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水熊 水熊、水熊蟲,是對緩步動物門生物的俗稱。 緩步動物門tardigrada [編輯本段]簡介 緩步動物門是動物界的一個門,是俗稱水熊蟲(waterbear)的一類小型動物,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濕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的潮間帶。有記錄的大約有900余種,其中許多種是世界性分布的。在喜馬拉雅山脈(6000m以上)或深海(4000m以下)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影。此外人類還首次發現太空動物水熊可在真空中生存。 [編輯本段]特征 緩步動物是多細胞動物。它們非常細小,大部分不超過1毫米,最小的echiniscusparvulus初生的時候只有50微米。而最大的macrobiotusbufelandi則只達1.4毫米。通體透明,無色,黃色,棕色,深紅色或綠色。它們的顏色主要是它們的食物賦予的。它們食入含類胡羅卜素的食物,類胡蘿卜素可以在各器官沉積。 它們由頭部,四個體節,被幾丁質構成的角質層覆蓋。四對腳,末端有爪子,吸盤或腳趾。由長長的細胞組成的肌肉因應體節而分布。口前有兩向前突出,一個用於刺進食物,另一個則是吸收工具。前腸有很多成對腺體,薄薄的食道連接中腸。在兩個目的水熊蟲中腸和末腸之間有馬氏管,專司體內的滲透壓平衡。 水熊神經系統的構成:咽上下神經節,其中咽下神經節和腹部四個神經節鏈式相連。體腔中的細胞負責儲存。水熊蟲沒有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 緩步動物通常是雌雄異體。它們的性腺是次體腔(事實上,所有的節肢動物都是這樣)的殘留物,使不成對的囊狀器官,或者是在肛門前向外開口,或者是向終腸開口。卵子並不需要事先受精就可以被排出體外。 [編輯本段]對緩步動物的研究史 “小水熊蟲”在1773年首次被一位名叫哥策的神甫描述,但並不完整。1774年和1776年意大利人考廷和斯巴蘭扎尼發現,在缺水的環境下,緩步動物能夠不脫去保護外殼而“復活”。斯巴蘭扎尼並且指出,緩步動物要渡過缺水時期,就必須慢慢的失水。而緩步動物tardigrada這個名字,也是斯巴蘭扎尼首次給出的。 從此直至今天,人們緩步動物在動物分類中的位置,形態學,生活方式,組織學以及其隱生性的研究興趣就有增無減。 水熊1785年米勒(o.f.müller)對這種動物作了深入的觀察。他嘗試將緩步動物歸入動物演化樹中並且把它歸入壁虱屬。米勒所使用的學名acarusursellus被林奈寫到了他的《自然分類》中。1834年舒爾策發現了有名的macrobiotusbufelandi。該名字來源於柏林醫生hufeland,他著了一本有關長壽術(德語:makrobiotik)的書叫《延年益壽之藝術》。相對於斯巴蘭扎尼的“復活”,舒爾策認為緩步動物在缺水後再次接觸到水時,是“蘇醒”過來了。但他的看法並不是得到很多的認同。他同時代的愛亨伯格則認為,缺水時,緩步動物能分泌一種物質,在裡面緩步動物不但能度過困難時期,而且能繁衍後代。數年後“醒過來”的只是它的後代。更有人認為那是一種自然發生(generatiospontanea)。 對緩步動物形態,系統分類和生理研究有著最深遠影響的貢獻當屬法國人doyères所寫的書《mémoiresurlestardigrades》(1840-1842年)。他強調了緩步動物在慢慢失水的環境中“復活”的能力。這和當時另一種觀點相沖突,就是認為,沒有任何預防措施可以阻止完全脫水的動物的死亡。1859年巴黎生物協會最終通過一份超過100頁的鑒定形成定論,就是doyères的意見是對的。新的問題是,在這種脫水環境中,緩步動物的新陳代謝究竟只是變慢了還是停止了。20世紀初,耶稣會神甫拉門(g.rahm)通過緩步動物還能度過低溫(絕對零度)環境的現象認為,新陳代謝是停止了。1922年鮑曼通過對脫水隱生的形態和生理方面的研究,再次捍衛了這一觀點。 1851年dujardin認為緩步動物是一種原本生活在海洋裡的生物,這是緩步動物的分類的第一步。1907-1909年murray在不列顛-南極探險中收集到多種緩步動物的樣本。使得緩步動物的種類在很短的時間內上升到了25種。1928年圖靈為緩步動物建立了一個新目。 但緩步動物在動物界中的位置在doyères的著作中並沒有被提及。1851年dujardin根據它們具有和線蟲動物相似的咽,而認為緩步動物是線蟲動物的近親。而1896年海克和1909年裡希特斯則認為它的近親應該是節肢動物。但大部分的專家卻認為應是節肢動物。1929年根據當時組織學的證據人們將它劃為節肢動物下的綱。到了1953年,人們終於可以有技術基礎去測量緩步動物正常和隱生狀態下的氧氣消耗量。1968年科學家通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緩步動物的儲存細胞。1972年拉馬佐蒂的專著第二版出版,列舉了413種緩步動物。 1974年借拉馬佐蒂75大壽之際在意大利城市帕蘭扎(pallanza)舉行了第一屆國際緩步動物論壇。 [編輯本段]緩步動物的分類 緩步動物門可分為: 異緩步綱(heterotardigrada):如水熊蟲(waterbears) 中緩步綱(mesotardigrada) 真緩步綱(eutardigrada):如緩步蟲(macrobiotus) [編輯本段]在惡劣環境下的緩步動物 緩步動物門具有全部四種隱生(cryptobiosis)性(即低濕隱生anhydrobiosis、低溫隱生(cryobiosis)、變滲隱生(osmobiosis)及缺氧隱生(anoxybiosis)),能夠在惡劣環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緩步動物也因此被認為是生命力最強的動物。在隱生的情況下,一般可以在高溫(151°c)、絕對零度(-272.8°c)、高輻射、真空或高壓的環境下生存數分鐘至數日不等。曾經有緩步動物隱生超過120年的記錄。 水熊低濕隱生 這是最常見的隱生形式,當陸生的緩步動物生活環境開始缺水是即會發生。但當它們再次接觸到水的時候,它們能在很短時間之內重新活動。包括陸生緩步動物在內,只有它們身處水中才能存活。若果周邊液體被稀釋甚至低於體液濃度時,緩步動物就會蜷縮成桶狀。背側的甲片會層疊在一起,甲片之間的彈性角質層會收縮。進入所謂的“小桶狀態”(caskphase)。 進入“小桶狀態”的首要原因是缺氧。實驗中停止通風,緩步動物會收縮。但在水中肌肉的收縮狀態不能持久。所以“小桶”遇水即會重新舒展,但個體會立即進入窒息狀態(asphyxie)。 緩步動物能渡過缺水期有前提,就是該過程是緩慢進行的而且空氣濕度不能太低。干燥過程太快,緩步動物就沒有時間去收縮。作違背該前提的實驗,可以觀察到緩步動物緊壓在地表,很難復蘇。 缺氧隱生 缺氧隱生發生於緩步動物周遭液體含氧量低於一個閥值。開始的時候緩步動物先收縮,但後來就會伸展到最大狀態,同時也是窒息狀態,而且它們已沒有能力排出進入體內的水分。一些種類能在缺氧狀態下存活五天。缺氧隱生時緩步動物的新陳代謝狀態不明。 低溫隱生 低溫就會引起低溫隱生。緩步動物能先被冷凍再經解凍而復蘇,而且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壞。1975年crowe將活動狀態的macrobiotusareolatus放到2毫升-20°c的水中。所有實驗動物立刻進入小桶狀態。在4°c的水中解凍只需要一分鐘。80%的動物成功蘇醒。 變滲隱生 變滲隱生還沒有很好的被觀察到。變滲隱生是因為環境的滲透壓升高引起的。macrobiotusbufelandi在0.4%的鹽溶液中仍然能活動。在15%的鹽溶液中它會在9秒之內進入小桶狀態。echiniscoidessigismundi在淡水中會窒息,但若在三天內將它重新放到海水中,它就會蘇醒過來。 胞囊 在包囊中渡過困難時期並不算是隱生的一種。 在苔藓和干草間生活的,特別是淡水生的種類能夠通過這種胞囊的形式渡過困難時期。在這種狀態下緩步動物會縮小成只有原來20%到50%的體積,降低新陳代謝甚至分解部分器官。該過程伴隨有三次連續的蛻皮,結束的時候,動物就會被多層角質層外殼所包繞。在這種狀態下緩步動物能存活一年。當環境改變回來,該個體能在6到48小時內脫殼而出。 胞囊的形成只會在水中發生。它遠不如小桶狀態那樣具抵抗能力,而且其水分含量也決定了其不具有抗高溫能力。 [編輯本段]可以在太空真空環境中生存的動物——水熊 《美國科學報》9月8日報道,近日,歐洲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在太空真空環境中生存的動物——緩步類,也被稱作水熊。不僅僅是太空,它們中的一部分還可以同時在真空和太陽輻射條件下生存,這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種可以在雙重嚴酷條件下存活的動物。 在太空中生活很好和在地面上沒多大區別 德國科隆-波爾茲宇宙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參加本次研究的天體生物學家之一彼得拉·雷特貝格說,“我們發現,這兩種緩步類動物在太空環境中都生活得很好,和在地面上沒有多大區別。但是遭受太空環境和太陽輻射雙重考驗後的樣本,存活率很低。”實際上,當最終被放回水中的時候,暴露在太空環境和太陽輻射雙重考驗下的緩步類動物只有10%存活了下來,並且,所有的幼蟲都沒有孵化出來。但是,榮松說,“盡管如此,這也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種在雙重暴露下,仍然有樣本存活的動物。”雷特貝格推測,可能是緩步類動物的外層,即皮層,可以幫助它們抵御太陽輻射。 研究人員稱,和微生物細菌耐輻射奇球菌一樣,緩步類動物肯定也有一種細胞機理——可以修復輻射的傷害,或者直接抵御太陽輻射。榮松說,“在遭受太陽輻射的時候,沒有數據顯示緩步類動物的體內在發生變化。所以,我們不知道太陽輻射對它們的傷害有多大,它們又是怎樣修復這些傷害的。”實驗表明,至少有一些動物可以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下毫無屏障地存活。在這個“超級堅強”動物的名單上,還包括輪蟲類、線蟲類(蛔蟲)、可抗干燥的昆蟲幼蟲,還有甲殼類如鹽水蝦。科學家發現,所有的這些“超級動物”都和緩步類動物一樣,具備高度抗干燥的能力。 一部分緩步類動物賴以生存的地衣類植物也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生存。榮松說,“如果保護這些緩步類樣本遠離太陽輻射,它們可以在太空中存活幾年。但是問題是,飛船進出大氣層時會產生巨大的噴射力,這些樣本也受到了影響。”飛船進出太空大氣層產生的灼熱感和一個石塊進出行星大氣層產生的摩擦大致相當。 星際旅行可能會花費幾百萬年的時間,人類目前並沒有能力進行如此長期的實驗。但是,至少有一部分緩步類動物在星際旅行最開始的10天裡可以完好地生存。測驗緩步類動物生存能力的真正問題是尋找一個合適的環境。榮松說,“只要找到一個比太空溫和一些的環境,緩步類動物就可能繁殖、生存。” 水熊可在太空生活 對於水熊蟲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小步,但對動物而言則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歐空局太空實驗證明,一種俗名稱作水熊蟲的緩步動物成為第一種已知的能夠在太空的真空、高寒及高輻射等極端惡劣環境下生存的動物。 “水熊蟲”在1773年首次被一位名叫哥策的神甫描述,主要生活在淡水的沉渣、潮濕土壤以及苔藓植物的水膜中,少數種類生活在海水的潮間帶。緩步動物是多細胞動物,非常細小,大部分不超過1毫米,最小的出生時只有50微米。而最大的也只有1.4毫米。緩步動物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在惡劣環境下停止所有新陳代謝,在無水條件下可生存數年之久。它們是可以全年生活在南極大陸的少數幾種動物,也是已知最能抵抗輻射的動物。1774年和1776年,意大利人考廷和斯巴蘭扎尼發現,在缺水的環境下,緩步動物能夠不脫去保護外殼而“復活”。緩步動物也因此被認為是生命力最強的動物。 瑞典克裡斯蒂安斯特大學的伊格瑪及其同事認為,如果地球上有動物能夠在太空惡劣環境下生存,緩步動物當是首選。因此在去年9月,他們選擇了兩種緩步動物r.coronifer和小斑熊蟲,在干粉狀態下放入歐空局biopan-6太空艙,並將其送入了太空軌道,進而觀察這種[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