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弾鏈裡為什麼每5發都有一顆是紅色的正文

弾鏈裡為什麼每5發都有一顆是紅色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弾鏈裡為什麼每5發都有一顆是紅色的
 
呵呵,拿破侖的戰爭是很有意思的,戰術絕對不單調。

一個一個來回答吧。

1.首先在那個年代,沒有想德國閃電戰的突襲或諸葛孔明的博忘坡埋伏什麼的,那個年代一沒機械化部隊都是靠人力走,馬拉炮行動很緩慢,

拿破侖是少有的強調兵貴神速的軍事天才。法軍中流傳著一句名言,“皇帝說了,勝利就在我們的雙腿上。”如果說閃電戰,拿破侖還是德軍的祖宗呢。

1800年,拿破侖在同奧地利的戰爭中,指揮自己的精銳部隊,帶著辎重和大炮,翻越阿爾卑斯山大聖伯納德山口,突襲奧地利元帥梅拉斯的後方基地亞裡山大裡亞,最後在馬倫哥會戰中勝利。他的這次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遠征,被寫入了軍事教科書。以速度和隱蔽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1940年德軍穿越阿登森林,繞過馬其諾防線,其實就是對拿破侖的模仿。

如果說埋伏,拿破侖陛下也是毫不遜色的。

1798年7月,拿破侖率領法國遠征軍抵達埃及,埃及的馬木留克騎兵采用游擊戰術,對法軍造成很大威脅。法軍經過十幾天的強行軍,抵達金字塔附近,拿破侖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引馬木留克騎兵前來決戰。

他在金字塔下布置伏兵,把幾百門火炮預先埋伏在東西兩側,故意讓士兵散隊游逛,顯得漫無紀律的樣子。他自己騎著駿馬,帶著幾個隨從,踏著月色來到司芬克斯獅身人面像前,朝它開了一槍。

埃及近衛騎兵聽到槍聲,從南面沖殺過來。拿破侖看誘敵深入的目的已達到,下令吹號,集合步兵,一場血染黃沙的激戰發生金字塔下,埃及幾千人馬被打死,幾千人被俘。拿破侖進入開羅城,成為埃及的霸主。

象這樣的戰術運用,在拿破侖的戰爭生涯中是非常多的。

2.軍服都是越鮮艷越刺眼越好,老遠就被別人看見了。

關於軍服的問題。在拿破侖時代,歐洲各國的軍服都是非常鮮艷的。

這要從兩方面分析:

從本方來說,鮮艷的紅色軍服可以激發士兵的榮譽感,鼓舞其士氣。還可以在戰場上使指揮官和戰友准確地區分敵我。並且鮮艷的軍服和古代武士把自己畫得凶神惡煞一樣,有威懾敵人的作用。

從另一方面來說,19世紀初期,火槍的射程和命中率都非常有限。即使敵人能看見穿著鮮艷軍服的士兵,也沒辦法打中他們。

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和布爾人的戰爭中,在新式步槍的准確打擊下,身穿紅色軍服的英國士兵幾乎成了靶子,而他們又找不到身穿綠色服裝的布爾人,這樣鮮艷的軍服才被淘汰。

3.另外從打仗的方法上來說,幾乎可以用愚蠢二字來形容,就是兩排人站好對射,靠,這也叫打仗,頭排的人可定死的快!

如果拿破侖時代的步兵完全站成現代步兵的散兵線,那所有的人死得就更快了!

拿破侖時代法軍使用的1777年式滑膛燧發槍,有效射程為300碼(1碼等於等於三英尺,即0.9144米)。只有在100碼的時候,射手才有機會瞄准一個目標並命中。

原因主要是:那時步槍使用的是黑火藥
槍膛無膛線,使火藥氣體無法完全作用於子彈
槍管材料不好

火槍不能連發,必須是打一發,再重新裝彈,再擊發。中國古代有“臨敵不過三發”的說法,如果是面對騎兵,分散的火槍手還沒等裝第二發,腦袋就被哥薩克騎兵砍下來了。

在這樣的條件下,拿破侖軍隊采用的是線形戰術。

火槍手站成10排橫列,前排士兵射擊完畢後,采用原地半跪的裝彈方法補充彈藥。待後排士兵射擊完成後,前排士兵再站起來射擊,整個火槍手方陣能形成密集的、持續不斷的火力密度。

拿破侖時代排槍戰術,不是因為他們勇敢或者不知懂戰術,而是因為當時火槍的命中率太低,據稱當時的一名火槍兵在對100步以外的一個人形目標射擊時,命中率不足1%,所以只有靠數量來提高命中率。如果當時采用散兵線戰術的話,那兩隊火槍兵相遇的結果就是雙方胡亂開火一陣然後扔掉火槍沖上去肉博。

4.還有就是隊形為什麼要站成方隊,為什麼不散開,大家想拿破侖是炮兵出生,人都站成一個方隊,聚在一起密密麻麻他能打不中嗎!

這個問題看上面的回答就可以知道。分散的火槍手火力太弱,命中率過低,也無法抵御騎兵的攻擊。相比炮兵來說,騎兵對火槍手的威脅更大,因此必須站成火槍手方陣。

拿破侖時代的火炮,其性能是有限的。從下面的資料可以看出,當時的火炮不可能象現代火炮那樣在方陣中爆炸。除非火槍手方陣恰好在裝填了霰彈的炮兵方陣的正前方,否則火炮無法對火槍手方陣構成重大殺傷。

以下是資料:

六磅炮:口徑84毫米、炮長(口徑倍數)18、初速416米/秒、有效射程:實彈600米/霰彈400米、彈量:實彈4公斤/霰彈8公斤、射速1發/分、炮車重290公斤。


八磅炮:口徑108毫米、炮長(口徑倍數)18、初速410米/秒、有效射程:實彈800米/霰彈600米、彈量:實彈8公斤/霰彈8公斤、射速1發/分、炮車重580公斤。


十二磅炮:口徑121毫米、炮長(口徑倍數)18、初速410米/秒、有效射程:實彈900米/霰彈900米、彈量:實彈12公斤/霰彈12公斤、射速1.5發/分、炮車重880公斤。


150毫米臼炮:口徑165毫米、炮長(口徑倍數)4.5、初速170米/秒、有效射程:實彈600米/霰彈400米、射速1發/分、炮車重330公斤。

炮擊時根據要殺傷的敵人選擇不同的炮彈-實心彈,霰彈,或空殼彈.
炮彈是一個實心鐵球,重量、大小各異,分為3磅,6磅或12磅--對炮彈的選擇取決與使用什麼類型的火炮.
這些炮彈可以瞄准不同步兵方陣,戰略要地,它的成功射擊將取決於炮彈落地後如何反彈,滾動和爆炸.
在干燥的戰場上,一顆大的滾動實心炮彈可以一下子殺傷數十名士兵.但是在濕地上則會陷入濕泥停止滾動.
霰彈,或突然近距離射擊,是一個致命的短程炮擊方式,可以造成敵人最大化的傷亡.
霰彈是普通炮彈外包上薄錫,每個小的炮彈大約200克,當從炮筒射出時會迅速爆開.
散射可以消滅整排的敵人並在敵人的方陣留下巨大的缺口來沖擊.
對於炮手的第三種選擇是空殼炮彈,這是一種外包著很薄塗層的炮彈,有一個定時引信,可以從內部爆炸造成附近敵人的大范圍巨大的傷亡.這種炮彈射出後爆炸成霰彈穿過一段很長的距離盡可能多的殺傷敵人,同時也會造成炮兵的傷亡.

資料來源:
http://www.veryfans.net/read.php?tid=116745&page=e


5.說到拿破侖的勝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法國大革命以後,法國人民急切需要一位有著鐵腕和出色才能的優秀民族領袖來引領法國民族(就象俄國人支持普京一樣),拿破侖正好符合了這個條件,他在帝國有著無上的權威,軍隊對他絕對服從。

二是拿破侖執政後,不拘一格選拔人才,軍隊軍官和士兵的熱情和創造力被極大地激發出來。拿破侖提拔的26名元帥中,有24名出身平民。拿破侖巧妙地激發了每個士兵的遐想,使他們堅信:在自己的行軍包裡中,就藏著一柄元帥權杖。只要努力,下一位陸軍元帥就會是自己!

在拿破侖的將帥中,除貝爾蒂埃元帥外,絕大多數是年輕人。達烏28歲時就被任命為遠征埃及的騎兵指揮官,34歲就獲元帥權杖。馬爾蒙26歲時就被任命為法軍駐意大利炮兵司令,35歲就升任元帥。蘇爾特30歲升為少將,35歲獲元帥銜。茹貝爾27歲任獨立軍軍長,29歲指揮駐荷蘭和意大利的法軍。1804年5月,拿破侖稱帝後,诏封的14位現役元帥中,就有7人的年齡在37歲以下。

不論門第:拿破侖在選拔將領時,徹底地廢除了傳統的以出身擇人的門閥觀念。他公開宣揚“每個士兵的背囊裡都有一根元帥的指揮棍”。他號召人人爭當將軍、元帥。拿破侖的士兵高興地看到,許多傑出的元帥都是來自社會的下層,來自士兵。著名的內伊元帥是一個飯店老板的兒子,拉納元帥是一個士兵的兒子,貝爾納多特元帥和勒費弗爾元帥都是出身於普通士兵。這些人雖然出身卑微,經歷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具有敏捷的判斷力和頑強的意志。

在戰爭勝利後,拿破侖還慷慨地把土地和戰利品分給自己的軍官和士兵們,這就更激發了軍人們的熱情。

三是拿破侖的戰術先進。當時的俄軍主要依靠騎兵,英軍優勢在海軍,普魯士軍隊是貴族指揮,指揮體系僵化。拿破侖部隊綜合了步兵、騎兵和炮兵為一個整體,同時指揮靈活,軍官獨當一面,這些軍隊都不是他的對手。

圖為穿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侖,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幅軍事家油畫。
<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38/29/62/1406382962.7994335.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38/29/62/1406382962.7994335.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單調麼?
從世界戰史的角度看,戰爭與戰爭之間,從來沒有單調過,調虎離山,圍點打援,聲東擊西,這些不都是戰爭中發明和總結出來的麼?
你不要僅僅看一場戰役表面表現出的形式,其實,戰爭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並不局限在列隊前進的士兵,這僅僅是戰役的一個局部或剪影.就說滑鐵蘆,也不是就是滑特蘆戰場.克魯格元帥跑哪裡去了?布呂歇爾又為什麼能在英軍即將崩潰之際出現?這都是一場戰爭中非常有意思的地方.你要是認真去琢磨,那可一點都不單調.
至於密集進攻,我想有兩個原因
1.是武器方面的,效能低,殺傷力差,必須依靠密集射擊才能殺傷敵人
2.是觀念上的,來源於中世界的步兵陣列沖擊.拿破侖是炮兵出身,在戰術單調的時代,他能夠充分發揮武器即火力的作用,這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他早於斯大林一個世紀就發現了“火炮是戰爭之神”的定理。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很多現在使用的編制和工具來源基本上從那個時代發展來.
比如參謀
其實那是一個變革的年代,從冷兵器到大規模使用熱兵器的時代,很多軍事上的編制和工具都是從那個時代發展起來的.
比如參謀等等

其實拿破侖最為得意的戰法就是分割對手,當你細細去品位他的幾場經典戰役的時候,你很快就發現這並不單調。

關於密集進攻,很簡單就是集中一點,用最大的火力優勢壓倒對方,只不過是因為現代戰爭的工具有了飛速的發展,才使得我們覺得那樣的隊行相當可笑了。試想在一個區域裡,別人有十把槍在射擊,而你只有一把而且速度一樣,那麼肯定先崩潰的是你,因此不難理解密集隊行的作用。
那時候沒有無線電,也沒有敵我識別系統,因為鮮艷的軍服可以起到很好的區分作用。

具個很典型的例子,如烏爾姆之戰,是非常經典的戰役,你可以看看這個戰役的思想和現在有什麼不同之處因為大家都差不多首先在那個年代,沒有想德國閃電戰的突襲或諸葛孔明的博忘坡埋伏什麼的,那個年代一沒機械化部隊都是靠人力走,馬拉炮行動很緩慢。
兵貴神速,隱蔽集結主力,在敵人薄弱的環節狠狠來一家伙,是拿破侖取勝的不二法門。拿破侖最經典的勝利:奧茨特裡茨戰役的勝利,就是在俄奧聯軍乃至整個反法同盟的意料之外把法軍主力從西歐調到了東歐。一點突破,迅速擴大戰果的連續作戰戰術是拿破侖的招牌;

[1] [2] [3] 下一页

兩條腿沒有嘴少了它不知道你是誰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