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冬天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正文

冬天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冬天冬眠的小動物有哪些?
 
上一年級的小朋友會懂的:
1、睡鼠是冬眠動物中有名的瞌睡蟲,一睡就是六個月。這時,它的呼吸變得非常微弱,身體變得硬硬的,外界的任何聲響,甚至碰撞觸動,它還是照睡不醒。
2、白熊的冬眠最有意思,它們一家只有雌熊才冬眠。一到冬天,雌熊就把自己埋在雪中,一直睡到來年春天才蘇醒過來。醒時,已在夢中生下了小熊仔。白熊在冬眠期間,偶爾醒過來舔一舔自己腳掌,算吃過東西了。
3、刺猬在冬眠的時候,可以連續236天不進食。這是因為它在冬眠時,就陳代謝減弱,體溫接近零度,幾乎不呼吸。就是把它扔進水裡,過半小時再撈起來,也不會淹死。
4、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巖洞和樹洞裡去睡覺了。它用爪子鉤住物體,飛膜囊住身軀,倒掛著頭,一動也不動。這時,心髒跳動每分鐘從400多次減少到5~6次。
5、蝸牛的“避寒所”選擇得更為穩妥,它除了鑽進深洞外,還把自己的介殼口封閉起來,只留一個小孔,用來吸呼,自己藏在殼內睡上一冬。
6、有些魚類也要冬眠。鯉魚常常在河水底部過冬,幾十尾到成百尾群集在水底的窪處圍成一圈,頭和頭密密地緊挨在一起,呼吸遲鈍,鰓蓋活動得非常緩慢,體溫可下降到1攝氏度,直到春天才“復蘇”散去。丁(魚鹹)魚冬眠時比鯉魚睡得更死,當你把埋在河泥中冬眠的丁(魚鹹)魚挖出來,不用棒打還看不出它是活的呢!
7、更有趣的是,愛爾蘭的冰蛇,入冬後就把身子全部凍在冰裡,直躺時,象一根硬梆梆的棍子;盤臥時,象一朵白色的花。當地人就把它當手杖或串編成門簾來擋風。天氣轉暖了,這些多余的“手杖”和“門簾”,在人們還未拋棄它之前,便知趣地爬走了。
8、各種不同的昆蟲,是在發育階段中各有不同時期冬眠的。蠶蛾在卵期,三化螟在幼蟲期,萊粉蝶在蛹期,家蚊在成蟲期。
9、鑽心蟲是以幼蟲過冬的。幼蟲躲在作物的莖稈時挖鑿出長長的隧道,用它自己吐出的絲結成網膜堵住隧道口,以保護冬眠的安全。有的蜘蛛干脆用吐出的絲織成一個袋子,粘附在巖石底下,自己躲在裡面,蟄伏著不動,以此來御寒。
 
烏龜蛇
 
螞蟻蜜蜂
 
冬天冬眠的小動物有蛇
 
松鼠.刺猬,老蛇.
 
冬天一到,刺猬就縮進泥洞裡,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它幾乎不怎麼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鐘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可是當一只醒著的刺猬浸在水裡2~3分鐘後,就會被淹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痺狀態。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痺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痺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系。

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後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蘇醒後,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動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體溫,更重要的是供給冬眠時體內的消耗。一般動物在冬眠前的體重,都比平時增加1~2倍,冬眠之後,體重就逐漸減輕。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

動物在冬眠時,血細胞還會大大減少。平時,1立方毫米土撥鼠血液中,會有12180個白細胞,但冬眠時平均只有5950個,然而,讓人奇怪的是,盡管體內“衛士”——白細胞大大減少,但冬眠動物卻從來沒有發現生病的。

那麼,為什麼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動物就會進入冬眠呢?

為此,科學家進行過長期的探索。

夏天,科學家從人工條件下進行冬眠的黃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亂跳的黃鼠靜脈裡,結果,它像被麻醉一樣,很快進入昏睡的冬眠狀態。

看來,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種能誘發冬眠的物質。實驗還表明,冬眠時間越長的動物,其血液誘發冬眠的作用越強烈。

那麼,這種誘發冬眠物質是什麼呢?

據研究,這是一種存在於血清中的顆粒狀物質,有時這種物質也會粘附到紅細胞,因而使紅細胞也有了誘發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況下,動物對外來物質總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動物例外。科學家抽出冬眠旱獺的血清,注射到黃鼠的血液中,黃鼠不但不產生排斥反應,反而呼呼入睡,進入冬眠了。

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又帶來了新的信息,在動物的血液中,還存在著另一種與冬眠物質相對抗的物質。這種物質在血液中達到一定量時,就使冬眠的動物蘇醒過來。

這樣看來,動物何時開始冬眠,不僅取決於誘發物質,而且也取決於誘發物質和抗誘發物質比例的變化。科學家判斷冬眠的動物可能一年到頭都在“制造”誘發物質。抗誘發物質可能是在進入冬眠後開始產生的,並且其產量是沿直線上升,直到春暖花開才逐漸減少。當抗誘發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足以控制誘發物質的時候,動物才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

至今,人們仍然未完全揭開動物冬眠的奧秘,探索還在進行,科學家認識到,研究動物冬眠不僅妙趣橫生,而且在航天與醫學上有重大實用價值
 
1、睡鼠是冬眠動物中有名的瞌睡蟲,一睡就是六個月。這時,它的呼吸變得非常微弱,身體變得硬硬的,外界的任何聲響,甚至碰撞觸動,它還是照睡不醒。
2、白熊的冬眠最有意思,它們一家只有雌熊才冬眠。一到冬天,雌熊就把自己埋在雪中,一直睡到來年春天才蘇醒過來。醒時,已在夢中生下了小熊仔。白熊在冬眠期間,偶爾醒過來舔一舔自己腳掌,算吃過東西了。
3、刺猬在冬眠的時候,可以連續236天不進食。這是因為它在冬眠時,就陳代謝減弱,體溫接近零度,幾乎不呼吸。就是把它扔進水裡,過半小時再撈起來,也不會淹死。
4、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巖洞和樹洞裡去睡覺了。它用爪子鉤住物體,飛膜囊住身軀,倒掛著頭,一動也不動。這時,心髒跳動每分鐘從400多次減少到5~6次。
5、蝸牛的“避寒所”選擇得更為穩妥,它除了鑽進深洞外,還把自己的介殼口封閉起來,只留一個小孔,用來吸呼,自己藏在殼內睡上一冬。
6、有些魚類也要冬眠。鯉魚常常在河水底部過冬,幾十尾到成百尾群集在水底的窪處圍成一圈,頭和頭密密地緊挨在一起,呼吸遲鈍,鰓蓋活動得非常緩慢,體溫可下降到1攝氏度,直到春天才“復蘇”散去。丁(魚鹹)魚冬眠時比鯉魚睡得更死,當你把埋在河泥中冬眠的丁(魚鹹)魚挖出來,不用棒打還看不出它是活的呢!
7、更有趣的是,愛爾蘭的冰蛇,入冬後就把身子全部凍在冰裡,直躺時,象一根硬梆梆的棍子;盤臥時,象一朵白色的花。當地人就把它當手杖或串編成門簾來擋風。天氣轉暖了,這些多余的“手杖”和“門簾”,在人們還未拋棄它之前,便知趣地爬走了。
8、各種不同的昆蟲,是在發育階段中各有不同時期冬眠的。蠶蛾在卵期,三化螟在幼蟲期,萊粉蝶在蛹期,家蚊在成蟲期。
9、鑽心蟲是以幼蟲過冬的。幼蟲躲在作物的莖稈時挖鑿出長長的隧道,用它自己吐出的絲結成網膜堵住隧道口,以保護冬眠的安全。有的蜘蛛干脆用吐出的絲織成一個袋子,粘附在巖石底下,自己躲在裡面,蟄伏著不動,以此來御寒。
 
冬天一到,刺猬就縮進泥洞裡,蜷著身子,不食不動,它幾乎不怎麼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鐘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裡,半小時也死不了,可是當一只醒著的刺猬浸在水裡2~3分鐘後,就會被淹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冬眠時,動物的神經已經進入麻痺狀態。有人曾用蜜蜂進行試驗,當氣溫在7~9℃時,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動,但輕輕觸動它時,它的翅和足還能微微抖動;當氣溫下降到4~6℃時,再觸動它卻沒有絲毫反應,顯然它已進入了深沉的麻痺狀態;當氣溫下降到0.5℃時,它則進入更深沉的睡眠狀態。由此可見,冬眠時神經的麻痺深度是與溫度有密切關系。

另外,冬眠時,動物體溫顯著下降。據研究,黃鼠在130個晝夜的冬眠時間中,共放出70卡熱量,但冬眠過後的13.7個晝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熱量。一般來說,動物在冬眠過程中,每晝夜只能放出0.5卡熱量,但在它蘇醒後,興奮的時候,每晝夜則能放出42卡熱量。由此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機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變得非常緩慢,所以僅僅能維持它的生命。

動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體溫,更重要的是供給冬眠時體內的消耗。一般動物在冬眠前的體重,都比平時增加1~2倍,冬眠之後,體重就逐漸減輕。如冬眠163天的土撥鼠體重減輕35%;冬眠162天的蝙蝠體重可以減少33.5%。

動物在冬眠時,血細胞還會大大減少。平時,1立方毫米土撥鼠血液中,會有12180個白細胞,但冬眠時平均只有5950個,然而,讓人奇怪的是,盡管體內“衛士”——白細胞大大減少,但冬眠動物卻從來沒有發現生病的。

那麼,為什麼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動物就會進入冬眠呢?

為此,科學家進行過長期的探索。

夏天,科學家從人工條件下進行冬眠的黃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亂跳的黃鼠靜脈裡,結果,它像被麻醉一樣,很快進入昏睡的冬眠狀態。

看來,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種能誘發冬眠的物質。實驗還表明,冬眠時間越長的動物,其血液誘發冬眠的作用越強烈。

那麼,這種誘發冬眠物質是什麼呢?

據研究,這是一種存在於血清中的顆粒狀物質,有時這種物質也會粘附到紅細胞,因而使紅細胞也有了誘發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況下,動物對外來物質總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動物例外。科學家抽出冬眠旱獺的血清,注射到黃鼠的血液中,黃鼠不但不產生排斥反應,反而呼呼入睡,進入冬眠了。

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又帶來了新的信息,在動物的血液中,還存在著另一種與冬眠物質相對抗的物質。這種物質在血液中達到一定量時,就使冬眠的動物蘇醒過來。

這樣看來,動物何時開始冬眠,不僅取決於誘發物質,而且也取決於誘發物質和抗誘發物質比例的變化。科學家判斷冬眠的動物可能一年到頭都在“制造”誘發物質。抗誘發物質可能是在進入冬眠後開始產生的,並且其產量是沿直線上升,直到春暖花開才逐漸減少。當抗誘發物質在血液中的濃度足以控制誘發物質的時候,動物才能從冬眠中蘇醒過來。

至今,人們仍然未完全揭開動物冬眠的奧秘,探索還在進行,科學家認識到,研究動物冬眠不僅妙趣橫生,而且在航天與醫學上有重大實用價值
 

我家狗狗的“弟弟”出血了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