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弾鏈裡為什麼每5發都有一顆是紅色的正文

弾鏈裡為什麼每5發都有一顆是紅色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二,軍服都是越鮮艷越刺眼越好,老遠就被別人看見了。
呵呵,那個時代特有的特色,傳統的騎士思想。不過大家都是這樣,就無所謂錯不錯誤了。
另外從打仗的方法上來說,幾乎可以用愚蠢二字來形容,就是兩排人站好對射,靠,這也叫打仗,頭排的人可定死的快!還有就是隊形為什麼要站成方隊,為什麼不散開。
這個你說錯了,拿破侖是散兵線的創始人,用密集隊型取勝的是腓特烈大帝,不是他老人家。
大家想拿破侖是炮兵出生,人都站成一個方隊,聚在一起密密麻麻他能打不中嗎!
這句話你說對了。他是新兵種出身,對於炮兵在實戰中的應用當時整個歐洲就他最懂,率先使用新武器,新戰術當然高人一籌。
不過他能取勝的根源不在這裡,他的身後,是經過大革命洗禮,整個國家處於蓬勃的上升期的法國。這時候的他,可以毫無顧慮的和整個舊世界放手一博,他的敵人總是受到這樣那樣的限制;上升的國家必然使整個軍隊朝氣蓬勃,勇敢頑強。
周恩來曾經說拿破侖的整個戰術體系必須有高昂的士氣作為前提。可以說,前進中的法國是拿破侖百戰百勝的根本原因,當拿破侖忘乎所以的把法蘭西共和國變成拿破侖帝國之後,他的失敗就開始降臨了。歷史是日趨進步的,人的認識也是如此。你今天笑古人滑稽,不知道未來的人是否會同樣的笑你。
拿破侖是時代的巨人,這一點請自己好好看書去證明。
他善於用炮兵,善於機動兵力,善於迅速的察覺敵方的弱點。善於軍事與政治相結合來解決問題。
這幾點沒有幾個人比的上。
至於你提到的軍事問題,有幾個錯誤必須糾正你。
歷史上,是拿破侖首次在進攻中運用了散兵線,大大減小的傷亡。而士兵面對面、並排射擊是因為當時的火槍射速、再裝填速度低下,不得不靠士兵密集排列,同時集火射擊來達到一定的射擊密度。
第二,士兵為什麼不趴著或者用戰術動作躲子彈呢?---你看到的都是在平原上交戰,在大兵團正面同時射擊時,你不會知道哪顆子彈什麼時候射向你,哪你還有必要躲嗎?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快的運動上去,少給對方齊射的機會。而且,那個時代殺傷力大的武器不多,士兵的死亡率相對後世而言是不高的,所以,紳士一下有何不可?後世的士兵為什麼會散的很開,也會躲子彈呢,原因無它,面殺傷武器:機槍出現了。榴彈出現了。
當然,在拿破侖時代的城市戰爭中士兵們還是要躲子彈的,不會笨笨的讓你拿槍打靶子
第二,任何軍事行動的速度都取決於後勤補給的速度。你讓拿破侖打閃擊戰,一天進軍一百公裡,不知道你有沒有考慮怎麼樣解決後勤問題?----這個問題是在鐵路、汽車大規模運用後才初步改善的。事實上在那個時代,法軍的行軍速度是其他國家的二倍。動員速度也比別的國家快許多。
你自己思考拿破侖的傑出所在好了,靠別人說你是不會理會的還是說兩句吧。
就樓主的問題來說,當時雖然沒有車輛飛機,但是拿破侖一直非常重視部隊的機動能力,尤其是法軍長期采取取食於敵的政策,對於笨重的辎重車輛的依賴性相對要低一些。同時法軍的平民軍隊性質,也決定了它不必為大量非作戰用品擔憂,要知道當時許多貴族上戰場還是要帶一大堆東西的。但是這種政策在俄羅斯就遭到了失敗,歐洲各國重視這方面後,法軍的優勢也基本不存在了。關於靠機動取勝,可參考烏爾姆之戰。
軍服的問題,其實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來自不同地區(甚至不是國家)的軍人都有不同的服裝,當然法軍相對而言比較統一,更重要的是,當時認為鮮艷的服裝可以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其中軍官尤其穿著光鮮,這與歐洲軍隊作戰中不成文的不射擊軍官的規矩有關。雨果在《悲慘世界》裡曾對滑鐵盧之戰中各方軍服有一段短暫的描寫,樓主不妨一看。同時,在當時的條件下,鮮艷的軍服可以方便軍官分辨自己的部隊。
關於“對射”。當時的火槍精確度極差,射程又近(尤其是有效射程),因此在作戰時只能用火力的密度來彌補精確度的不足,這就造成了大量人員排成一線輪番對射的場面。不過要強調的是,當時的火槍射擊速度極其慢,裝彈是一件煩人的工作,各國訓練軍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保證射擊速度,在這方面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是著名的例子,他對於軍隊的訓練只能用野蠻來形容,但是效果卻相當可觀,我記得好象是在七年戰爭中的羅斯巴赫會戰中,普軍第一次齊射就擊斃了對方第一排部隊的56%(大概),可想而知這對於對方士氣也是個極大的打擊。
另外,由於是使用前裝槍,因此“臥倒”等於沒了火力輸出。
但是革命法國軍隊創造了散兵戰術,也已經開始改變那種笨拙的線性作戰方式了,在1806年的耶拿之戰中,墨守成規的普軍就遭到了法軍的沉重打擊。
另外,第一排的步兵都是心理素質最好,射擊准確度最高的,由軍官指揮下一次統一的齊射是當時軍隊訓練水平最好的體現。法軍雖然沒有傳統貴族軍隊的作派,但是同樣重視射擊訓練,因此在歷次戰役中,法軍的戰斗力是充分經受了考驗的。
拿破侖出身炮兵,對大炮有無與倫比的偏愛,他攻打土倫,鎮壓保王黨都是大炮為他贏得了勝利,因此他也非常重視大炮的使用,不過當時的大炮威力畢竟有限,射程也比較近,而且相當笨重。有人認為,滑鐵盧之戰前的雨使地面過於松軟,是造成法軍失敗的一個原因,因為拿破侖是需要大炮為他的部隊開路的。
當時的戰爭其實同樣有眾多戰術,看看拿破侖前期的幾次戰役,都會發現他的戰術能力,尤其是奧斯特裡茨之戰,被稱為他的完勝之戰,其向戰場中央普拉岑高地突擊的戰術被後來許多評論家津津樂道。
同時還有一點,革命後的法軍有著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高漲熱情,在其他國家的軍人還在為領主和國王而戰的時候,法國人已經可以自豪地說,他們是在為法蘭西民族而戰!這種精神動力是巨大的。後來隨著拿破侖的不斷勝利,對他的崇拜同樣登峰造極,威靈頓就曾說拿破侖的出現可抵四萬大軍,伴隨著“皇帝萬歲”的呼喊,法軍可以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當然,到了戰爭後期,過多的流血終於讓法國人厭倦了,而其他國家的士兵也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和為民族而戰的思想,到了這個時候,法國人曾經最有力的一個思想武器就成了他們的一個大敵。
關於拿破侖選拔人才的問題,可以說在前期他確實是選拔了許多出色的將領,但是在戰爭後期他已經越來越過度自負,對於人才的選拔放松了,甚至可以說再沒有選拔出什麼出色的人才。而且由於拿破侖個人過於強勢,他的元帥們大都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這與他們的出身其實也有關系,他們大都缺乏正規訓練),當然也不是全部。但是在1812-1813年各戰役中,尤其是1813年各戰役中,法國元帥們的表現相當令人失望。在西班牙,法國元帥們在拿破侖不在的情況下,同樣是乏善可陳,這無疑也是拿破侖的光環過於耀眼的緣故,由於他對自己的極度自信和自負,使他手下的軍官們相對地喪失了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或者說這種能力下降)。
拿破侖的戰術確實有靈活的一面,但是後期同樣走向僵化,炮兵掩護的步騎兵突擊幾乎已經成了定式,在埃斯林和瓦格拉姆之戰中就多少能反映這種問題。其實此前在西班牙的一些戰役以及艾勞之戰等,法軍也只是慘勝。
其實當時的法國騎兵的素質並不很高,人們公認最出色的騎兵是普魯士騎兵,甚至奧地利騎兵也被認為與普通的法國騎兵相比略勝一籌,但是法國騎兵可以與步兵和炮兵靈活配合作戰,這是取得勝利很關鍵的因素。同時的法國步兵,也並不是僅僅去鞏固陣地的,很多時候是需要他們在戰場厮殺的。一次步兵集團沖鋒是一個國家軍隊精神的最好象征,在法軍和反法聯盟的戰斗中,這種場景也多次出現,雙方都是非常重視步兵攻擊的,即使是拿破侖,在用他的大炮開路後,同樣需要步兵去摘取果實,騎兵其實很多時候是一種擴大戰果的手段,因為面對方陣,騎兵直接沖擊是很慘的。
最後說一點,法軍中的近衛軍尤其是老近衛軍,可能是當時歐洲最出色最勇敢善戰的軍人(包括步騎炮兵),在征俄慘敗的撤退路上,相對而言表現最好的就是他們。滑鐵盧戰場上也有他們的身影。不過由於他們是從普通部隊中抽調,代價就是普通部隊的素質受到了一定影響。
最後說一點,其實法軍征俄的時候,拉了大量附庸國的軍隊,法軍部隊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部隊是從兼並後的“法國”征召的,而法軍相當一部分老部隊還在西班牙呢。

補充一點:
下面圖片是法國1777年式燧發槍,革命政府在長度和裝飾上進行過輕微的改動,成為“共和九年型”,成為後期重騎兵與步兵的主要裝備。1777年型是法軍1728年型的改進型,身管長112cm,口徑17.5mm。全槍長151cm,重約4.54kg。
燧發槍的發射步驟有12個部分,“12個拍子的射擊游戲”說法即出自於此,因為射擊訓練時教官常打著拍子下口令以求得裝彈速度的一致,從而提高一個排齊射的速度。有經驗的士兵可以做到1分鐘4發的射速。步驟為:
1將扣簧向前推,露出火藥池。將機頭扳到安全位置。
2咬破彈藥包上端
3向火藥池中加入一點火藥
4火藥入槽
5扳回扣簧蓋住火藥池
6將余下火藥連同彈丸由槍口倒入
7抽出槍管下的裝彈通條
8用裝彈通條壓實火藥
9將裝彈通條放回原位
10等待命令
11瞄准
12射擊

一般說來,滑膛槍的低精度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
1。因為沒有膛線,滑膛槍射出的子彈在飛行中會不由自主地搖晃甚至翻跟頭,也就無法沿直線飛行。
2。所有的滑膛槍只有前面一顆准星,瞄准很不方便。
3。裝彈桿不可能將黑火藥壓得很緊--一般只有60%的火藥得到燃燒---這樣不僅降低本就不高的子彈初速還會在槍膛內留下大量殘余。
4。為了在戰斗中不花時間清理黑火藥的殘留物並且不影響射擊,各國彈丸和膛壁之間都留有游隙,一般在0.07到0.10英寸之間。但游隙使內彈道變得很糟糕,彈丸實際上是在不斷地和膛壁碰撞前進,其出膛時的方向不是由槍管,而是由其與膛壁的最後一次碰撞決定的。
5。黑火藥會產生大量的煙霧,干擾瞄准。
不過盡管精度很差,步兵手中的滑膛槍還是可以在20米內對敵人精確射擊。
另外當時也有線膛槍,但是射程近,裝彈時間長,槍管也容易堵住,其實裝備的很少。

再換一個,拿破侖的近衛擲彈騎兵。<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88/97/44/1158889744.7994335.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88/97/44/1158889744.7994335.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不灌水
與上面比起來
我是小兒科
戰術上拿破侖行
隨便拿本拿破侖專就行
而講他的戰略

1集團觀念
2速度觀念
在德國人的那本&lt;戰爭論&gt;裡有細致的說法
建議看
是當年歐洲君主必看
另外那些油畫也送我幾張拿破侖是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1869年出生在法國殖民地科西嘉島。15歲軍校畢業。24歲時在土倫之戰中初試鋒芒。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首次在城市中使用大炮,鎮壓保皇黨人。路易皇朝復辟後險被囚禁。後發動政變推翻路易皇朝,自任法蘭西皇帝。後縱橫馳騁歐洲大陸。在滑特盧戰役中失敗。
其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
1、科學技術的進步,決定著武器裝備的變革,武器裝備的變革決定著戰略戰術的變革,拿破侖敢為天下先,率先發現炮兵在戰爭中的作用,善於利用炮兵在戰爭中取得勝利。
2、善於打破常規,不拘泥於書本,在繼承前人的思想中大膽創新,研究新戰法。不斷的更新戰術。
3、善於集中兵力於一點,在局部使兵力占絕對優勢,給敵人致命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兩條腿沒有嘴少了它不知道你是誰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