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澤瀉雖同利水,性亦類燥,然鹹性居多,尚有潤存,澤雖治火,性亦損氣,然潤能滋陰,尚有補在。故豬必合澤瀉以同用,則潤燥適均,而無偏陂之患矣。至於茯苓雖屬滲劑,有濕自可以去,然在則入氣而上行,此則入血而下降,且與澤瀉利水消腫,洽瘧止痢等藥,審屬暑邪濕熱內閉,無不惜此以為宣導之需,古人已雲清利小便,無若此缺,以故滋陰藥中,止有澤瀉,而不用及豬苓,正謂此耳。但此專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損目。 10.《本經》:主截瘧,利水道。 11.《藥性論》: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12.《珍珠囊》:滲洩,止渴,又治淋腫。 13.《醫學啟源》:大燥除濕。《主治秘要》雲,去心悸。 14.《醫學入門》:治中暑消渴。 15.《綱目》: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采收和儲藏 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兩季為多。挖出後去掉泥砂,曬干。放干燥通風處。豬苓隱生於地下,地上無苗,尋找較困難。據河北經驗,凡生長豬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發黑,雨水滲透也快,小雨後地面仍顯干燥。
資源分布 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選方 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②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③治瘍瘧不分新久:豬苓一兩,茯苓五錢,柴胡四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三碗,煎一碗,來發前服,渣再煎,發後服。(《方脈家寶》)④治腸胃寒濕,儒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咤搗羅為未,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聖濟總錄》豬苓丸)⑤治子淋:豬苓五兩。搗篩,以白湯三台,和方寸匕為一服,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不瘥,宜轉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⑥治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锉如豆大,豬苓為未。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未調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豬苓末拌丸,使干,人不油砂瓶中養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於申朱間冷灑下。(《濟生方》豬苓丸)⑦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豬苓散)
用藥禁忌 無水濕者忌服。 1.《醫學啟源》: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2.《醫學入門》:有濕症而腎虛者忌。 3.《得配本草》:目昏、無濕而渴,二者禁用。
動植物形態 菌核形狀不規則,呈大小不一的團塊狀,堅實,表面紫黑色,有多數凹凸不平的皺紋,內部白色,大小一般為3-5cm×3-20cm。子實體從埋生於地下的菌核上發出,有柄並多次分枝,形成一叢菌蓋,總直徑可達20cm。菌蓋圓形,直徑1-4cm,中部臍狀,有淡黃色的纖維鱗片,近白色至淺褐色,無環紋,邊緣薄而銳,常內卷,肉質,干後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長約2mm,與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圓形至多角形,每1mm間3-4個。孢子無色,光滑,圓筒形,一端圓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功效分類 滲濕利尿藥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野生於海撥1000-2000m的山地次生林中。我國多雨的南方多生長在陽坡,北方多生長在陰坡或半陽坡。5cm的地溫在8-9℃菌核開始萌發,月平均地溫14-20℃時新苓生長快,萌發多,22-25℃時形成子實體。豬苓適宜在疏松透氣、腐殖質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長,土壤含水量30%-50%。豬苓與蜜環菌(armillariamellea)營共生生活,故豬苓的伴生植物與蜜環菌腐生與寄生的樹種有關,常與柞、桦、槭、橡、榆、楊、柳、楓、女貞子等樹種生活在一起。 栽培技術豬苓采用半野生栽培,選蜜環菌能夠生長的灌木林、薪柴林,不宜選用用材林和經濟林。在晉南地區宜選擇海撥1000-1500m、地形平坦或為溝槽地及15°左右的緩坡地,土壤為較肥沃的砂壤土。應首先培養蜜環菌枝,可采挖生長有蜜環菌的樹根、木段作菌種,也可用人工培養的蜜環菌三級生產種來培養菌枝,選直徑1-2cm的殼斗科植物及共他闊葉樹的新鮮樹枝,斜砍成10cm小段。挖直徑50-60cm、深30cm的培養坑,坑底鋪一層樹葉,將砍好的樹枝之間,蓋一薄層土。然後按此法再在上面重復擺幾層,每坑一般可擺放5-7層,最後於坑頂覆土3-5cm,土上用樹葉覆蓋。需常澆水保濕,約兩個月後樹枝長滿蜜環菌菌絲,稱菌枝。再選用直徑2-3cm的菌枝砍成長30cm左右短節,作為菌種,按培養菌枝的方法擴大培養出菌材,用來伴栽豬苓。豬苓菌種應選擇生活力旺盛、灰褐色的鮮苓作種苓。在灌木樹叢旁挖10cm左右深的小穴,穴內應具有樹根及縱橫交錯的毛根,在穴底先鋪濕樹葉一層,在樹根旁放一節菌材,豬苓菌核放在樹根與菌材之間,每穴放種苓100-250g,然後蓋一層濕潤的樹葉,覆土填平。穴頂再蓋一層較厚的樹葉。 田間管理豬苓下種後不宜翻動,並忌牲畜踐踏。夏季如遇干旱,可引水澆灌。每年春季在穴頂加蓋一層樹葉,這樣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補充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
炮制方法 洗淨泥砂,潤軟切片,晾干。《雷公炮炙論》:凡采得豬苓,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葉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淨,曬干用。
生藥材鑒定 1.性狀鑒別菌核呈不規則塊狀、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以個大、外皮黑色、斷面色白、體較重者為佳。 2.顯微鑒別粉末黃白色。用斯氏液裝片可見散在的菌絲及粘結的菌絲團塊。菌絲細長,彎曲,有分枝,粗細不一,或有結節狀膨大部分,直徑1.5-6μm,稀至13μm,大多無色,少數黃棕色或暗棕色;棕色菌絲較粗,橫壁不明顯。草酸鈣方晶極多,大多呈正方八面體或規則的雙錐八面體,也有呈不規則多面形,直徑3-60μm,長至68μm,有時可見數個集結。粉末遇水合氯醛液粘化成膠凍狀。
藥物應用鑒別 豬苓與茯苓:二藥都能利水滲濕,對於小便不利、淋痛、水腫等症,常相須為用,協同利水效果。但豬苓淡重於甘,主入腎與膀胱經,只能滲濕利尿,無補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較茯苓強,茯苓則利中有補,甘則補中,淡則能滲,即能滋補心脾而益肺,寧心安神。又能利水通竅除邪熱。補而不竣,利而不猛。
性味 甘淡;平
中藥化學鑒定 取粉末1g,加稀鹽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min,攪拌,呈粘膠狀。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氫氧化鈉溶液(1→5)適量,攪拌,呈懸浮狀。
中藥制藥工藝 [商品規格]按大小和質量分特級、一等、二等和統裝。出口商品一等:每千克不超過32個。二等:每千克不超過80個。三等:每千克不超過200個。四等:每千克200個以上。
藥材基源 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菌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