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掏大糞怎麼關了?正文

掏大糞怎麼關了?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掏大糞的網頁打不開了
 
電子學家。1927年12月1日生於江蘇南通。1944年於南通中學畢業。1953年畢業於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系主任、副院長,並於1984年至1992年期間任校長,後為校學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主要從事雷達系統和信號處理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面涉及自適應信號處理、陳列信號處理、二維信號處理、雷達成象和目標識別等雷達信號處理的重要領域,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有多項創造性的成果,對推動我國雷達信號處理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及光華基金特等獎。198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專家”稱號,1988年被評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獲五一勞動獎章,1990年被評為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 “雷達之父”的铮铮愛國心——電子學家、中科院院士保铮教授 王 钰 當我們漫步於南通最繁華的南大街、八仙城時,從記憶的湖面泛起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前的情景:阡陌縱橫的小巷猶如迷宮,貫穿南北的有丁古角、橫跨東西的有倉巷,還有許多交錯的大巷、小巷,其中大保家巷、小保家巷、保家野大門頗為聞名。據《通州志》上記載,通州姓保的人不少,歷史上保家曾有個在吏部做過大官的“保天官”,通州有其“天官府”。到了二十世紀,南通保家又出了個在祖國國防科技戰線上作出重大貢獻的電子學家、被譽為“雷達之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保铮。 保铮院士於1927年12月出生在南通,1953年畢業於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長期從事雷達與信號處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在雷達信號處理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並於上世紀90年代初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戰亂頻仍中萌發科學救國思想 童年時的保铮是在戰亂中度過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10歲的保铮正在上小學五年級,日本人的暴行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到了第二年,南方淪陷後,保铮無法正常上學,只好隨家人遷到鄉下。然而在淪陷區的日子裡,保铮心中慢慢地萌發出了一種樸素的愛國情感,一種科學救國的思想,日本帝國主義敢於把戰火推到中國,最根本的是中國科學技術落後,只有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救國於危難之中。 當抗日戰爭結束的消息傳到南通時,18歲的保铮欣喜若狂,實現他“科學救國”的機會來了。高中還沒畢業的保铮考上了南通河海專科學校,就讀土木工程專業。誰知沒有讀多久,他卻生病了,一病就是三年時間。1948年9月,保铮以優異成績考上南通學院的紡織學院。可是上了幾個月的紡織學院後,他才感到自己對紡織專業並不感興趣。 1949年7月隨著上海的解放,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一批全國著名高校紛紛在上海招生,保铮偏偏選擇了離家千裡、且知名度並不那麼高的大連大學(現在的大連理工大學)的電訊系。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時我同時考取了幾所大學,最後選擇了大連大學,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從高中開始,有一種科學救國的熱情,而面對殘酷的現實感到前途渺茫。家鄉解放已半年多,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使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相信在解放區建立的大學裡,能學到更多的東西;二是該校有一批名師,都是解放軍渡江前輾轉進入解放區的。此外,家庭經濟困難也是個原因,因為大連大學的學生可享受供給制待遇”。保铮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作出了最好的抉擇。 1951年底,正是抗美援朝時期,大連大學電訊系(當時已改稱為大連工學院無線電系)奉命搬遷到河北省張家口市,並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大學三年級的保铮成為一名軍校學生。1953年7月保铮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沒有想到從此就與雷達結下不解之緣,一生都在做著雷達的夢。 提起這些往事,保铮教授風趣地說,我是一個小學沒有畢業、中學沒有上完的學生,但就是偏偏愛上了雷達技術。 攻堅克難中抒發報效祖國情懷 保铮涉足教壇不久,就在教學和科研上嶄露頭角。建國初期,電子技術基礎十分薄弱,在雷達專業任教幾乎一切都要從頭做起。參加工作後的近10年裡,他幾乎涉足雷達專業的全部課程,擔任講課、編講義、實驗室建設等工作。他抓緊時間刻苦學習,把數學等基礎知識打得更扎實,同時還廣泛涉獵新的專業知識,如網絡理論、振蕩理論、隨機信號分析和信息論等。因而保铮講課獨具特色,思路開闊、啟發性強,深受學生愛戴,聽過他講學或報告的人至今印象深刻。在五六十年代,他先後編著了《雷達指示設備》、《脈沖技術》等教材,發表科研論文20余篇。 保铮一直堅持科研工作,並把科研與實際結合。1958年他率領一批教師和學生開展了氣象雷達研制,不到半年時間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台氣象雷達,經測試證明其主要技術性能與當時國外同類產品相當。1970年他在“下放勞動”中了解到電力部門長期為地下電力電纜故障的測尋問題而傷透腦筋,這一難題令當時電力工業部的一位副總工程師都無能為力。保铮經過兩個多月的跟班勞動,搞清了問題的要害,憑借他在雷達技術方面的深厚基礎,提出了一種獨特的“沖擊閃絡法”技術方案,並設計制造出我國第一台“埋地電力電纜故障測尋儀”,使尋找故障時間從原來的幾天(甚至更長)縮短為幾個小時,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解決了電力部門的老大難問題。在1973年北京舉辦的英國工業展覽會上,保铮發現一個電纜故障測試儀,只能測幾十米以內的電纜故障,而保铮發明的可以測試1公裡多的電纜故障。直至1974年,德國一家雜志上才刊出一篇文章介紹他們發明的電纜故障測試儀。保铮的發明早於國外三、四年,這項成果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應是理所當然的。 1972年保铮擔任了教研室主任,他敏銳地看到60年代開始發展的數字動目標顯示和數字動目標檢測是雷達發展的重要裡程碑,決心在這一領域跟蹤和追趕國際先進水平。1973年10月,正在陝西眉縣“五七”干校勞動的保铮,突然接到學校的通知,讓他去南京參加四機部召開的一個重要會議。當時我國民航部門從法國進口了一部航管雷達,雖然對方將雷達賣給我們,但不賣信號處理機,我國只有通過自己研制解決。參加會議的保铮看過國外的方案,認為其設計過於復雜,決定自己設計一台數字動目標顯示器,而且要比國外進口便宜。1974年末,在幾年不搞科研、缺少研究設備的情況下,他組織了一個研究小組,悄悄地從事著神秘的科研工作,開始數字動目標顯示的研究。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攻關,研制出頗具特色的0.5微秒數字動目標顯示器,不久又研制出0.2微秒的數字動目標顯示器,推動了我國雷達數字信號處理的發展。在他的主持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雷達信號處理研究一直處於國內領先地位,雷達領域內的尖端技術一項接一項地被攻破。1982年研制出我國第一台動目標檢測器和自適應天線旁瓣相消系統;1986年又研制出可編程動目標檢測器。這兩項成果當時屬於國內外首創,由此引起了轟動,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二等獎。 教學科研中辛勤耕耘碩果累累 1984年,保铮出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當時正值我國改革經歷著重大考驗而又迅猛向前發展,他勇於負責,真抓實干,積極推行改革開放,狠抓學科建設,調整和拓寬專業結構,加強高層次辦學基礎,倡導從細微之處體現精神,提出“管理從嚴,學術搞活”,體現了較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任職8年,學校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在各項教學評估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同時他強調科研對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性,調整科研體制,建立一系列專職科研機構。博士點由1個發展到5個,碩士點由6個發展到18個,相繼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學校的科研經費增加了近5倍,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發明獎數目逐年增多,科技實力和學術水平有較大提高。 作為電子學家的保铮從1984年起成為博士生指導教師,是學校雷達信號處理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他放手讓研究生工作,同時又親自做細致指導和嚴格要求,研究生普遍反映收獲很大,多數人在學期間就已成為科研的主要力量。他根據雷達信號處理發展的新動向,先後選定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領域,為雷達信號領域培養了一百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和年輕人合寫的論文就有100余篇,這個集體在雷達信號處理新領域的成果多次獲得各種獎勵,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論文。 在教學和科研中,保铮堅持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對我國雷達信號處理理論和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對由模擬信號處理到數字信號處理的更新換代和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做出了卓越貢獻。1984年國家科委授予他“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1988年全國總工會授予他“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90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家科委評為“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1994年又獲光華基金特等獎。保铮院士把科學救國思想融化於雷達技術研究中,又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和可觀的經濟效益,在他的身上,腳踏實地的精神,嚴謹科學的作風,熱心育人的風范,無不體現出他的铮铮愛國心……
 

剛生完小孩子大便發黑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