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寄生蟲是什麼正文

寄生蟲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生蟲為適應寄生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器官,如豬肉絛蟲的新皮(neodermis),帶鉤和吸盤的頭節(scolex),退化的腸,節片(proglottid)繁殖和水蛭的吸盤;或者是寄生蟲形態的變化,如candiru吸血後身體會膨脹。這兩點又保證了它們成功的固定在人體身上。一條牛肉絛蟲在10周內可從一受精卵生長至2米長。而且受感染者開始並無感覺。數周後發現大便裡含有會動的蟲體節。每個蟲體節可含5萬個受精卵。
人的表面皮膚,會受到螨蟲等細小昆蟲的襲擊。而人的消化道更是豬肉絛蟲,牛肉絛蟲等的理想棲息地。若寄生蟲進入人體循環系統,一方面可以攻擊白細胞,另一方面可達肺,肝等髒器或是堵塞血管或淋巴管道,會引起如肝硬化,門脈高壓,象皮病等疾病。而人如果是豬肉絛蟲的中間宿主,寄生蟲甚至會達眼球和大腦,危及生命。在烏干達等非洲國家肆虐的昏睡症則是寄生蟲錐蟲(trypanosoma)入侵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的結果,病人會不斷陷入昏睡狀態,直至永遠醒不過來,死亡率近100%。
中醫早已認識到寄生蟲能引起疾病,並將之稱為“蟲積”,多由飲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及不潔食物等所致濕熱內生,蘊釀生蟲,久而成積。蟲積常見腹痛、食欲不佳、面黃形瘦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出現厥逆、腹脹不通、嘔吐、甚至釀成蠱症。寄生於人體內的蟲類頗多,一般有蛔蟲、蛲蟲、絛蟲、血吸蟲、囊蟲等。其發病各有特征,如蛔蟲寄生於腸道,則腹痛時作;鉤蟲病常表現為面黃肌瘦、嗜食異物;蛲蟲病患者常主訴肛門、會陰瘙癢,並可在這些部位直接找到白色細小線狀蛲蟲;絛蟲病症狀較輕,常因糞便中發現白色帶狀或蟲節片而就醫;血吸蟲病因其肝脾腫大,血行不暢,而致水液停聚形成‘蠱脹’。
而人類想完全隔絕寄生蟲又是不可能的。據bbcexklusiv稱,全球有14億人受到寄生蟲危及健康的威脅。而每個人身上都“棲息”有過100萬只寄生細菌,昆蟲。特別是在衛生條件較差的非洲和亞洲,蚊子猖獗,飲用水污染嚴重,人民營養不良,可見到絲蟲引起的象皮病等寄生蟲疾病。
寄生蟲可以改變寄主的行為,以達到自身更好地繁殖生存的目的。人類若受到一些寄生在腦部的寄生蟲,如終生寄生在腦部的弓形蟲(toxoplasmosis),反應能力會降低。非洲一種寄生蟲,產卵到水中。它們寄生在人身上,如腳掌,給與病人灼燒感,使得病人不得不進入附近河流湖泊之類的水域洗刷,寄生蟲隨即得到其需要的繁殖環境。鼠類感染弓形蟲後,不會逃避天敵貓的捕食。其結果是,寄生蟲在終宿主貓身上繼續發育。
但寄生蟲也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對於一些遭受自身免疫力過強疾患的病人來說,寄生蟲是一劑良方。寄生蟲為了自身生存,會分泌一些化學物質,降低人體的免疫力。這種寄生蟲藥方,服用間期長(3周一次),藥效比化學藥物要好。
[編輯本段]科普轶事
世界上約7億人體體內有寄生蟲。
[編輯本段]寄生蟲對人類的危害性
寄生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包括其作為病原引起寄生蟲病及作為疾病的傳播媒介兩方面。寄生蟲病對人體健康和畜牧家禽業生產的危害均十分嚴重。在占世界總人口77%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寄生蟲病依然廣泛流行、威脅著兒童和成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寄生蟲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衛生問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倡議的熱帶病特別規劃要求防治的6類主要熱帶病中,除麻風病外,其余5類都是寄生蟲病,即瘧疾(malaria)、血吸蟲病(shistosomaiasis)、絲蟲病(filariasis)、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和錐蟲病(trypanosomiasis)。按蚊傳播的瘧疾是熱帶病中最嚴重的一種寄生蟲病。據估計約有21億人生活在瘧疾流行地區,每年有1億臨床病例,約有100萬--200萬的死亡人數。目前尚有3億多人生活在未有任何特殊抗瘧措施的非保護區,非洲大部分地區為非保護區。為此,僅在非洲每年至少有100萬14歲以下的兒童死於伴有營養不良和其它健康問題的瘧疾。血吸蟲病流行於76個國家和地區,大約有2億血吸蟲病人,5億--6億人受感染的威脅。蚊蟲傳播的淋巴絲蟲病,有2.5億人受感染,其中班氏絲蟲病是全球性的,居住在受威脅地區的居民約有9億余,在東南亞、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島國的大部分熱帶國家尤為嚴重。蚋傳播的盤尾絲蟲引起皮膚絲蟲病和河盲症,估計全世界有1760萬病人,廣泛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在嚴重地區失明的患者達15%。白蛉傳播的利什曼病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呈世界性分布,每年新感染的患者大約有40萬人,該病在東非正在擴散。錐蟲病,其中非洲錐蟲病(睡眠病)受感染威脅的人數約4500萬;美洲錐蟲病(恰加斯病)在南美受染人數至少達1000萬人。此外,腸道原蟲和蠕蟲感染
(intestinalprotozoalandhelminthicinfections)也在威脅人類健康,其重要種類,有全球性的阿米巴病、藍氏賈第鞭毛蟲病、蛔蟲病、鞭蟲病、鉤蟲病、蛲蟲病等,還有一些地方性腸道蠕蟲病,如豬帶絛蟲、牛帶絛蟲等。peters(1989)估計全世界蛔蟲、鞭蟲、鉤蟲、蛲蟲感染人數分別為12.83億、8.7億、7.16億和3.60億。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特別是農業區,以污水灌溉,施用新鮮糞便,有利於腸道寄生蟲病的傳播;在營養不良的居民中,腸道寄生蟲病更加嚴重影響其健康。在不發達地區,尤其農村的貧苦人群中,多種寄生蟲混合感染也是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的發病率已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基本指標。有人稱寄生蟲病是“鄉村病”、“貧窮病”,它與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落後互為因果。因此寄生蟲病是阻礙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經濟發達國家,寄生蟲病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問題。如陰道毛滴蟲的感染人數估計美國有250萬、英國100萬;藍氏賈第鞭毛蟲的感染在前蘇聯特別嚴重,美國也幾乎接近流行。許多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給經濟發達地區的畜牧業造成很大損失,也危害人群的健康。此外,一些本來不被重視的寄生蟲病,如弓形蟲病(toxoplasmosis)、隱孢子病(cryptosporidiasis)、肺孢子蟲病(pneumocystiasis)等與艾滋病有關的原蟲病,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包括日本、荷蘭、英國、法國與美國等開始出現流行現象。
當前寄生蟲對人類危害的嚴重性還表現在已經出現惡性瘧抗藥株,媒介昆蟲抗藥性的復雜問題。因此,隨著寄生蟲病的化學防治及媒介昆蟲化學的防制將會出現更多的新問題;人類活動范圍擴大,不可避免地將許多本來和人類沒有關系或極少接觸的寄生蟲從自然界帶到居民區而進入人群,造成新的公共衛生問題;人類交往越來越頻繁,本來在別國危害性很大的寄生蟲病或媒介節肢動物可輸入本國,並在一定條件下傳播流行;現代工農業建設造成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和生態環境平衡的破壞,也可能引起某些寄生蟲病的流行;近代一些醫療措施、如長期用免疫抑制劑、可造成人體醫源性免疫受損,使機會致病性寄生蟲異常增殖和致病力增強,這些寄生蟲正以新的形式威脅著人類。
我國幅員遼闊、地跨寒、溫、熱三帶,自然條件千差萬別,人民的生活與生產習慣復雜多樣,加以建國前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使我國成為寄生蟲病嚴重流行國家之一,特別在廣大農村,寄生蟲病一直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有的流行猖獗,如瘧疾、血吸蟲病、絲蟲病、黑熱病和鉤蟲病,曾經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嚴重阻礙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曾被稱為“五大寄生蟲病”。在寄生蟲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尤其在農村同時感染2.3種寄生蟲者很常見,最多者一人感染9種寄生蟲,有的5歲以下兒童感染寄生蟲多達6種。此外,流行相當廣泛的原蟲病有:賈第蟲病、陰道滴蟲病、阿米巴病;蠕蟲病有:旋毛蟲病、華支睾吸蟲病、並殖吸蟲病、包蟲病、帶絛蟲病和囊蟲病等。近年機會致病性寄生蟲病、如隱孢子蟲病、弓形蟲病、糞類圓線蟲病的病例亦時有報告,且逐漸增加。目前,由於市場開放、家畜和肉類、魚類等商品供應渠道增加,城鄉食品衛生監督制度不健全,加以生食、半生食的人數增加,使一些經食物感染的食物源性寄生蟲病的流行程度在部分地區有不斷擴大趨勢,如旋毛蟲病、帶絛蟲病、化支睾吸蟲病的流行地區各有20余個省、市、區。由於對外交往和旅游業的發展,國外一些寄生蟲和媒介節肢動物的輸入,給我國人民健康帶來新的威脅。總之,我國寄生蟲種類之多,分布范圍之廣,感染人數之眾,居世界各國之前列。面臨嚴峻的事實,表明寄生蟲病不僅是我國的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也是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編輯本段]防范措施
飯前便後要洗手。1993年美國一醫院分析一些來自一猶太社區的血液樣本,發現其中很多人感染上了豬肉絛蟲。但是猶太教徒並不吃豬肉,原因何在?原來是每個受感染的猶太家庭都請過家務人員,正是這些家務人員個人衛生意識淡薄,加之這些家庭的飲食方法,導致了很多人感染了豬肉絛蟲。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
徹底煮熟肉類,海產食物。飲用水要徹底燒開。例如弓形蟲,人類通過未徹底煮熟的肉類感染。世界人口有1/3感染,德國人也有50%的感染率。而喜歡吃不徹底煮熟的肉類的法國人,感染率達80%。
消滅蚊子等傳播疾病的昆蟲。
感染寄生蟲後,及時就醫。比如昏睡症的治療,盡早治療是康復的關鍵。
[編輯本段]寄生生活對寄生蟲的影響
從自然生活演化為寄生生活,寄生蟲經歷了漫長的適應宿主環境的過程。寄生生活使寄生蟲對寄生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寄生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發生了變化。
(一)對環境適應性的改變
在演化過程中,寄生蟲長期適應於寄生環境,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對於營養和空間依賴性越大的寄生蟲,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歷史愈長,適應能力愈镪,依賴性愈大。因此與共棲和互利共生相比,寄生蟲更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因而只能選擇性地寄生於某種或某類宿主。寄生蟲對宿主的這種選擇性稱為宿主特異性(hostspecificity),實際是反映寄生蟲對所寄生的內環境適應力增強的表現。
(是由氧溶解在皮層、消化道內壁或其他與氧接觸的部位進入蟲體。在原蟲主要經細胞膜;有的寄生蟲還可借助某物質做載體,如血紅蛋白、鐵卟啉化合物等把氧擴散到蟲體的各部分。攝入寄生蟲體內的氧用來對營養物質進行氧化分解,釋放能量。許多體內寄生蟲的生活史的某時期處在低氧分壓或甚至缺氧的環境中,在適應低氧分壓環境條件的能力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如寄生蟲體內氧運輸效率的提高,通過各種形式更經濟地利用氧,克服氧供應不足造成的困難等。
2.寄生蟲的代謝寄生蟲的代謝可簡分為能量代謝和合成代謝。能量的來源主要為糖。糖代謝大概分為同乳酸酵解(homolacticfermentation)和固定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fixation)兩種類型。前者見於血液兒組織寄生蟲,後者見於腸道寄生蟲。寄生蟲在無氧糖酵解過程不斷產生能量,它的典型終產物是乳酸。但許多寄生蟲,在得不到糖類營養物質時可能從蛋白質代謝獲得能量。
體內寄生原蟲的快速繁殖及蠕蟲產卵或幼蟲需要大量蛋白質,其合成代謝是旺盛的。合成蛋白質所需要氨基酸來自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或游離氨基;至於核酸的鹼基,則依靠源性嘌呤,自身合成嘧啶,如血液中原蟲和線蟲。脂類主要來源於寄生環境,自身可能合成一部分,如諾氏瘧原蟲(plasmodiumknowlesi)可依靠糧酵解而自身合成磷脂。已知線蟲能氧化貯存在其腸細胞內的脂肪酸,作為能量來源。
關於寄生蟲代謝的研究系在體外實驗環境中進行,與其寄生環境有很大差別。但是,從現有資料分析,寄生蟲代謝的遺傳性還保留有其先前自生生活時期的某些特點。在實際應用中,研究寄生蟲代謝簡單的目標——畸形的蛙很容易被捕食。
如果還想繼續它令人作嘔的整個生命周期,那麼它的宿主就必須被蒼鹭吃掉。
我們同樣也包容了很多寄生物。但是我們與其中一種生物的關系在過去的3000年裡發生了變化。
 

上一页  [1] [2] 

企鵝怎麼叫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