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預防細菌性腹瀉主要是注意嚴格消毒喂養嬰兒用的奶瓶、奶鍋等物。一般奶瓶和奶嘴用水煮30分鐘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牛奶要煮沸飲用。禁止給幼兒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及飲料和不干淨的食物。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關於細菌性腹瀉的治療,首先要避免濫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大腸桿菌感染可選用復方新諾明、痢特靈、氨基苄青霉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青霉素或紅霉素;霉菌感染應選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二、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多發生於秋季,又稱為“秋季腹瀉”,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起病較急,開始多在咳嗽、流涕、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小兒發燒,體溫可達39-40℃。發病的當日可排出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常有粘液,無腥臭味。小兒脫水比較嚴重。這種腹瀉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應給以對症治療或服用中藥。 三、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無季節性,由於嬰兒的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養不當很容易發生腹瀉。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腸道內發酵而造成腹瀉。進食過多、過少、不定時的喂養,過早進食大量澱粉類和脂肪類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飲食因素導致的腹瀉不要使用抗生素,只要適當地調整食物的比例和量,停止吃那些不適宜的食品,多飲水,防止發生脫水,大部分病兒即可自愈。 四、氣候因素導致的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易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這種腹瀉有明顯的氣候因素,所以在冬季要注意小兒的保暖和衣服增減,尤其到戶外活動要更加注意。夏季小兒的水分蒸發較多,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不要以奶水,同時要有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這種腹瀉,只要在飲食和飲水上稍加調理即可痊愈。 (二) 嬰幼兒腹瀉又稱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及大便性狀有改變為特點的小兒常見病。尤其以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較高,夏、秋季節多見。幼兒腹瀉可由感染和非感染兩大因素引起,感染性腹瀉的主要病原為細菌與病毒。引起腹瀉的細菌最多見的是大腸桿菌;病毒最多見的是輪狀病毒。平時講的嬰幼兒腹瀉是指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腸炎,一般把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稱為嬰幼兒秋季腹瀉。 非感染性腹瀉發病原因可由飲食不當引起,如食物過量或不足(可導致饑餓性腹瀉),食物成分不適宜或變化過快,如突然增加輔食或改乳類為谷類食物,或喂澱粉、蔬菜、脂肪比例不當等。對某些食物過敏、氣候變化、受涼等也可引起腹瀉。孩子發生了腹瀉應如何護理呢? 1、護理腹瀉病兒時要注意及時補充液體,防止因大便中的水分丟失過多而發生脫水。可以隨時喂水、米湯、果汁,最好喂服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內含有葡萄糖、氯化鈉、氯化鉀、枸橼酸鈉等成分,可補充因腹瀉、嘔吐所丟失的電解質及體液,調節人體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現各醫院和藥店均可提供此藥。服用方法是將一小袋口服補液鹽溶於500毫升溫開水中,在一天內分多次服用。服用量的多少以“丟失多少,補充多少”為原則。 2、對於腹瀉病兒的飲食原則是:調整飲食、繼續進食。母乳喂養的繼續母乳喂養,若病兒不是母乳喂養的可用病兒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繼續喂養。6個月以上病兒可繼續吃已習慣的平常飲食,如粥、面條、雞蛋、蔬菜等。但加工要細、碎使之容易消化,避免在腹瀉時變化食物品種或給不易消化食物。 3、護理感染性腹瀉病兒,應做好消毒隔離,食具、水杯、水瓶要經常消毒。衣物要勤洗、勤曬。護理病兒後的雙手應反復清洗後,再做其它事情。 4、做好臀部護理:病兒每次大便後應及時更換尿布,並用溫開水沖洗肛門及周圍,預防發生臀紅及泌尿系感染。如已形成臀紅,可塗鞣酸軟膏或金霉素魚肝油等。 5、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並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及量的變化,為醫生制定治療計劃提供依據;還要注意觀察病情,如果病兒在家治療護理期間病情不見好轉,出現多樣便次數頻繁,口渴明顯、雙眼凹陷、尿量明顯減少等脫水表現及高熱等症狀,應帶孩子到醫院做進一步治療。 6、緩解腸痙攣,減輕腹痛:腹瀉的病兒往往因腸痙攣引起腹痛,進行腹部保暖可以緩解腸痙攣,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要蓋好腹部,防止受涼;還可用熱水袋熱敷;喝些熱飲料或用溫手揉摸病兒腹部。 小兒腹瀉根據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瀉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者約占50%。全世界每天死於腹瀉的兒童高達500萬~1800萬。在我國,小兒腹瀉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見病、多發病。
病因 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良,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較少,活力較低,對食物的耐受力差不能適應食物質、量的較大變化,因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易於發生消化功能紊亂。胃內酸度比成人低,抗菌能力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siga均較低,易患腸道感染。 小兒腹瀉可由非感染和感染性原因引起。 (1)非感染性原因有:生理性腹瀉,母乳的營養成分超過小兒的生理需要量和消化功能的限度時,便會使小兒發生腹瀉;喂食不當可引起腹瀉,多為人工喂養兒,由於喂養不定時、量過多或過少或食物成分不適宜,如過早喂食大量澱粉或脂肪類食物、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或斷奶;個別小兒對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如乳糖缺乏),喂食後可發生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加;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均易誘發腹瀉。 (2)感染性原因:分為腸道內感染和腸道外感染。 腸道內感染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引起,以前兩者多見,尤其是病毒。 病毒感染為: ①人類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最常見病原; ②諾沃克病毒:多侵犯兒童及成人,與嬰幼兒腹瀉的關系不密切。 細菌感染: 主要為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引起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隨污染的飲食或水進入消化道,也可通過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帶菌者傳播。 另外,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膚感染等或急性傳染病時,由於發熱及病原體的毒素作用使消化道功能紊亂,可伴有腹瀉。有時,腸道外感染的病原體可同時感染腸道(主要是病毒)。
發病機理 小兒腹瀉的病因較復雜,發病機制也各不同。 (一)感染性腹瀉 大多數病原微生物通過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過污染的手傳播而進入消化道。當機體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襲並產生毒力時可引起腹瀉。如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後,使小腸絨毛細胞受損,小腸粘膜回收水、電解質能力下降引起腹瀉;同時,繼發的雙糖酶分泌不足,使腸腔內的糖類消化不完全,並被腸道內細菌分解,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進一步造成水和電解質的喪失,加重腹瀉。細菌感染所致腹瀉包括腸毒性腸炎、侵襲性腸炎。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不產生腸毒素及侵襲力,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二)非感染性腹瀉 主要是由飲食不當引起,以人工喂養的患兒為主。當攝入食物的量、質突然改變超過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時,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積於小腸上部,使局部酸度減低,腸道下部細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內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亂,腸蠕動增加,引起腹瀉及水電解質紊亂。 其他機制:如牛奶過敏,胰腺功能障礙,胰液缺乏等均可致慢性腹瀉。 趕緊送醫院,千萬不要忽視
嘔吐是一種病理現象,常見於急性腸炎、胃炎,幽門痙攣、肥厚、狹窄,肺炎,腦膜炎等疾病。其主要特點是同時伴有惡心、腹壓增高,吐奶次數頻繁,嘔吐量較多,常含有奶塊和胃內容物,甚至混有綠色的膽汁,有時嘔吐呈噴射狀。由於原發疾病的存在,病兒在嘔吐時常常表情痛苦、哭鬧不止。
家長發現孩子有嘔吐症狀時,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及時去醫院診治。
母乳喂養的嬰兒,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稠度均勻如膏狀或糊狀,偶爾稀薄而微呈綠色,有酸味但不臭,每天排便二至四次。 人工喂養兒,大便色淡黃或呈土灰色,質較干硬,條狀,常帶奶瓣,有明顯臭味,大便每天1~2次。
如果平時每天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則應考慮是否患病。如果平時大便次數較多,但小兒一般情況良好,體重不減輕,不能認為有病。
引起嬰幼兒腹瀉有許多原因,大體分為兩類:
一類為非感染性因素造成的,如飲食喂養不當或天氣變化均可引起腹瀉。飲食方面引起的腹瀉包括進食過多或過少;食物成分改變,加糖過多(反之,糖分攝入過少易引起便秘);添加輔食過快,引起不適,天氣炎熱時給孩子斷奶等。天氣變化如孩子受涼,可使腸到功能紊亂;氣候炎熱可使胃酸和消化酶分泌減少,消化不良引起腹瀉。
另一類為感染性因素造成的,如孩子進食的奶具或食物不潔,使細菌進入體內造成腹瀉;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致使腸到菌群失調引起腹瀉;小兒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統感染、咽炎等病時,由於發熱及病原體毒素的影響,均可造成腹瀉。
在腹瀉期間,服用媽咪愛或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也可縮短腹瀉病程。 媽咪愛與合生元都是有益菌,是調理胃腸道系統的,拉稀的調到不稀,便秘的調到不干。媽咪愛價格適中,合生元價格偏貴。
小兒腹瀉的護理
◆非母乳性食品應選擇容易消化、符合孩子口味的不要選擇需很長時間才能消化的食物,選擇以米粥或菜粥等澱粉類為主的食品,並做得軟一些。但如果嬰兒不願意吃的時候也不要勉強,在一段時間內孩子不進食非母乳性食品也沒有大問題。 若母乳喂養的孩子發生腹瀉時,不要輕易斷奶。這時可縮短每次喂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一半的乳汁。因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多,容易消化,富於營養,而後半部分脂肪含量較多,不易消化。必要時母親可在喂奶前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先飲一大杯淡鹽開水,稀釋乳汁,然後再給孩子哺乳。
◆用孩子喜歡吃的飲品來補充水分 因腹瀉而失水時,補充更多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找一些孩子喜歡喝的飲品,如開水、果汁、蔬菜汁等。當腹瀉嚴重,並伴有嘔吐情況時,更應頻繁地補充水分。
◆當腹瀉恢復正常後,也需慢慢地增加非母乳食品的量當持續嚴重腹瀉後,雖然腹瀉已經停止了,但消化機能在一段時間後才能恢復正常,不能馬上恢復吃原來的非母乳食品,應該先喂添加輔食初期的粘稠狀食物,過幾天再慢慢的恢復。同時,需持續服用合生元兒童益生菌沖劑一段時間,直到寶寶腸到完全恢復健康。
◆勤換尿布 腹瀉的時候,有時會引起斑疹,最好勤換尿布。
食物止瀉
以下幾種食物不僅能提供嬰兒必須的營養,而且還有一定的止瀉作用。 1、焦米湯:將米粉或奶膏研磨成粉,炒至焦黃,再加水和適量的糖,煮沸成稀糊狀即可。焦米湯易於消化,它的碳化結構還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是嬰兒腹瀉的首選食品。 2、胡蘿卜湯:胡蘿卜是鹼性食物,所含果膠能使大便成形,吸附腸道致病細菌和毒素,是良好的止瀉制菌食物。胡蘿卜湯制作方法如下,將胡蘿卜洗淨,切開去莖,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再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後加水成湯(按500克胡蘿卜加1000毫升水的比例),最後加糖煮沸即可。每天2~3次,每次100~150毫升,腹瀉好轉後停用。 3、蘋果泥:蘋果也是鹼性食物,含有果膠和鞣酸,有吸附、收斂、止瀉的作用。取一個新鮮、質地酥軟的蘋果切成兩半,用調匙刮成泥狀即可。 的寶寶在哪裡治療?有沒有查處引起腹瀉和嘔吐的病因?
建議您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