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為什麼眼睛看物體變紅顏色?正文

為什麼眼睛看物體變紅顏色?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同音。)杈、钗:源於“叉”。《說文》:“叉,手指相錯也。”又:“杈,枝也。”段玉裁注:“枝如手指相錯之形,故從叉。”《釋名·釋首飾》:“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也。”(“杈”、“钗”與“叉”初母雙聲,歌部疊韻。)梳、篦:源於“疏”、“密”。《楚辭》王逸注:“疏,希也。”《增韻》:“密,稠也,疏之對也。”《急就篇》顏師古注:“栉之大而粗,所以理鬓者,謂之梳,言其齒稀疏也;小而細,所以去虮虱者,謂之比,言其齒比密也。”篦,王力《同源字典》:“字本作‘比’。”(“梳”與“疏”同屬山母魚部,同音,“篦”與“密”並明旁紐,脂質對轉。)2.2.3特征型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或標志,如性質、形態、作用、變化以及和其他事物的聯系等等。名稱是用來區別事物的符號,在給事物命名時,人們一般只選擇一個特征或標志作為依據。這種選擇帶有一定的隨意性,而選取不同的特征就賦予詞以不同的理據。例如:“大豆”、“黃豆”、“圓豆”雖指同一事物,卻是分別以大小、顏色、形態的不同特征命名的。根據事物的性質命名的如:苦膽、鹹菜、軟件。根據事物的形態命名的如:袋鼠、面條、刺猬、金字塔、人字呢。根據事物的作用(或性能)命名的如:銑床、轉椅、書架。根據事物的顏色命名的如:紅豆、紅棉(木棉)、白鐵(鍍鋅鐵)、白藥、黑板、綠卡、墨水。根據事物之間的位置關系命名的如:西歐(在歐洲西部)、南非(在非洲南部);陝西(在陝縣西邊)、河北(在黃河北邊)、岳陽(在太岳山之南)洛陽(在洛水之北)。這種類型有的經引申而表示時間、年齡、級別等,如:“中耕”、“前天”、“前輩”、“中班”、“上將”、“中尉”。由於根據事物的特征給事物命名是最能直接反映事物本質的一種方法,所命名的詞語簡明易懂、特點突出,所以,理據為特征型的詞在漢語詞匯中比其他類型的要多些,且多數為偏正式復合詞。2.2.4替代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以事物或現象的突出特點來代替事物現象本身。例如:青衣:戲曲中的角色名稱。扮演莊重的中青年婦女,因穿青衫而得名。龍頭:自來水管出水口的開關,因象傳說中的龍的腦袋而得名。馬上:“馬奔馳最速,俗因謂即時曰馬上,蓋亦取迅捷之義也。”(舊《辭海》)“馬上”即馬往前上,立刻就到,故用以表“立刻”意。廣義上說,替代型似應歸入特征型,因為同是由特征而得名。但深入分析便可見二者的不同:特征是靠事物的特征的幫助來指稱事物,而替代型則是直接以事物的突出特點來代替事物;特征型是基於客觀事物的具體特征進行如實的描述,而替代型則是通過誇張修飾等手法給事物命名。如“紅豆”指的是一種紅顏色的豆,而“龍頭”則不是龍的頭,前者的理據屬特征型,後者則為替代型。再如“花臉”(戲曲角色)、“猴頭”(一種食用xùn@②)、“虎口”(拇指和食指相連處)等均屬替代型。2.2.5典故型在漢語的詩文裡,用典的風氣很盛,許多典故被輾轉襲用而成詞,要到形成詞的典故中去探求其理據。例如:賦閒:晉朝潘岳辭官家居,作《閒居賦》,後來因稱沒有職業在家閒著為賦閒。(事見《晉書·潘岳傳》)袒護:漢高祖死後,呂後當權,培植呂姓勢力。呂後死,太尉周勃奪呂氏兵權。在軍中說:“擁護呂氏的右袒(露出右臂),擁護劉氏的左袒。”軍中都左袒。後稱偏心支持一方為袒護。(事見《史記·呂後本紀》)染指:“楚人獻鼋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即公子宋—引者)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後因以“染指”指沾取非所應得的利益。(事見《左傳·宣公四年》)其他如“推敲”、“糟糠”、“知音”、“掣肘”、“杜撰”等,在理據上都屬於典故型,典故就是它們的理據。2.2.6簡縮型詞組由詞組合而成,又可簡縮為詞,即所謂簡縮詞(或縮略詞)。例如:中導—中程導彈傳媒—傳播媒介三秋—秋收、秋耕、秋播五官—耳、目、口、鼻、身六合—上、下、東、西、南、北簡縮詞的原型就是詞的理據。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的頻繁,有的簡縮詞的原型逐步被人們遺忘或鮮為人用了。現在,一般只說“衣架”,不說“衣服架子”;只說“糧庫”,不說“糧食倉庫”;只說“聯營”,不說“聯合經營”;只說“外商”,不說“外國商人”等等。這種現象,目前大有發展趨勢,從而也使詞的理據更加隱晦了。2.2.7禁忌型各種語言都有種種忌用的詞語,即所謂語言“塔布”(英語taboo的譯音)。禁忌主要源自迷信心理。例如:端月:正月。為避秦始皇贏政之名而得名。招財:舌。四川一帶,舊時忌諱說“舌”字,因為“舌”諧音“折本”、“折財”的“折”字。為此,便把“豬(牛)舌”稱做“豬(牛)招財”。筷子:原名為“箸”。舊時江浙一帶行船人最忌諱“住”字,因“箸”與“住”同音,說“箸”就會聯想到“住”。他們不希望船“住”,而希望船“快”,所以稱“箸”為“筷”。後來加後綴成為“筷子”。再如,有人用“蛋”來罵人,如“渾蛋”、“倒蛋”、“扯蛋”、“王八蛋”等,這是因為“蛋”指睾丸,是男性生殖器的一部分,因而有亵渎人詛咒人的意味。所以,有些地區便諱言“蛋”字,雞蛋說成“雞子兒”、“白果兒”,炒蛋說成“攤黃菜”,“蛋花湯”說成“木犀湯”。死亡是人們最忌諱的了,為避開“死”字不祥的陰影,漢語中便產生了數量可觀的“死”的同義詞。如“疾終”、“溘逝”、“物故”、“厭世”、“棄養”、“捐館捨”、“棄堂帳”、“遷神”、“遷化”等,這是士大夫階層的“死”的代用語。其他稱“死”的詞還有“卒”、“沒”、“下世”、“謝世”、“逝世”、“去世”、“過世”“升天”、“作古”、“長眠”、“長辭”、“安息”、“老了”、“走了”、“去了”,為國家民族而失去生命被稱為“捐軀”、“犧牲”、“光榮了”等等。據統計,漢語中因禁忌而產生的“死”的代用詞語竟有200多個。推而廣之,與“死”有關的詞語也在禁忌之列,如棺材叫“壽木”,死者穿的衣服叫“壽衣”,停屍間稱為“太平房”。這類禁忌詞的理據一般要聯系禁忌的內容去解說。2.3為了揭示漢語詞的理據的類型,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作了以上的歸納和分析,但事物是復雜的,以上類型未必能涵蓋漢語所有詞的理據,並且各種類型之間往往會有某些重疊交叉之處,此外,還可能存在其他的理據類型。這裡只是對漢語詞的理據類型大致輪廓的初步勾畫。總而言之,詞的理據是某個特定的社會集團約定俗成的。漢語中在基本詞匯基礎上形成的詞,許多是有理據的,而最初的詞語則難以探求其理據,因而形成了漢語詞的有理據與無理據的矛盾統一。如果教條地去追究所有詞的理據,勢必徒勞而無益,走進自己設置的“怪圈”;如果不去探求有理據的詞的根由,那麼,對漢語詞匯只停頓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低層次上,就無從領略漢語詞語的“無限風光”。研究漢語詞的理據有著重要意義,但是,詞的理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由於漢民族語言歷史悠久,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漢語的語音、詞匯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一些原始詞的理據本已難以考證,在原始詞的基礎上又產生了復合詞、派生詞,這些復合詞派生詞又作為構詞要素組成新詞,這樣輾轉變化,使漢語詞的理據漸趨模糊。近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大潮,漢語詞的數量大增,加之西風東漸,湧入了一大批外來詞,一些新造詞往往受外來詞的影響,便形成了一些“混血兒”(如“大巴”—大bus,“的確涼”—dacron),這些都對漢語詞的理據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干擾,使漢語詞的理據越發隱晦。此外,簡縮詞的大量出現也對漢語詞的理據研究有所影響。……以上種種,給漢語一些詞的理據罩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使其更加撲朔迷離。但是,如果揭開這層面紗,使朦胧模糊的理據變得清晰可解,漢語詞的理據的豐富內涵便會顯露出來。它可以使我們認識漢語詞語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指導我們從更高的層次上、更深的意義上理解和運用語言。漢語詞的理據及其類型的研究,對揭示漢語的內部發展規律,對祖國語言的健康發展,對光大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文化,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漢語詞的理據問題值得人們作進一步的探討。注釋:(1)《中國語言學大辭典》p271,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2)孫常敘《漢語詞匯》p69,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3)萦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p36,商務印書館,1980。(4)《論語正義·顏淵》p274,上海書店諸子集成,1986。(5)《孟子正義·滕文公上》p202,同上。(6)《墨子閒诂·經下》p195,同上。(7)《荀子集解·正名》p279,同上。(8)石安石、詹人鳳《語言學概論》p62,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9)張志毅《詞的理據》,見《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第3期。〔責任編輯白萬柱〕字庫未存字注釋:@①原字竹頭下加削@②原字艹下加覃
 

上一页  [1] [2] 

家門口突然出現狗有什麼寓意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