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寵物狗身上的吸血蟲子是什麼?正文

寵物狗身上的吸血蟲子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寵物狗身上的吸血蟲子是什麼?
 
吸血蟲揭開昆蟲世界最黑暗的一面
它們躲在黑暗中獵食,與人類糾纏了千萬年之久。它們對我們的身體垂涎三尺,不但吸食活人的血,而且吞噬死者的肉體……
吸血的蟲子幾乎征服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態系統,包括我們人類。現在,科學家將帶你去了解昆蟲世界最黑暗的一面。與世界上最大、最惡心、最致命的蟲子面對面。
侵擾錐獵蝽
許多人相信是它害死了達爾文
它在黑夜中潛行,刺穿熟睡者的皮膚,偷取血液。
它嗜血的習慣會傳播一種寄生蟲,從而引發一種致命疾病———南美洲錐蟲病。
侵擾錐獵蝽能無聲無息地潛入血液中,它可以在人體內寄生數十年,使器官逐漸衰弱,直到崩潰。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就曾被侵擾錐獵蝽咬傷,有些人相信他就是死於南美洲錐蟲病。中南美洲幾乎有1800萬人患有南美洲錐蟲病。當今已有疫苗可治,在皮膚感到不適之後,馬上在身體各處尋找吸血蟲並立即擠出,國內戶外用品可能有購買相關用具,歐洲買的是一種刮片,反正速度要快,然後去醫院檢查一下身體,如有異常馬上接受相關治療。
侵擾錐獵蝽可以狂吸200微升血。進食使它們的胃部膨脹,可容納相當於3倍體重的血液。不過,它們進食之後的行為,才是傳播疾病的真正原因———排便。這種蟲子的排洩物中感染了寄生蟲。搔癢時,這些寄生蟲便會進入傷口———引發南美洲錐蟲病。

血吸蟲是怎樣一種寄生蟲?


血吸蟲的學名是裂體吸蟲,寄生人體的重要蟲種有日本血吸蟲、曼氏血吸蟲、埃氏血吸蟲及湄公血吸蟲。
我國僅有日本血吸蟲,其雌雄異體。雄蟲粗短,平均體長16mm,呈乳白色。雌蟲細長,前端纖細,平均體長20mm,蟲體後部因腸管內充滿被消化的血紅蛋白而呈暗褐色;雌蟲常處於雄蟲的抱雌溝內,呈合抱狀態,兩者合抱寄生於人及儲存宿主牛、羊、豬、鼠、兔等哺乳動物的肝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系統中。兩性成蟲體表部分或全部具有小結節或棘狀突起,口與腹吸盤位於蟲體前端,蟲體借吸盤吸附於靜脈內壁,通過口與腹吸盤的一吸一離逆血流匍匐移行至腸粘膜下層的靜脈末梢,在該處交配產卵,蟲卵呈橢圓形,淡黃色,卵內含有毛蚴。
毛蚴分泌溶組織物質透過卵殼,破壞血管壁導致周圍組織炎症、壞死,並刺激腸蠕動加強,引起腹內壓、血管內壓變化,部分蟲卵隨壞死組織向腸腔潰破,混於糞中排出宿主體外,與水接觸後在25℃~30℃的條件下孵出毛蚴,毛蚴浮游於水中,遇中間宿主釘螺時,即主動侵入螺體,經母胞蚴、子胞蚴系列的發育和增殖,最後陸續形成許多尾部分叉的尾蚴,分期分批逸出螺體,常浮於水面。尾蚴為血吸蟲的感染階段,當人畜接觸疫水時,尾蚴以口、腹吸盤附著皮膚,穿刺腺分泌溶蛋白酶類物質溶解皮膚組織,並迅速脫尾侵入皮膚轉變為童蟲。童蟲經微血管或淋巴管入靜脈,隨血流經右心、肺、左心進入體循環,其中部分到腸系膜靜脈,隨血流移行到肝內門靜脈系統分支,發育為成蟲後再逆行到腸系膜靜脈中定居。尾蚴侵入宿主24天後,雌蟲開始產卵,一條雌蟲每日產卵1000個左右,5周後宿主糞便中可出現蟲卵。血吸蟲在人體內可存活長達30年或40年。
血吸蟲是如何感染人體的?
血吸蟲感染人體需具備三個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1)傳染源:血吸蟲是人畜互通寄生蟲。其儲存宿主種類較多,主要有牛、豬、犬、羊、馬、貓及鼠類等30多種動物。病人及患病耕牛為主要傳染源,其次,為受感染的羊、豬、犬、馬、鼠類等。在一些長時間無人畜活動的地區,血吸蟲在野生動物之間通過釘螺傳播,形成原發性疫源地;而在人畜活動的居民點或生產地區,由釘螺傳播所構成的疫源地屬次發性疫源地。
(2)傳染源的糞便進入有釘螺存在的疫水,宿主因接觸疫水而傳播。①糞便入水:糞便污染水源的方式視各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家畜管理飼養方法不同而異。河邊洗刷馬桶、隨地大便、施用新鮮糞便及耕牛放牧等尤易污染水源。②釘螺存在:釘螺是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故僅限於有釘螺的地區,才有可能有血吸蟲流行。在我國,血吸蟲病流行於長江兩岸,及其以南的十二個省、自治區和上海市,且以長江中下游地區較為嚴重。經過多年的防治,本病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釘螺的感染率與水源污染程度密切相關,采用哨兵螺方法可測定水源污染情況。分布於我國的釘螺稱湖北釘螺,有七個亞種。釘螺屬軟體動物,水陸兩棲,多孳生於水分充足、有機物豐富、雜草叢生、潮濕蔭蔽的灌溉溝或河邊淺灘;通常生活在水線上下,冬季隨氣溫下降深入地面下數厘米蟄伏越冬。釘螺可在地面,但活動范圍有限,速度緩慢。然而,釘螺可附著於水面各種漂浮物體上,如湖草、蘆葦、船只等擴散到遠處,使原有孳生范圍擴大或形成新的孳生地。③接觸疫水:在流行區,居民因各種生活和生產活動接觸疫水而感染,如常因捕魚、打草積肥、游泳、洗物、洗腳等接觸疫水,也可因赤足在含尾蚴的地面上行走,尾蚴從皮膚侵入。尾蚴侵入數量與水源污染程度、皮膚暴露面積、接觸疫水時間和次數成正比。除皮膚外,尾蚴也可在飲用生水時從口腔粘膜侵入體內。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居民的感染率與當地釘螺受染率成正比。患者以漁民、農民為多,尤以15~30歲的青壯年因反復接觸疫水而感染率較高。男多於女,夏秋季感染者最為多見。兒童與非流行區人群一旦遭受大量感染可產生一定的抵抗力,對再感染的耐受力並不完全,因而重復感染經常發生。
血吸蟲是如何使人發病的?
自尾蚴鑽入皮膚,經童蟲移行並發育為成蟲,成蟲成熟後交配產卵,蟲卵沉積於腸道與肝髒等處組織內,血吸蟲生活史中四個發育階段均可造成人體損害,但前三者所造成的病變,或為一過性,或較輕微,均不足以對人體造成顯著損害。唯蟲卵沉積於組織內所誘發的蟲卵肉芽腫反應乃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
(1)尾蚴性皮炎:一般發生於感染後6~8小時,長者2~3天。尾蚴鑽入皮膚後,其頭腺所分泌的溶組織酶及其本身死亡後的崩解產物,可引起局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出血及水腫,伴中性及嗜酸性粒細胞和組織細胞浸潤,皮膚出現紅色丘疹,成為“尾蚴性皮炎”。系由速發型和遲發型變態反應所致。持續1~2天後,丘疹自行消退。
(2)童蟲移行所致病變:童蟲沿血流移行時,可引起經過處的髒器病變,以肺部病變較為明顯,局部可見點狀出血及白細胞浸潤,嚴重感染者可發生出血性肺炎,出現咳嗽、發熱、荨麻疹及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表現,這與蟲體代謝產物或崩解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
(3)成蟲寄生引起的病變:實驗表明,成蟲及其代謝產物僅產生局部輕微的靜脈內膜炎、輕度貧血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蟲體死亡後,雖可引起血管壁壞死和肝內門靜脈分支栓塞性脈管炎,但較輕微,不致造成嚴重損害。成熟的雌蟲產卵後,某些初次重度感染者可出現重度發熱、全身不適、荨麻疹、腹痛、腹瀉、肝脾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急性血吸蟲病表現,它可能屬於免疫復合物型。
(4)蟲卵肉芽腫:蟲卵除可沉積於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闌尾、回腸末端及肝髒外,尚可見於腸系膜及腹膜後淋巴結、肺髒及腦等器官內。沉積於各處的蟲卵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基本相似,後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血吸蟲病引起的腸道病變一般都在腸系膜下靜脈分布的范圍內,以結腸,尤以直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為顯著,小腸病變極少,僅見於嚴重患者。急性期表現為腸粘膜紅腫,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有散在的點狀出血和表淺小潰瘍。鏡下見粘膜和粘膜下層蟲卵肉芽腫(急性期)。粘膜壞死脫落,形成淺表潰瘍,蟲卵由此落入腸腔。臨床上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糞便中可檢出蟲卵。至慢性期,輕度感染者,其腸壁結締組織輕度增生,臨床上通常無症狀。感染較重者,其病變較廣泛,受累結腸明顯增厚,腸粘膜增生呈顆粒狀,甚至形成息肉;或粘膜萎縮、粘膜皺襞消失。在增生與萎縮腸粘膜間,夾雜有污灰色的淺小潰瘍。此外,尚可見小量灰黃色急性蟲卵結節。重症慢性血吸蟲病時,結腸壁因彌漫性纖維化而廣泛增厚,病變部位的腸系膜也見纖維增厚,兩者一起形成腫塊。
由於重復感染,雌蟲不斷產卵,蟲卵分批沉積於腸壁,病變新老不一。在纖維增厚、慢性潰瘍、息肉形成基礎上有發生癌變的可能。
血吸蟲病引起的肝病變,為早期肝腫大,表面可見粟粒狀黃色顆粒(蟲卵結節)。晚期由於門靜脈分支周圍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肝變硬、縮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結節,形成血吸蟲性肝硬化,門脈側支循環的建立使食管下端靜脈及胃底靜脈曲張,脾因門脈高壓而淤血腫大,可引起脾功能亢進。
血吸蟲引起的異位損害以肺和腦部最多見,肺內可見粟粒狀結節及結節周圍滲出性炎症,腦部可出現不同時期的蟲卵結節和膠質細胞增生。
參考資料:
抗血吸蟲病藥
吡喹酮
吡喹酮為吡嗪異喹啉衍生物,為廣譜抗吸蟲藥和驅絛蟲藥,尤以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而受重視。對線蟲和原蟲感染無效。
【抗蟲作用】
吡喹酮除對血吸蟲有殺滅作用外,對其他吸蟲,如華支睾吸蟲、姜片吸蟲、肺吸蟲,以及各種絛蟲感染和其幼蟲引起的囊蟲症、包蟲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本章著重討論其抗血吸蟲作用;其他抗腸蠕蟲的作用和用途。
在體外實驗中,吡喹酮能為血吸蟲迅速攝取。在最低有效濃度(0.2~1.0μg/ml)時,可使蟲體興奮、收縮和痙攣。略高濃度時,則可使血吸蟲體被形成空泡和破潰,粒細胞和吞噬細胞浸潤,終至蟲體死亡。整體實驗結果表明,用藥後數分鐘內,腸系膜靜脈內95%的血吸蟲向肝轉移,並在肝內死亡。
吡喹酮的上述作用可能與其增加體被對ca2+的通透性,干擾蟲體內ca2+平衡有密切關系。除去培養液中的ca2+或加入mg2+,則可取消上述作用。由於蟲體發生痙攣性麻痺,使其不能附著於血管壁,被血流沖入肝,即出現肝移。在肝內由於失去完整體被的保護,更易被吞噬細胞所消滅。吡喹酮對哺乳動物細胞膜則無上述作用,由此表現出其作用的高度選擇性。
【體內過程】
吡喹酮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於服藥後1~2小時達血藥峰濃度。由於首關消除多,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主要在肝內羟化而失活,經腎排出。24小時內排出用藥量的90%。以原形藥經腎排洩者不超過用藥量的0.02.消除t1/2健康人為1~1.5小時,晚期血吸蟲病患者則明顯處長。
【臨床作用】
對慢性日本血吸蟲病,20mg/kg,一日三次,一日療法,或10mg/kg,每日三次,連用2日,遠期治愈率可達90%以上。對急性血吸蟲病,有迅速退熱和改善全身症狀的作用,遠期療效也可達87%。有心、肝等並發症的晚期患者多能順利完成療程。
【不良反應】
副作用輕微、短暫。可在服藥後短期內發生腹部不適、腹痛、惡心,以及頭昏、頭痛、肌束顫動等。少數出現心電圖改變。
血吸蟲
血吸蟲也稱裂體吸蟲(schistosoma)。寄生於人體的血吸蟲種類較多,主要有三種,即日本血吸蟲(s.japonicum)、曼氏血吸蟲(s.mansoni)和埃及血吸蟲(s.haematobium)。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區尚有間插血吸蟲(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蟲(s.mekongi)和馬來血吸蟲(s.malayensis)寄生在人體的病例報告。
血吸蟲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個國家和地區,估計有5~6億人口受威脅,患病人數達2億(1990)。我國僅有日本血吸蟲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血吸蟲。從湖北江陵西漢古屍體內檢獲的血吸蟲卵事實,表明血吸蟲病在我國的存在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治療方案:藥浴一次《887藥浴》
注意生活環境做好消毒
推薦用藥::
預防措施::
 
體內外都有
一般體表常見的有:虱子,跳蚤,蜱等
 

除了皇家和冠能還有什麼狗糧比較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