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是否冬眠 穿山甲(冬眠)【異名】鲮鯉甲(《別錄》),鳢鯉甲(《補缺肘後方,),鲮鯉角(《本草衍義》),川山甲(《三因方》),鱉鯉甲(《本草經疏》),山甲(《本草求真》),甲片(《瘍科遺編》),麒鱗片,鱗片、隨鹼片(《廣西中藥志》)。鲮鯉、石鲮魚,屬於鲮鯉科,學名為manispentadactyla。穿山甲,顧名思義,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領,二是身被褐色角質鱗片,猶如盔甲。除頭部、腹部和四肢內側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鱗甲間也有長而硬的稀毛。全長約1米的穿山甲,頭小呈圓錐狀;吻長無齒;眼小而圓,四肢粗短,五趾具強爪。雄獸肛門後有凹陷,睾丸不外露。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濕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蚊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裡,用長舌舐食之。外出時,幼獸伏於母獸背尾部。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食昆蟲的幼蟲等。發情期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產仔,每年1胎,每胎1~2仔。產於長江以南各省。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動物穿山甲本品為常用中藥,原名"鲮鯉甲",始於"名醫別錄",列為下品。宋"圖經本草"稱為"穿山甲"。[原動物]穿山甲別名:鲮鯉、鱗鯉。manispentadactylal.--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鱗甲目pholidota,鲮鯉科manidae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成體身長50~100厘米,尾長10~30厘米。體重1.5~3公斤。不同個體的體重和身長差異極大。頭呈圓錐狀,眼小,吻尖。舌長,無齒。耳不發達。足具5趾,並有強爪;前足爪長,尤以中間第3爪特長,後足爪較短小。全身鱗甲如瓦狀。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面都有。鱗甲從背脊中央向兩側排列,呈縱列狀。鱗片呈黑褐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鱗基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隨鱗片大小而定。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後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龍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折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成體兩相鄰鱗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狀。雌體有乳頭2對。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般多棲息於山麓、丘陵或灌叢雜樹林、小石混雜泥地等較潮濕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築洞於泥土地帶。洞道較長,末端有巢。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行動活躍,能爬樹。遇敵或受驚時常蜷成球狀。其主要食物為白蟻,此外也食蟻及其幼蟲、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蟲幼蟲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穿山甲在我國僅有一屬,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島)、廣西、雲南等地。我國鄰近之越南、緬甸、印度、錫金、尼泊爾等地亦有。 冬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