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鼠疫正文

鼠疫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劑量,最初二日,每日4g,繼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鏈霉素可與磺胺類或四環素等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療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慶大霉素:每日24~32萬μ,分次稀釋後靜脈滴入,持續7~10天。
3.四環素對鏈霉素耐藥時可使用。輕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後每日2g;嚴重者宜靜脈滴注,第1次0.75~1g,每日2~3g,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療程7~10天。
4.氯霉素:每日3~4g,分次靜脈滴入或口服,退熱後減半,療程5~6天。對小兒及孕婦慎用。
5.磺胺嘧啶:首劑5g,4小時後2g,以後每4小時1g,與等量碳酸氫鈉同服,用至體溫正常3日為止。不能口服者,可靜脈注射。磺胺只對腺鼠疫有效,嚴重病例不宜單獨使用。
(三)對症治療煩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鎮靜止痛劑。注意保護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時強心和抗休克治療;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療法;中毒症狀嚴重者可適當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對腺鼠疫淋巴結腫,可用濕熱敷或紅外線照射,未化膿切勿切開,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結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一日數次。
[編輯本段]
預防
嚴格控制傳染源
1.管理患者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疫情上報,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病人互相往來。病人排洩物應徹底消毒,病人死亡應火葬或深埋。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2.消滅動物傳染源:對自然疫源地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滅鼠愛國衛生運動。旱獺在某些地區是重要傳染源,也應大力捕殺。
3.切斷傳播途徑:滅蚤必須徹底,對貓、狗,家畜等也要噴藥;加強交通及國鏡檢疫對來自疫源地的外國船只、車輛、飛機等均應進行嚴格的國境衛生檢疫,實施滅鼠、滅蚤消毒,對乘客進行隔離留檢。
保護易感者
1.預防接種自鼠間開始流行時,對疫區及其周圍的居民、進入疫區的工作人員,均應進行預防接種。常用為ev無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膚劃痕法接種,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後可獲免疫。一般每年接種一次,必要時6個月後再接種一次。我國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動物後產生f1抗體較ev株效果高1倍。
2.個人防護進入疫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接種菌苗,兩周後方能進入疫區。工作時必須著防護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鏡、穿膠鞋及隔離衣。接觸患者後可服下列一種藥物預防,四環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鏈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連續6天。
[編輯本段]
預後
以往腺鼠疫的病死率自20%~70%不等,自應用抗菌藥物後,病死率已降至5%左右。肺型、敗血症、腦膜型等鼠疫患者在未接受特效治療時幾乎無一幸免,如及早積極處理,則每可轉危為安。
[編輯本段]
鼠疫發源地分布
專家發現鼠疫發源地分布於富鈣、富鐵地區
中國專家經過5年的研究發現,世界上鼠疫發源地明顯分布於富鈣、富鐵地區,這一世界首創性成果對防治和控制流行病鼠疫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譚見安研究員今說,他和有關專家在研究鼠疫疫源地分布規律、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鼠疫與環境圖集》時發現,世界鼠疫源地分布於特定的生態地區,即熱帶和溫帶的半干旱荒漠草原與半濕潤草原(包括高寒草甸和草原)和濕熱沿海森林。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發現鼠疫發源地分布在富鈣、富鐵地區。
中科院院士陳述彭在評價上述觀點時認為,富鈣、富鐵地區與鼠疫發源地密切相關這一“重大發現”,從宏觀和微觀上揭示了鼠疫發源地的形成、發展和分布規律,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發現。它將對中國因地制宜地部署鼠疫防治力量提供系統的科學依據。
由衛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科院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共同主管,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編輯的上述圖集,分析總結了中國200多年來鼠疫的流行歷史和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國內外有關醫學、地學和環境科學的成果,概要地反映了世界鼠疫的分布與流行特點。
譚見安說,他們還首次確定中國歷史上鼠疫流行區包括21個省區的638個縣(旗、市),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青藏高原、東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區,證實了鼠疫發病的波動周期是7—11年。中國鼠疫發病高峰期為1860—1949年間,其中1890年至1909年達到最高峰。1910—1919年發生的鼠疫影響中國240個縣,是流行范圍最大的一次。1967年以來鼠疫呈上升趨勢。
[編輯本段]
中醫釋義
鼠疫,病名。疫疠(烈性傳染病)之一。一名核瘟。見《鼠疫抉微》。由感染疫鼠之穢氣,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約編》:“何謂鼠疫,疫將作而鼠先斃,人觸其氣,遂成為疫。”其疫發病急驟,寒戰發熱,頭痛面赤,肢節酸痛劇烈,多見在腋、胯部起核塊,紅腫痛熱,或兼見血證(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咳逆上氣,或神志昏迷,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當急報衛生防疫部門。治宜清血熱、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參見疫、疫疠等條。
[編輯本段]
舊時抗鼠疫的法規
1、貓和狗一律都要殺掉(1655年,倫敦)。
2、每一個從鼠疫災區來的人都必須和城裡居住的人隔離40天(1377年,拉古薩,今克羅地亞內地區)。
3、若有人偷偷跑出來,那麼將會被在家門口處死(蘇格蘭)。
4、染上鼠疫的人,家裡的房子,個人物品將被燒掉(1899年,夏威夷)。
中國歷史上的鼠疫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發生鼠疫。1910年10月25日,滿洲裡首發鼠疫,11月8日即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開來,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患病較重者,往往全家斃命,當時采取的辦法是將其房屋估價焚燒,去執行任務的員役兵警也死亡相繼。一時從城市到鄉村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東北大鼠疫不僅造成了當時人民的大量死亡,而且還帶來了生存壓力及經濟生活的全面恐慌,特別由於交通斷絕而影響了城鎮人民的正常生活。
鼠疫出現後,清政府下令各處嚴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赴哈爾濱,開始了大規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隨後抽調所能調動的陸軍軍醫學堂、北洋醫學堂和協和醫學院的醫護人員以及直隸、山東等地方的一些醫生,陸續前往東北。在伍連德等專家的建議下,清政府及各地方當局對疫情采取了科學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組建各級防疫組織、頒布各種防疫法規,以及采取了隔斷交通、對病人及疑似病人實施隔離、焚化屍體、對疫區嚴格消毒等具體防疫措施。
在這期間,清政府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在整個華北和東北都按伍連德的建議進行防疫,成功地控制鼠疫的擴散。俄國方面也積極配合,在阻止鼠疫在俄人居住區流行的同時,控制鼠疫經西伯利亞鐵路的傳播。在華的外國醫生和醫學生,更是義無反顧志願去疫區參與防疫工作,多人殉職。當地的中醫也勇敢地主動醫治鼠疫病人,伍連德組建的防疫隊伍也付出巨大犧牲,直接接觸病人的護理和救護人員將近一半人員殉職。
由於各種防疫措施處理得當,在當時疫情嚴重的局勢下,不到4個月就成功撲滅了這場死亡人數達6萬之多、震驚世界的烈性傳染病,指揮這次防疫的伍連德也因此名揚世界,而清政府在這次鼠疫大流行中盡管在初期存在缺乏應急措施、個別官員渎職等問題,但在其後的措施處理可圈可點,不但尊重專家建議,為防治疫病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甚至在沖破世俗偏見上所表現出的開明,在今天看來也令人欽佩。
1911年4月3日至28日,清政府在奉天組織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這是近代在中國本土舉辦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學術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來自英、美、法等11個國家的34位醫學代表,伍連德當選為會長。各國專家對東北抗鼠疫行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伍連德被冠以“鼠疫斗士”稱號。
2009年7月30日,海南州興海縣子科灘鎮發現一起疑似鼠疫疫情,經實驗室48小時細菌培養結果呈陽性,根據患者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專家確認為肺鼠疫,確診病例12例,死亡3例。
電影-----鼠疫屠城(rats)
主要演員雷諾茲.赫爾奧恩.卡萊爾
片長:1小時38分12秒
繼sars,禽流感之後又一驚世疫症.....法蘭克福市遭到熱浪襲擊,市
內工人紛紛罷工,堆積如山的垃圾引起鼠患問題,老鼠群在市內無孔不
入,更可怕的是它們身上帶有一種不知名的可致命病毒。卡田醫生急忙
研制一種免疫疫苗以拯救市民。但災難控制員法蘭明白到傳統的滅鼠方
法並不可行,唯一解救方法只有獨闖鼠穴…
 
別擔心,一般情況下不會吧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也叫做黑死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遠在2000年前即有記載。世界上曾發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波及歐、亞、非;第三次是18世紀,傳播32個國家。14世紀大流行時波及我國。1793年雲南師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當時“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說明那時在我國流行十分猖獗。
[編輯本段]病原學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鼠疫傳播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莢膜fi(fractioni)抗原,分為兩種,一種是多糖蛋白質(f--i),另一種為蛋白質(f--ib)。抗原性較強,特異性較高,有白細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補體結合或間接血凝檢測;②毒力v/w抗原,在細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質,可使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w抗原為脂蛋白,不能使機體產生保護力。v/w抗原結合物有促使產生莢膜,抑制吞噬作用,並有在細胞內保護細菌生長繁殖的能力,故與細菌的侵襲力有關。
鼠疫桿菌產生二種毒素,一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質),對小鼠和大鼠有很強毒性,另一為內毒素(脂多糖),較其它革蘭氏陰性菌內毒素毒性強,能引起發熱、dic、組織器官內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應。
鼠疫桿菌在低溫及有機體生存時間較長,在膿痰中存活10~20天,屍體內可活數周至數月,蚤糞中能存活1個月以上;對光、熱、干燥及一般消毒劑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時即死,加熱55℃15分鐘或100℃1分鐘、5%石炭酸、5%來蘇,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將病菌殺死。
[編輯本段]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鼠疫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間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間流行。鼠間鼠疫傳染源(儲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貓、豹等,其中黃鼠屬和旱獺屬最重要。家鼠中的黃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間鼠疫重要傳染源。當每公頃地區發現1至1.5只以上的鼠疫死鼠,該地區又有居民點的話,此地爆發人間鼠疫的危險極高。各型患者均可成為傳染源,因肺鼠疫可通過飛沫傳播,故鼠疫傳染源以肺型鼠疫最為重要。敗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傳染性。腺鼠疫僅在膿腫破潰後或被蚤吸血時才起傳染源作用。三種鼠疫類型可相互發展為對方型。
(二)傳播途徑:動物和人間鼠疫的傳播主要以鼠蚤為媒介。當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後,細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當蚤再吸入血時,病菌隨吸進之血反吐,注入動物或人體內。蚤糞也含有鼠疫桿菌,可因搔癢進入皮內。此種“鼠→蚤→人”的傳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少數可因直播接觸病人的痰液、膿液或病獸的皮、血、肉經破損皮膚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飛沫傳播,造成人間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對鼠疫普遍易感,無性別年齡差別。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力。預防接種可獲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許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長期持續存在。人間鼠疫多由野鼠傳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一頭大像體重等於8頭牛的體重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