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打預防針變成黑青怎麼辦 我國當代教育家魏書生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好人的身後,必有一位好長輩給過他終身受益的教誨;一個壞人的背後,也往往有一位不稱職的長輩給過他一輩子都難以擺脫的誤導。這句話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天底下的父母都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才。但由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樣,取得的效果也很不一樣。我們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同樣家庭狀況下走出 來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差不多,大人們其他方面的素質也不相上下,但孩子剛入學就立即顯現出較大的差距。有的孩子各方面習慣良好,能很快適應學校教育環境,跟上了教育的步伐;有的孩子應該在學前階段養成的基本習慣未形成,難以適應學校的教育環境,跟不上教育步伐,從剛入學就成為“問題學生”。何以造成如此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於家長在學齡前六年對孩子實施了不同的家庭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幼兒家長認為孩子受教育是上學以後學校的事,上學之前主要就是把孩子養好,讓孩子吃好、穿好、不得病,對孩子百般疼愛,百依百順,只重養,不重教。(改善性愛質量必備的八大准則)其實,到學校才開始的教育,已經是再教育或是第二次教育了。 高爾基曾說過:“愛孩子,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而真正教育他們則是一件大事了。” 民國初年的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在他的一部名為《家庭教育》的書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生活六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裡六年教得好,養得好,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到了學校,再得到好老師,就將那紅紅的底子好好地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到了社會上,哪怕遇到壞朋友,壞染缸,想把它變成黑色都很難。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說,自然變成真正的朱紅,頭等的好人。萬一在家裡六年,教的方法,養的方法不好,比如白絲一下缸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校,就有好老師,想把它變成紅色,那黑底子總是難退去。就是勉強替他加上一層紅色,仍舊是個半紅半黑的。如果學生再遇到不熱心的老師,到了社會,再遇上壞朋友,壞染缸,自然就變成永不退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 朱慶瀾斷言:“絲總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好的,只看六歲以前家裡的教法如何,六年裡肯費力,將來就一定受用不盡。” 他非常懇切地說:“孩子小時候,隨你愛怎麼教,就怎麼教。教小孩子本是極要緊又極容易的事,個人偏不在容易的時候去教,偏要等到大了不容易教的時候去教,又費力,又無益,豈不是怪事嗎?” 朱老先生說的這番話很有道理,我國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家庭和社會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在現在教育環境中,這句以前常常掛在老人嘴邊的話已經漸漸被人淡忘了。然而,近十幾年來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學前期是人腦和認知發展最迅速、最重要的奠基時期。3歲左右兒童的腦重為成人的2/3,7歲時已基本接近成人。人腦細胞70%—80%是3歲前形成的。如果把人在17歲時所達到的智力水平定為100%,那麼有50%是在0—4歲期間完成的,4—8歲期間再完成30%。學前期也是人的基本習慣、性格和認知等方面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兒童沒有得到科學的、適宜的、良好的教育,以後再來彌補,家庭和社會將付出極大的代價,而有些既成的事實是無法挽回的。 莊稼錯過了季節明年還可以再種,而孩子的童年過去了,卻永遠不會再回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齡前階段兒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長的基礎。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走進孩子廣闊的心靈世界中去,在他們心靈的田野上,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在他成長的幼苗期,精心呵護,讓孩子在幸福的童年裡健康成長,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 做一個對孩子一生負責的好家長。 千萬不要錯過學齡前兒童家庭教育的關鍵期。小孩嘛都是這樣的. 一定要有耐心啊.好好教,不然不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