樸。馮與李戀愛之前,大總統曹锟擬將其女嫁給馮玉祥為妻,托人向馮說媒,馮不為大總統的權勢和曹小姐的顯貴所動,婉言加以謝絕。 馬炳南的不斷往返,奉軍又秘密接濟了馮軍一些補給。奉方又派郭瀛洲為代表和馮聯系倒直問題,馮表示贊同聯合。雙方約定,以奉軍不入關為主要條件,共同反直。 居住在天津的段祺瑞與山東督軍、皖系軍閥鄭士琦、山西督軍閻錫山聯絡反直活動。馮玉祥派遣參議劉之龍赴天津與段祺瑞洽談,約定將來孫中山主政,段祺瑞主軍。 馮玉祥積極爭取北方將領孫岳、胡景翼秘密聯盟。 15混成旅旅長孫岳,早年加入同盟會,從灤州起義前就與馮玉祥結交,兩人長期往來無間。孫對吳佩孚的驕橫專權,早已心懷不滿,與馮見面時,常常滿腹牢騷,對國家的前途和個人的遭遇,感到悲觀失望。馮和孫不但在遭受吳佩孚的排擠方面有共同點,而且又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交換了倒直的意見,在南苑一草亭密商了反直的協議,歷史上稱為“草亭協議”。 馮與孫准備共同起兵反直,並決定由孫岳與胡景翼聯系。 胡景翼原是著名的同盟會會員,在馮玉祥督陝時與馮建立友誼。胡是陝軍第1師師長,部隊駐防於彰德、順德一帶,吳佩孚排擠胡,令胡部南下攻廣東。胡素有革命思想,不願對南方作戰,遲遲不開拔,引起吳的不滿。胡部不僅在饷項給養方面受到刁難,而且遲早有被吳消滅的危險,他不得不密謀准備武裝行動。恰巧孫岳來與他面談,胡大喜,遂派部屬高級將領岳維峻去京見馮,表示絕對服從馮的命令。數日後,胡景翼借口到北京就醫,親自與馮密談,表示與馮合作的決心。至此,馮、胡、孫三角同盟形成。 馮玉祥再與黃郛建立聯系。黃郛是志同盟會員,在辛亥革命時曾參與上海光復,與陳其美、蔣介石訂為盟兄弟。馮經張紹曾認識黃郛,黃是1923年入北洋政府內閣的,先後任外交總長、教育總長。馮、黃經過交談,彼此有許多共同的見解。馮每星期都請黃到南苑兵營講述軍事政治學,講救國救民之道,為馮部參謀將士解釋國際及國家大勢,每次演講約兩個小時,馮親自與全軍營長以上官佐一同聽講。黃利用職務為馮探聽政界消息。 1924年9月5日,孫中山移師北伐,為了配合盧永祥,准備攻取江西,孫中山密約馮玉祥、胡景翼、孫岳早日行動。 因事前盧永祥、張作霖、孫中山倒直三角同盟約定共同出兵,齊盧之戰爆發,張作霖的奉軍分6軍,即以姜登選為第一軍司令,出兵山海關;李錦林為第二軍司令,由錦縣攻朝陽;張學良為第三軍司令,出兵山海關;張作相為第四軍司令,作援軍;吳俊升為第五軍司令,作援軍;許蘭洲為第六軍司令,由開魯攻赤峰。張作霖自任總司令。 曹锟一日三驚,連連給吳佩孚發電報,又接連派出使者,懇求吳佩孚速速進京。9月17日,吳佩孚來到北京,曹锟在總統府設宴為吳佩孚洗塵。吳佩孚即席作詩: 少年惜春華,勝日斗芳菲。 來路作歸程,風景仍依稀。 周公徂山東,憂讒亦畏譏。 軍中名將老,江上昔人非。 建樹須及時,動靜宜見機。 何日摧狂虜,發揚見國威。 不問個人瘦,惟期天下肥。 曹锟請吳佩孚攝行陸海軍大元帥職,吳佩孚便在中南海四照堂召集“討逆軍總司令部”軍事會議。吳任討逆軍總司令王承斌為副總司令兼直省後方警備總司令。彭壽莘為第一軍總司令,沿京奉鐵路出發,對付山海關、九門口一線;王懷慶為第二軍總司令,出喜峰口,趨平泉、朝陽;馮玉祥為第三軍總司令,出北古口,趨赤峰;張福來為援軍總司令,組織直、魯、豫、鄂、陝、川等10路援軍。 吳佩孚表面上派馮玉祥擔任這一路總司令,並說:此路非勁旅不克勝任,實際上是想置馮於死地。這一路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山脈橫亘,道路崎岖,行軍極困難,赤峰東北復有沙漠處,人煙稀少。北方氣候寒冷,馮軍只有單衣,吳又規定行軍沿途,概不設兵站,糧秣饷項,統由各軍隨地籌辦。馮部所經各地十分荒僻,往往百裡之內不見人煙,根本談不上就地籌糧,況且馮一向不願搜刮地方。吳企圖借刀殺人,即借奉軍之手消滅馮軍。萬一不被奉軍消滅,也將以戰敗的罪名懲辦馮。 吳佩孚令胡景翼率部跟隨馮玉祥,並囑咐道,如果馮有什麼異動,就近解決。可吳哪想到,胡和馮已有密約。胡把吳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馮,更增加了馮倒戈的決心。吳佩孚倒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馮玉祥在吳佩孚發布作戰命令後,在北京城內布置倒直的軍事內應,向曹锟建議:將王懷慶的13師開赴前線,孫岳的15混成旅調來拱衛首都。曹锟同意這一建議,即調孫率部到京,任命孫為北京警備副司令之職。 馮向來主張兵貴神速,這次卻遲遲按兵不動,經吳佩孚再三催促,才於9月21日開出先頭部隊。馮令部隊每日行程二三十裡,司令部也慢慢移動。馮的司令部到達古北口後,借籌措給養為名,停留下來。一面督饬沿途各縣修路作回師准備,一面令鹿鐘麟部每日從駐地向北京方向練習行軍,或50裡,或60裡折回,其意圖不僅是作為急行軍回師的准備,而且使沿途人們對其行軍動作習為常見,不至使爾後班師引起外間的注意。 直軍第一二軍同奉軍作戰,第二軍總司令王懷慶是個庸懦腐朽之人。他采用舊式戰法,即一個人扛著大旗前面開路,密集的大隊形隨大旗行動。奉軍看到直軍如此無能,非常高興,立即拉開散兵線,一下子把王懷慶的13師的兩個營包圍起來,並迅速把他們消滅。王懷慶全軍頓時潰不成軍,敗退下來。氣得吳佩罕撤掉王懷慶的職務,急派親信張福來赴前線接替。 第一軍總司令彭壽莘是直軍中有名的勇將,但副總司令馮玉榮既無勇猛拼搏精神,又無隨機應變之能力,他率部守九門口,奉軍發動進攻之後,未交幾合,即棄關後撤。奉軍占領了九門口,西可攻下石門寨,南可威脅山海關正面陣地。 吳佩孚得知九門口失守,大驚失色,命彭壽莘立即將馮玉榮陣前正法。彭即率部阻馮敗退。馮玉榮進退不得,遂服毒自殺。直軍的陣腳已亂,彭告急的電報頻頻飛向北京。 吳佩孚於10月10日乘火車到前線督戰,把總司令部放在秦皇島。吳佩孚所到之處,奉軍炮彈跟蹤而至,因有人向奉軍暗通消息。吳佩孚只好在火車上辦公。 皖系領袖段祺瑞令國務院參議袁良帶上他致黃郛的親筆信,建議:“當吳佩孚到京之時,起而捕之,減少殺害無數生命。”又要求馮玉祥在行動上,宜早勿遲,遲了害處大,請黃善為指導之。 馮玉祥的指揮部到達古北口時,張作霖的代表馬炳南又來見馮,遞交了張作霖的信:“只要推翻曹、吳,奉方的目的即達到,決不再向關內進兵。”馮同馬炳南約定,如果兩軍相遇,均應向天空鳴槍。 馮玉祥從古北進抵灤平後,派劉治洲等人到通州與胡景翼秘密聯系,要胡暫緩開拔,並商討班師日期。劉治州又與段祺瑞接洽合作辦法,段說已同山西的閻錫山、山東的鄭士琦接洽妥當,屆時定能采取一致行動。 吳佩孚又加派副總司令王承斌督促馮部向赤峰前進。王承斌原是23師師長,善於打仗,但吳佩孚認為他是奉天人,總懷疑他與張作霖有聯系,處處防備他,先是撤掉了23師師長職務,因王是親曹锟派,後來雖任命為討逆軍副總司令,並沒有實權。馮知道王對吳心懷怨恨,故將倒直的計劃告訴了他。王表示同情,但既不參與馮的行動,又不向吳告密。 張作霖因與馮有協議,即將進攻赤峰方面的兵力抽出大部移到山海關方面作戰,從而加重了對吳佩孚親自統率的直軍第一軍的壓力,吳佩孚十分氣憤,被迫抽出3個師的兵力到赤峰方面作戰,但尚未到達地點,北京發生了政變,3個師被奉軍收編。 馮玉祥早已布置留守北京的蔣鴻遇向總統府及有關方面搜集吳佩孚的情報,以便及時報告。總統府內的機要人員,有許多人與馮取得聯系,暗通消息。 馮得知吳在前線失利的消息後,為進一步證實,給吳發去電報,探詢山海關戰況。吳的參謀長張方嚴復電:“此間形勢危急,不有意外勝利,恐難挽回頹勢。” 馮又接到蔣鴻遇的電報:“前方戰事緊急,吳已將長辛店、豐台一帶所駐之第3師悉數調往前線增援。”第3師是吳的看家兵力。蔣鴻遇曾告訴馮,一定要等吳的精銳部隊第3師從豐台調赴由海關前線,班師回京的時機才算成熟。 馮為了慎重起見,密派劉之龍返京,和黃郛商量。馮曾給黃郛密電碼一冊,與黃約定互通消息,來往密電由黃夫人親譯。雖然通電頻繁,外人卻無法察覺。黃以親筆復信托劉帶給馮,並致電馮:“立志救國,在此一舉。” 馮玉祥遂於10月19日召集張之江、鹿鐘麟、李鳴鐘、劉郁芬、劉骥、熊斌等舉行緊急秘密軍事會議,胡景翼的代表鄧寶珊也趕來參加會議。馮試探了將領們的意向,然後鄭重宣布班師回京和政變計劃,將領們表示一致擁護。會議規定隊伍總稱為國民軍。因為北京政變迎孫中山北上,擁護孫中山主義,孫中山所領導的黨叫國民黨,馮玉祥也把自己的部隊改名為國民軍。 馮玉祥命令胡景翼率領開赴喜峰口及通縣的部隊,星夜南下,攻占京奉路之軍糧城、灤州一帶,截斷京漢路直軍之聯絡,並防阻吳佩孚西歸;命鹿鐘麟率部兼程返京,會同孫良誠、張維玺兩旅開往北苑,再與蔣鴻遇旅會同入城;命李鳴鐘率兵一旅直趨長辛店,截斷京漢、京奉兩路交通;命已抵承德的張之江、宋哲元兩旅,限日班師。通知孫岳秘密監視曹锟的衛隊及吳佩孚的留守部隊,以防意外。同時又下令封鎖京熱大道,扣留有關人員,以防走漏消息。 馮玉祥動員之後,部隊開始行動,徒步以每日行程200裡左右的速度返回北京,3日內行程六七百裡,先頭部隊的營幕和炊具均留置沿途不動,以便後續部隊到達時縮短吃飯和休息的時間,因此,數萬之眾,一路行來,狀如流水。鹿鐘麟首先於22日到達北苑。鹿與蔣鴻遇會商後,即將各部隊分配戰斗任務,先派兵一團以接運給養為名,押大車數百輛魚貫入城,所有武器皆藏在大車內,當晚8時由北苑出發,12時抵安定門。孫岳早已接到通知,即令徐永昌城防軍守城門衛兵大開城門,迎入城內。 鹿鐘麟首先指揮部隊接收了全城的防務,又把全城電話線割斷,封鎖曹锟與外界的聯絡。城內各重要交通路口均用大車加以封鎖,總統府衛隊由孫岳派兵包圍繳械,另由鹿派兵一營守衛總統府。曹锟被監視在中南海延慶樓內,不准與外間接觸。 鹿鐘麟的指揮部設在太廟,一切急需做的事情都在一夜之中辦好了。次日早晨,北京全城貼滿國民軍的安民布告,主要街道上布滿了國民軍崗哨,站崗的士兵臂上纏著“誓死救國,不擾民,真愛民”的白色袖章。 次日,馮玉祥來到北苑,發出主和通電,提出反戰主和,一切政治善後問題請全國賢達商補救之方,開更新之局。同時,馮部國民軍頒布文告,指責吳佩孚不顧人民的痛苦,興無名之師為孤注之擲。又宣布,首都重地,使館林立,商務雲集,國民軍將負責維持地方秩序,保護外人之生命財產。 馮玉祥邀集胡景翼、孫岳、王承斌、王芝祥、鹿鐘麟、劉骥、張之江等在北苑開會商議正式改組軍隊的事宜。會上推馮為中華民國國民軍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胡、孫二人為副司令,分別任第2第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