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菁菁,1989年9月1日生,江西省南昌縣小蘭工業園 寶寶腹瀉飲食療方
小兒髒腑嬌嫩,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臨床上各種原因均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引起腹瀉。輕者僅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稀軟,重者則瀉下無度,伴脫水、酸中毒,甚至危及小兒生命。所以一旦發生腹瀉,家長要及時就診,徹底治療。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輔以食療,療效會更好。 1傷食瀉多由飲食不節引起。臨床表現為瀉下酸腐,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肚腹脹痛,惡心嘔吐,舌苔厚膩。治宜消食導滯。
(1)山楂蘿卜飲:生山楂15~30克,白蘿卜250克,切碎煮汁,頻服。 (2)內金粉、雞內金2個,燒灰,米酒調服。 (3)麥芽、神曲各15克,萊菔子6克,水煎頻服。 (4)蘋果1個,微火上烤熟或隔水蒸熟,大孩子食果,嬰兒可擠果汁飲服。 (5)家庭常備中成藥:小兒消食片、小兒化積口服液、多酶片、食母生等。
2濕熱瀉夏秋季節多見,特點是大便稀薄有黏液,或呈蛋花樣便,常伴有腹痛、腹脹、發熱、口渴、小便黃少、肛周發紅等。治宜清熱利濕。
(1)馬齒苋粥:鮮馬齒苋250克(或干品60克),洗淨,切碎,水煎10~20分鐘,去渣,加入適量大米,煮成粥,頻服。 (2)茶葉10~15克,開水沏飲;或水煎加紅糖30克,煎至發黑分服;或茶葉適量,食鹽少許,水煎分服。 (3)烏梅10克,煎湯代茶飲。 (4)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調服。 (5)胡蘿卜250克,搗碎,水煮開10分鐘後,過濾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適量,煮頻飲。 (6)綠茶蜜飲:綠茶5克放入水中,加沸水沖泡,蓋蓋浸5分鐘,調入蜂蜜適量,趁熱頓服,每日3~4次,可治療菌痢。 (7)家庭常備中成藥:黃連素等。
3寒瀉多由飲食過涼或腹部著涼引起。表現為大便清稀,日久難愈,夾有不消化物,臭氣不甚,腸鳴隱痛,手足發涼。治宜溫中祛寒止瀉。
(1)鍋巴炭:飯鍋巴50克炒成炭,研細末,每次3~6克,日2次。 (2)柿餅2個,放米飯上蒸熟,分兩次食用。 (3)姜糖飲:生姜5片,紅糖50克,清水適量,煮沸即可,趁熱飲用。 (4)糯米固腸粥:炒糯米30克,淮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加糖或鹽食用。 (5)綠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開水送服。 (6)外治法:胡椒粉少許放於膏藥上貼臍部,或大蒜頭搗爛,貼足心或臍部。 (7)家庭常備中成藥:藿香正氣液、蒼苓止瀉口服液等。
4脾虛瀉多見於久瀉之後。特點為便稀,多飯後即瀉,不臭,有不消化物,時輕時重,伴面黃體弱、睡時露睛等症。治宜健脾止瀉。
(1)山藥羹:炒山藥研粉,每次10~15克,開水調糊,沸水沖服,每日服2次。 (2)山藥蛋黃粥:生山藥(干)30克研細粉,溫水調成稀糊狀,煮沸,加熟雞蛋黃2個,調勻,每日空腹食2~3次。 (3)焦米湯:大米適量,洗淨,曬半干,炒至焦黃,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時,加食鹽少許,飲湯。 (4)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入鍋內炒成焦黃色,有香味,除去上面多余的粗殼,每次3克,水沖服,每日服3次。 (5)酸石榴皮適量水煎,加紅糖,頻服。 (6)無花果5~7個,水煎服。 (7)家庭常備中成藥:參苓白術口服液。平胃散、嬰兒散等。
由於嬰幼兒腹瀉是常見的,危害性較大的疾病,很多小兒營養不良,是從這時開始,因此要注意預防。預防措施有:
①提倡母乳喂養,因為母乳是天然消毒的飲品,也可從母乳中獲得免疫物質 ②合理安排嬰幼兒的飲食,應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少到多的循序漸進的原則。每添加一種輔助食物,要觀察一段時間(約1周),才更換或增加另一種食物,這樣才會讓嬰幼兒的消化能力慢慢地適應; ③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潔消毒工作。嬰幼兒使用的奶瓶、碗、匙等,都應在使用後清洗干淨,每天至少煮沸消毒一次,或在使用前以開水燙一次。母親給喂食時應洗淨雙手; ④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給嬰幼兒沖涼及更換干淨衣服,大小便後及時洗淨臀部。不要讓小兒養成吮手指的壞習慣,更不能養成小兒每一啼哭就塞奶頭的習慣; ⑤不要讓嬰幼兒接觸腹瀉的病兒; ⑥多做戶外活動,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 ⑦少食生冷的食物,避免受涼。
小兒腹瀉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多由於消化不良,飲食失調,腹部受涼引起,往往打針、吃藥效果不佳。采用飲食療法,可逐見成效。
(1)山楂、橘皮各6克,加生姜2片,煮水每日分三次飲用。 (2)白扁豆、花茶各9克,加白糖50克,溶於500毫升白水煮沸,一日分次飲用 (3)生山楂、石榴皮各9克,炒黃研細末,用開水沖調加白糖,每日分次服 (4)對較大嬰兒(8個月以上),在吃奶前服酸奶10毫升(在熱水盆中加溫)。 (5)將胡蘿卜切片煮沸1小時,然後搗碎過濾,取汁加白糖,每次喝30毫升,每日2~3次。如有膿血便,應去醫院診治。吸收不良綜合征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障礙。
小寶寶真的拉肚子了嗎?
相信家長們一定遇到過寶寶拉肚子的狀況,也必定為此擔心不已!可有些時候,大人的大驚小怪更是讓人疲憊不堪。 要知道寶寶怎麼會拉肚子,首先應了解腹瀉的定義,腹瀉並不是單指解稀便、解水便而已,當然更不必與腸炎畫上等號,所謂的"腹瀉"必須是和寶寶原本相當固定的大便型式、次數來做比較,其所含水分增多,可能帶有粘液或顏色有所改變,大便次數也較平常增加才算數。 哺喂母奶的小寶寶,大便往往相當稀,而且帶點酸味,顏色大都呈現出漂亮的黃色,大便的次數一天少則三、五次,多則達十次以上的少量大便。只要寶寶能吃、能玩、能睡,臉色紅潤,表情正常,體重又能穩定增加,那麼這樣的大便型式對這個寶寶而言,便是正常,不算腹瀉。更何況在滿月之前,不管喂何種奶水的小寶寶,由於消化功能不十分成熟,尤其對於脂肪及乳糖的消化能力尚差,因此大便幾幾乎都是糊糊水水的,一直要過幾個星期後,大便才會逐漸成型,此即所謂的"收屎"。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對寶寶有害的腹瀉是相對於平常的排便狀況來決定的,年齡大小、是否哺喂母奶及個別差異等因素也應一並列入考量。如果小寶寶果真有令人擔心的腹瀉狀況,那麼快尋醫求治才是唯一正確的處理原則,好讓自己的親親寶貝早早恢復健康。
小baby的大便正常嗎
《大家健康·育兒生活》
對照顧初生嬰兒的父母來說,面對尚無法明確表達需求的寶寶,常常只能以其外在的反應,來判斷孩子的狀況,而其中依大便的性狀、顏色、次數,是可看出一些端倪。值得注意的是,特殊顏色的大便,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需小心謹慎才行。
小寶寶不會說話,不舒服時就只能用哇哇啼哭來表達,除了活力、進食情況,觀察baby的排便就成了評估健康情況的重要依據之一。新生的寶寶在呱呱落地後,通常在24~48小時內會解出大便來,這時候的大便呈墨綠色、粘稠狀,是出生前在胎兒腸中形成的,內含大量的膽汁色素、胎毛、胎脂以及一些腸內脫屑等物質,這種型態的大便叫做“胎便”。大約三四天以後,大便受到食物的影響逐漸有所改變,顏色漸漸變成黃色或是帶一點綠色,質地則是粘糊狀且不成型,約一周後就變成嬰兒期的大便。
part1正常的嬰兒排便
食物經過胃及小腸消化後,營養物質即被吸收,剩下一些無法吸收的殘渣進入了大腸,大腸內存有各式各樣的細菌,將殘渣分解成為許多的代謝物。對糖份的分解產生了很多的有機酸及一些揮發性的脂肪酸,所以大便有時就有一點酸酸的味道,甚至還有臭味。而蛋白質經過腸內細菌分解後就會產生氨等有臭味物質。所以吃蛋白含量較高的食物,其大便也會比較臭。而喝母奶的寶寶,其腸道內的益菌將糖份分解成乳酸等物質,所以便便的酸硷值偏酸,使得細菌無法生存,可達到保護作用。
一天解多少次才正常?
一般新生兒在出生12小時後,最晚兩天之內,會解第一次胎便。新生兒大腸反射相當強烈,加上乙狀結腸的容量不夠大,所以每次吃奶就造成大腸收縮排出大便。新生兒出生一周內,寶寶每日排便次數4~5次,有的甚至解6~8次不等。隨著寶寶的成長,乙狀結腸容量增大,可儲存更多的糞便,於是解大便的次數就會減少。新生兒至4個月,每日約二三次,5個月至1歲兩次左右,過了1歲平均約1~2次。但有些寶寶在滿1~2個月,一天仍要解很多次大便,而有些寶寶卻要2~3天解一次大便,甚至要媽媽去刺激才解得出來。僅管如此,解出來的大便只要是軟軟或是豆沙狀不是很硬,都屬於正常現象。
添加輔食後便便會改變
喂育母乳或奶粉時期,多半是未成形的軟便,氣味也不臭。當開始添加輔食,寶寶大便內有時會摻雜一些未完全消化的青菜、水果屑等顆粒,這屬於正常情況,無需擔心。另外,有時便中也會有白色顆粒或是粘膜的出現,這是因為排出乳中未消化之脂肪及腸內受刺激分泌的粘液。只要寶寶食欲與生長狀況依然良好,是沒有大礙的。
喝母乳所解的便便
喝母乳的寶寶的大便,通常都是金黃色,質地是稀糊或軟軟,像奶酥的顏色及形狀,味道微帶酸味或乳酸味,有時大便中會混雜一些白色的顆粒,這是正常的。在出生的頭幾個星期,大便次數可由每餐後一次到每日數次或多日一次不等。有些寶寶每餐必解便並不是拉肚子,而是寶寶胃部裝滿奶水,即引起腸道蠕動而有便意,稱為腸胃反射性排便,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而另一方面,母乳容易被消化吸收,沒有殘渣存留,因此較少形成大便。只要寶寶排便順暢,沒有困難現象,體重正常增加,大便次數的多少並不重要。一般需等到兩三個月後,大便次數才會逐漸定型。
喝配方奶粉所解的便便
喂食配方奶粉嬰兒的大便,通常呈糊狀或條狀軟便,大便的顏色有黃色、黃棕色或墨綠色。因為有蛋白分解,臭味較難聞,而且大便中的白色顆粒較大,次數由一天2~3次不等。然而有一些寶寶胃腸的蠕動對飲食的反應程度不太一樣,所以大便的次數差異會較大,只要大便的形狀不是水水稀稀的,或是干干硬硬的,都是正常的。一般來說,每一個寶寶的大便情況都不太一樣,只要寶寶的飲食、生活起居正常,生長發育一直很好,父母不必為寶寶排便的次數、形狀及顏色太操心。
part2異常的嬰兒大便
由軟硬度及排便頻率來看
正常寶寶大便內的水含量占70%左右。若水份含量大於80%的大便就很稀軟。反之,水份含量小於60%的大便就會呈現干硬。喝母乳的寶寶其大便都很稀軟(含85%的水份),此為正常的現象,而食用一般配方奶粉的寶寶大便比較硬,因母乳中的寡糖在人體小腸裡面沒有辦法完全吸收,當被運送到大腸時,被大腸的細菌分解成稀糊狀,並帶有酸性的糞便,此為母乳的大便特性。所以目前有很多新配方奶粉都添加一些寡糖,使大便形態較為柔軟。
吃乳清蛋白配方,其大便就比較青或呈灰綠色;吃酪蛋白配方,大便就比較棕色也比較硬;吃含鐵量高的配方,大便顏色就變得比較綠,但不會影響糞便的軟硬度,除非吃了相當高的劑量,如治療劑量,但不至於造成那麼硬的大便。相反含鐵較少的,則大便顏色較黃。
碳水化合物是大便軟硬形成的重要元素,如沒有完全被吸收在大腸裡面就會發酵,糞便就會稀軟。所以媽媽常以為添加一點葡萄糖,大便就會稀軟。但實際上葡萄糖在小腸全被吸收光了,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因此,一些配方奶粉中加入寡糖,這些寡糖是人體用酵素把它分解,所以到大腸裡面它就有;軟化糞便的功能。還有一些配方奶粉在制造過程當中會經過加熱處理,在加熱處理當中就會把這些糖份作了一些物理性的變化,使大便比較稀軟。而目前一些配方奶粉的[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