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鼠,由家鼠傳染於人引起。偶因狩獵(捕捉旱獺)、考查、施工、軍事活動進入疫區而被感染。 2.流行性本病多由疫區籍交通工具向外傳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節性與鼠類活動和鼠蚤繁殖情況有關。人間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後流行。 4.隱性感染在疫區已發現有無症狀的咽部攜帶者。 [編輯本段]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鼠疫桿菌侵入皮膚後,靠莢膜、v/w抗原吞噬細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隨後又靠透明質酸及溶纖維素等作用,迅速經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結繁殖,引起原發性淋巴結炎(腺鼠疫)。淋巴結裡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敗血症和嚴重中毒症狀。脾、肝、肺、中樞神經系統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發生繼發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經呼吸道吸入,則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組織繁殖。繼而播及肺部,引起原發性肺鼠疫。 在原發性肺鼠疫基礎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敗血症,稱繼發性敗血型鼠疫。少數感染極嚴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並在其中繁殖,稱原發性敗血型鼠疫,病死率極高。 鼠疫基本病變是血管和淋巴管內皮細胞損害及急性出血性、壞死性病變。淋巴結腫常與周圍組織融合,形成大小腫塊,呈暗紅或灰黃色;脾、骨髓有廣泛出血;皮膚粘膜有出血點,漿膜腔發生血性積液;心、肝、腎可見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氣管或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漿液性滲出以及散在細菌栓塞引起的壞死性結節。 [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2~5日。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2~7天;原發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僅數小時;曾預防接種者,可長至12天。 臨床上有腺型、肺型、敗血型及輕型等四型,除輕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狀大致相同。 腺鼠疫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狀外,以急性淋巴結炎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機會較多,故腹股溝淋巴結炎最多見,約占70%;其次為腋下,頸及颌下。也可幾個部位淋巴結同時受累。局部淋巴結起病即腫痛,病後第2~3天症狀迅速加劇,紅、腫、熱、痛並與周圍組織粘連成塊,劇烈觸痛,病人處於強迫體位。4~5日後淋巴結化膿潰破,隨之病情緩解。部分可發展成敗血症、嚴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療後,病死率可降至5~10%。 肺鼠疫是最嚴重的一型,病死率極高。該型起病急驟,發展迅速,除嚴重中毒症狀外,在起病24~36小時內出現劇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鮮紅色痰;呼吸急促,並迅速呈現呼吸困難和紫绀;肺部可聞及少量散在濕羅音、可出現胸膜摩擦音;胸部x線呈支氣管炎表現,與病情嚴重程度極不一致。如搶救不及時,多於2-3日內,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敗血型鼠疫又稱暴發型鼠疫。可原發或繼發。原發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強,所以發展極速。常突然高熱或體溫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無淋巴結腫。皮膚粘膜出血、鼻衄、嘔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發病後24小時內死亡,很少超過3天。病死率高達100%。因皮膚廣泛出血、瘀斑、紫绀、壞死,故死後屍體呈紫黑色,俗稱“黑死病”。繼發性敗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發展而來,症狀輕重不一。 輕型鼠疫又稱小鼠疫,發熱輕,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結腫大,輕度壓痛,偶見化膿。血培養可陽性。多見於流行初、末期或預防接種者。 其他少見類型 1.皮膚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膚出現痛疼性紅斑點,數小時後發展成水泡,形成膿疱,表面復有黑色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浸潤,基底為堅硬潰瘍,頗似皮膚炭疽。偶見全身性膿疱,類似天花,有天花樣鼠疫之稱。 2.腦膜腦炎型多繼發於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現腦膜腦炎症狀、體征時、腦脊液為膿性,塗片或培養可檢出鼠疫桿菌。 3.眼型病菌侵入眼結膜,致化膿性結膜炎。 4.腸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狀外,有腹瀉及粘液血樣便,並有嘔吐、腹痛、裡急後重,糞便可檢出病菌。 5.咽喉型為隱性感染。無症狀,但從鼻咽部可分離出鼠疫桿菌。見於預防接種者。 這位北京過客:您好,請您放心,北京目前無鼠疫疫情。因此您也就不必擔心感染鼠疫了。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