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藥混著吃有事嗎其中一種已經過期 最近氣溫多變使感冒患者驟然增加,一些患者選擇不去醫院而自己買藥治療,但不久前網上報道得沸沸揚揚的“部分非處方類兒童感冒藥和咳嗽藥,可能帶來副作用甚至是致命危險”令他們頗為擔心。
一則新聞曾引起不少市民的擔心。不久前,《星期日電訊報》報道,英國一機構的研究稱,要警惕大多數感冒咳嗽藥都含有的15種成分帶來的危險的副作用。這些成分包括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縮的偽麻黃鹼、羟甲唑啉、塞洛唑啉;抗組胺劑——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福爾可定以及用於除痰的愈創甘油醚、吐根劑等。
新華醫院兒科主任鮑一笑教授表示,英國這一機構的研究,是基於藥物過量使用之後發生的情況,可是到底過多少量,卻沒有具體說明。“我們不該如此簡單地給藥品戴上‘傷人’的帽子。”
上海市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常務副主任杜文民也表達了相同的意見。以感冒藥事件為例,其實這類信息此前早已公布過,相關藥企也曾召回過藥品。但是,這樣的召回並不意味著問題重大,而是對說明書進行修改,增加關於副作用的內容,以提示公眾合理用藥。在上海的藥品不良反應系統內,也未收到過此類報告。
既然感冒藥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嚴重,那麼人們對待感冒藥應該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
感冒需對症下藥
針對感冒藥中的危險成分,我國著名的藥物不良反應專家、原海軍總醫院藥劑科主任孫忠實教授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感冒藥中的危險成分,主要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減低充血類藥物,主要是偽麻黃鹼、麻黃素、去氧腎上腺素等,起到收縮血管、減輕鼻塞症狀的作用,這類藥物主要對心血管系統有影響,有可能造成心悸、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第二類是抗組胺藥,主要有苯海拉明等,起到抗過敏作用,減輕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這類藥物嚴重情況下也可以引起死亡;第三類藥物是止咳類藥物,包括右美沙芬等,主要是對心髒有影響。
孫忠實表示,這三類藥物主要的作用就是緩解感冒症狀,改善生活質量,並沒有抗感冒病毒的作用。
“這裡需要澄清一個誤區。”四川省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主任藥師吳正中強調,“引發感冒症狀的主要原因是感冒病毒進入了人體,感冒藥只能起到緩解感冒症狀的作用,而無法清除感冒病毒。是藥三分毒,如果一味依賴感冒藥的話,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內科副主任醫師林如平也提出,服用感冒藥主要是為了應急,並不能保證治療效果。目前市場上的許多感冒藥都屬於復方藥物,而每位患者體質和症狀表現有所不同,因此一定要對症下藥。
北京醫院中醫科李怡主任提醒,現在有些病人,一出現感冒症狀就沖板藍根喝,其實從中醫角度講,感冒分為風寒和風熱兩種,春天主要以風寒感冒為主,風寒感冒吃板藍根,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兩歲以下兒童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