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豬仔的了5號病怎麼辦正文

豬仔的了5號病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豬仔的了5號病怎麼辦
 
仔豬水腫病的最新研究進展
         
稅光偉、李健、曾情、洪洋、呂瑞青、杜德燕   
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動物醫學系2006級本科3班 402460

摘要:仔豬水腫病最早發現於英國,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腸毒血症,而使全身毛細血管或小血管受到破壞,通透性增大,水液外滲過多,造成的以頭部、眼睑、耳部等處水腫、共濟失調和急性死亡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傳染病,又稱豬胃腸水腫或豬大腸桿菌腸毒血症,有高度致死性疾病。近年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仔豬水腫病的發生日益增多,在各地呈上升趨勢,已成為豬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並成為早期斷奶後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給養豬業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及早確診本病采取針對性的有效的綜合性防治措施、找出一些適用於本病的疫苗,對保證養豬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仔豬水腫病綜合性防治疫苗研究進展致死性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424512
pigletedemaofthelatestresearchprogress
shuiguangweietal(collegeofanimalmedicineandtechnolog,southwestuniversity,rongchang,chongqing,402460)
abstract pigletedemawerefirstdiscoveredinbritain,ishemolytice.coliintestinaltoxemia,socapillariesorsystemicdamagetothesmallbloodvessels,increasingpermeabilityandfluidextravasationtoomuchwater,tothehead,eyelids,equalityearedema,acuteataxiaanddeathasthemainfeatureofacuteinfectiousdiseases,alsoknownasgastrointestinaledemapigsorpigintestinaltoxemiae.coli,ahighlylethaldisease.inrecentyears,withthedevelopmentofanimalhusbandry,theincidenceofedemapigletsincreasedintheupwardtrendaround,thepighasbecomeacommondiseasesandfrequently-occurringdisease,andbecometheearlyweaningpigletmortality.tothepigindustryhascausedsignificanteconomiclosses.therefore,earlydiagnosisofthediseasetotaketargetedandeffective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controlmeasures,appliedtoidentifythediseasevaccinepigindustrytoensurethatthedevelopmentisvery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 pigletedema;ntegratedcontrol;vaccineprogress;lethal

1、簡介
  豬水腫病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斷奶仔豬的一種急性、散發性、致死性腸毒血症。也稱豬胃腸水腫或豬大腸桿菌腸毒血症。主要以全身水腫和神經病狀為特征,表現為四肢運動障礙、行走無力、癱瘓、眼睑、肛門水腫、體溫下降,叫聲嘶啞。潛伏期很短,病程為2–3天,死亡率很高。發病慢的病豬精神萎靡,厭食,盲目行走或轉圈,搖晃,對周圍環境十分敏感,觸之驚叫,口吐白沫,體溫升高,心跳加快。眼睑、臉部、頭部、頸部、胸腹、耳部等發生水腫;急性病豬5-6小時即死亡。
2、流行特點
主要發生於斷奶後的仔豬.發病率5—30%.致死率高達90%以上.發病多是營養良好和體格健壯的仔豬:一般局限於個別豬群.不廣泛傳播:多見於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病的發生與飼料和飼養方式的改變.飼料單一或喂給大量濃厚的精飼料等有關。
3、發病原因
3.1病原因素
本病的病原為溶血性大腸桿菌,革蘭氏染色顯陰性.無芽胞,無莢膜,有鞭毛。值得注意的是引起本病發生的致病性大腸桿菌並不是外來的或“臨時參加”的。此類大腸桿菌在哺乳期間即有少量存在於仔豬腸道內,但在哺乳條件下並不致病.在適當誘因(如斷奶、飼料突變、天氣變化等)的作用下,引起機體抵抗力下降,特別是胃腸功能紊亂.腸內的微生態平衡破壞.促進了溶血性大腸桿菌在仔豬腸道內不斷繁殖,產生 毒素。經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後逐漸在仔豬體內積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積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豬發病,導致死亡。
3.2母源性大腸桿菌性抗體因素
仔豬出生後,母源抗體的傳遞是通過小腸吸收以母乳而獲得.母源性大腸桿菌性抗體在仔豬體內維持時間是7—35天.所以斷奶後易發病
3.3消化功能不健全
在仔豬階段.豬胃腸內缺乏胃蛋白酶和游離鹽酸,難以消化蛋白質。特別是植物性蛋白質。如飼料中添加過多的豆粕.由於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血素.後者會損傷小腸絨毛.一旦絨毛被損傷便會降低蛋白質的吸收,前者則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蛋白質分解吸收,一般情況下初喂這些飼料還不至於發病,到中後期,由於蛋白質不能徹底分解,使腸內容物腐敗、發酵,刺激腸末梢感受器蠕動增強,從而引起腹瀉、消不良。繼而發生水腫病,因營養過剩而引起的水腫病多數歸於死亡。
3.4斷奶對豬的應激
隨著日齡的增長.仔豬腸胃內的消化酶不斷增加,但由於斷奶應激,各種消化酶的活性有所下降。從而使消化生理功能失調,導致腸道菌落失調。而早期斷奶應激可降低仔豬體內循環抗體的水平。抑制細胞免疫力,從而導致溶血性大腸桿菌過度繁殖產生毒素.被機體吸收後而發生水腫。
3.5飼料因素
3.5.1飼料蛋白質過高
目前,有的飼料廠家為追求高蛋白、高產出的精飼料.使得飼料蛋白水平過高,而早期斷奶仔豬的消化生理特點決定了對植物性蛋白質的消化能力差.較多飼料蛋白進入腸道後發生腐敗.對消化器官組織發生傷害.導致消化不良和腹瀉.未消化的蛋向質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進入腸道後.導致腸道微生物區系的紊亂而利於本菌繁殖產生毒素,誘發該病。
3.5.2飼料中維生素e、硒的缺乏
維生素e和硒在機體內共同參與機體的抗氧化防御體系.保護細胞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免受脂質過氧化物游離基的破壞.兩者有復雜的補償和協同作用,機體缺乏時,免疫器官正常結構遭到破壞,抗病力減弱,引起仔豬營養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響消化道正常生理機能,腸道菌群失調.從而為某些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增殖、附著和毒素產生與吸收創造了條件。
3.6飼養條件
仔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嚴防突然改變飼養條件及飼養方式,尤其在某些關鍵時刻更應該注意,如:斷奶前後,生喂料突然改為熟喂料.或熟喂料突然改為生喂料.不定時定量,忽飽忽饑.偶爾喂一頓酸食或喝一頓涼水等。因為這些條件極易使腸道微生物群發生平衡失調,導致溶血性大腸桿菌過度繁殖產生毒素,被機體吸收後而發生水腫。
3.7其他因素
其它誘因如過早斷奶、環境改變、疫苗接種、氣候突變、運輸、冷熱刺激等應激原刺激仔豬機體也能使其對病原菌的抵抗力減弱,就引發了消化不良和腹瀉.致使腸道正常菌群體系失調.也就導致大腸桿菌等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
水腫病的發生。
4、臨床症狀
4.1最急性型
本型少見,突然發病,臥地不起,全身肌肉及四肢抽搐,口角流涎,吐沫,呼吸極度困難迅速死亡。多數見不到症狀,突然死亡,病程僅1—2h。
4.2急性型
本型多見,常為急性發病,有的食欲減退或完全停止,體溫一般正常,有的高達40.5℃,共濟失調,無目的亂沖、亂撞或作轉圈運動,有的兩前肢跪地,後肢直立或四肢下臥,突然向前猛躍。不能站立或爬行,強迫行走時,四肢亂蹬。有時發生嘔吐,皮膚有水波動感。其主要特征是:眼睑嚴重水腫,頸部、頭部發“胖”或水腫,其次是神經症狀:精神迷亂、共濟失調。病程一般12—24h。
4.3慢性型
本型少見,頭部、眼睑水腫明顯,精神萎頓,臥地不起。病初時及時對症治療可痊愈。最後消瘦、衰竭而死亡,病程2–4天。
5、病理變化
5.1臨床病理剖檢變化
最急性變化不明顯或不見病變。急性型和慢性型基本相似。主要剖檢病變是胃壁水腫,胃大彎和贲門部水腫尤為明顯,水腫部位明顯變厚,切面見肌層和粘膜之間有無色透明的膠凍樣水腫液,胃底彌漫性出血。腸系膜特別是結腸系膜水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充血、切面濕潤多汁。十二指腸及空腸粘膜彌漫性充血,大腸粘膜呈卡他性腸炎景象。心包、胸腔、腹腔有較多積液。肺髒隆膨,肺胸膜下有散在的出血灶,肝髒稍有腫大,色澤變黃,有時可見其表面有不規則的灰白色病灶。脾髒稍腫大,有時可見腦膜水腫,腦干部有兩側對稱的軟化灶其它組織未見明顯病變。
5.2病理組織學變化
該病組織病理學比較突出的病變為漿液性非化膿性腦炎、漿液性心包炎、漿液性變質性肝炎、漿液性脾炎、漿液性出血性淋巴結炎、漿液性纖維素性出血性肺炎、漿液性胃腸壁炎等。
5.3超微病理學變化
回腸絨毛排列紊亂、極性喪失,微絨毛稀疏和變性,有些部位的微絨毛脫落消失。腸吸收上皮的細胞膜起庖、破裂,偶見胞漿外溢;內質網擴張,線粒體腫脹,嵴明顯破裂,溶酶體數目增加;細胞核尚完整,核仁數目增多,染色質邊移。肝髒核仁增大,異染色質邊集,核周圍間隙增加。線粒體腫脹,滑面內質網彌漫性增生。淋巴細胞變性、壞死,並出現嗜酸性小體。淋巴窦極度擴張,其內網羅有大腸埃希氏菌及其殘骸。細胞膜結構出現損傷。這些變化都是大腸埃希氏菌所釋放的內毒素所致。
6、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診症狀、剖檢變化結合細菌學檢查進行診斷。
6.1實驗室診斷
6.1.1鏡檢
取病料做組織觸片,鏡檢,可見有桿菌存在。
6.1.1細菌分離培養
分別無菌采取肝髒、小腸、颌下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劃線接種於普通瓊脂培養基、麥康凱培養基、鮮血瓊脂培養基、三糖鐵培養基上,37℃培養24h。在普通瓊脂培養基上,可見灰白色、光滑、濕潤、邊緣整齊、圓形、稍隆起的小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可見圓形、紅色的小菌落;在鮮血培養基上有溶血現象。將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穿刺接種到三糖鐵斜面培養基上,培養基呈黃色,並有氣泡產生。取菌落塗片,革蘭染色,鏡檢,可見革蘭陰性、平直、兩端鈍圓的小桿菌。
6.1.2動物試驗
取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接種到肉湯培養基中,37℃培養24h。取0.2一o.5ml肉湯培養物注射到3只健康小白鼠的腹腔內,結果第1天就死亡1只,第2天又死亡2只。死亡後觀察其病理變化,並分別取肝、腸、腸系膜淋巴結劃線接種於麥康凱培養基上。37℃培養24h,菌落形態同3.2。取上述菌落塗片鏡檢,革蘭染色,可見革蘭陰性、平直、兩端鈍圓的小桿菌。
6.1.3生化試驗
將麥康凱培養基上的紅色菌落移植到普通瓊脂斜面培養基上進行純化培養,然後做生化試驗,結果該菌能分解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甘露醇、阿拉伯糖、乳糖、鼠李糖、山梨醇等,並產酸產氣;不產生h:s;不利用枸橼酸鈉;靛基質、m.r.試驗陽性;硝酸鹽還原試驗陽性;v~p試驗

[1] [2] [3] 下一页

我家的公倉鼠屁股為什麼那麼臭?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