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吐拉肚用什麼藥 去醫院看看吧~畢竟寶寶小~如果沒有發熱和脫水的症狀,可以帶上寶寶的糞便把寶寶留在家裡,自己去醫院化驗~這樣孩子可以少受點罪~ 另:要化驗的大便最好是一小時以內的~
再就是給他買點腹瀉奶粉~就是專門給腹瀉寶寶准備的奶粉,到網上搜一下就能找的到~ 吃點媽咪愛之類的益生菌~
還有拉肚子也有可能是吃退燒藥的緣故·畢竟孩子太小腸胃還很脆弱~一點點化學的藥物就會破壞腸胃的菌群造成腹瀉~所以也不用太緊張,確定是因為拉肚子而發熱就拿大便去化驗,如果是感冒發熱,退燒藥造成腹瀉的話,吃一些媽咪愛就能補充益生菌~感冒則要去醫院看看喽~ 我家寶寶從出生就拉肚子,用過不少藥,媽米愛,思密達(也不錯),最後還是用促均生治療好的,它在提內產生厭氧菌,生成鹼性環境,促進大便干燥,效果很好的,到現在孩子五個多月了,沒再拉過肚子. 腹瀉是指排出異常稀薄的大便,或含有未消化食物,甚或膿血,並且排便次數頻密,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周圍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極少是嚴重疾病的症狀,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但由於腹瀉會丟失大量的腸液,多次腹瀉後可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紊亂,特別是鉀離子丟失過多,造成全身不適。如果腹瀉持續不止或伴有膿血便、劇烈嘔吐或高熱,應到立即醫院就診。 一、腹瀉的自我診斷要點 伴隨的症狀 可能的診斷 急性腹瀉,水樣便,可伴有(或不伴有)發熱,臍周疼痛胃腸炎,多為食用不潔、變質或使用過敏的食物引起 急性腹瀉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狀,並發現大便中帶膿血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但也不能排除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腹瀉伴發熱常見於慢性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和結腸癌等 慢性腹瀉還有間歇性便秘結腸過敏、直腸或結腸息肉,還須排除結腸癌 糞便呈醬紅色或血水樣,含有膿血小塊,量較多且有惡臭急性阿米巴痢疾 糞便量多,惡臭異常,呈灰白色油脂狀一般為脂肪消化及吸收障礙所致的腹瀉 嚴重腹瀉,伴有劇烈嘔吐、發熱、嚴重脫水,糞便呈米泔水樣,病情凶險可能為霍亂和副霍亂 常見腹瀉的病因及治療 夏季是菌痢的高發季節,此時,沙門氏菌腸炎、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也到了發病高峰期。由於三者在臨床上均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易混淆診斷。此外,菌痢與沙門氏菌腸炎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不盡相同,而輪狀病毒性腹瀉則不需要用抗生素。因此,對三者加以鑒別,於及時治療有重要意義。 菌痢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少見,首發症狀為先瀉後吐,同時有腹痛,以左下腹痛為主,腹瀉的特點是便次頻繁,每日大便次數超過十次,甚至更多,但大便量少,大便性狀為粘液或膿血便,裡急後重明顯,大便鏡檢滿視野白細胞,大使培養可查到志賀氏菌。氟哌酸為目前最佳抗痢藥物。 沙門氏菌腸炎多由食用不潔食物如牛奶、蛋類、家禽、內髒等引起發病,1歲以內幼兒多見。首發症狀為先吐後瀉,常有嘔吐,以臍周腹痛為主,每日便次在3-10次,大便量多,大便性狀為水樣帶粘液,裡急後重不明顯,大便鏡檢白細胞總數多正常,大便培養可找到沙門氏菌,治療藥物選用復方新話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頭孢菌素。 輪狀病容是6歲以下幼童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以6個月~2歲小兒發病率最高。輪狀病毒性腹瀉首發症狀為嘔吐、咳嗽,腹瀉每日3-10次,大便為稀便、水樣或蛋花樣。有酸臭味,無粘液及膿血,大便鏡檢、大便培養均陰性,血象不高,病毒檢測可分離出輪狀病毒。如果沒有繼發細菌感染,可不用抗菌藥物。 小兒腹瀉又稱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調而導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皆有,以夏秋季較為多見。多發生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後易損耗氣陰,重症者可出現危險的病變。遷延日久,常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疳積等症。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嬰幼兒消化不良、脂肪瀉、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毒性腸炎等病症。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凡喂養不當,饑飽無度,飲食生冷或不潔,或外感風寒,過熱或受涼,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調,而引起腹瀉。主要症狀是大便次數增多,糞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樣,常伴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發熱,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狀。
按摩方法一按摩方法二生活調理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位,家長用大魚際逆時針摩腹5分鐘。 (2)患兒俯臥位,家長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節骨300次。 (3)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穴各1分鐘。
2.隨證加減
(1)傷食瀉:近期有傷食史,糞便稀搪,夾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伴有惡心、嘔吐。納呆、口臭、腹脹,便前常有哭鬧不安,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大腸300次、揉板門200次。 ②按揉雙側天樞、足三裡穴各1分鐘。 (2)熱瀉:腹痛即瀉,大便急迫,色褐而臭,可夾有粘液,伴發熱口渴,或渴不欲飲,肛門灼熱,小便短少,舌質紅,苔黃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經、清大腸各200次,清小腸100次。 ②推三關100次,退六腑200次。 ③按揉天樞穴2分鐘。 (3)寒瀉:便稀色淡,帶有泡沫,無臭味或臭味較輕,腹痛腸鳴,常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自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200次,推三關100次。 ②揉龜尾300次。 ③按揉足三裡穴3分鐘。 (4)脾虛瀉:久瀉不愈,或時洩時止,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水樣,糞便中有食物殘渣或夾有不消化的奶瓣,面色少華,神疲納呆,舌質淡,苔薄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補大腸各300次,推板門100次。 ②捏脊5~10遍。 ③按揉腎俞、足三裡各2分鐘。 top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兒平臥,用生姜汁為介質推脾經穴300次,揉板門穴200次,推大腸穴100次。 (2)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推三關穴,一直推到皮膚發紅為度。 (3)暴露腹部,用小魚際摩腹,從中脘穴至神厥穴周圍,直到皮膚發熱,術者手部發熱即止。 (4)患兒俯臥,用拇指推七節骨穴,從第4腰椎到長強穴,推到皮膚發紅。重揉龜尾穴10次。 (5)用拇指掐兩側足三裡穴2分鐘。 top
生活調理
(1)在按摩過程中,應注意護理。喂養要定時定量,不吃不潔食物,注意保護腹部,勿使受涼,每次便後用溫水洗淨肛門,勤換尿布。 (2)本病按摩治療有效,但不排除其他療法,特別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時應用抗菌素等藥物治療,如出現脫水和中毒症狀時,更應及時靜脈輸液等治療。
小兒腹瀉又稱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調而導致的一種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皆有,以夏秋季較為多見。多發生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後易損耗氣陰,重症者可出現危險的病變。遷延日久,常導致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遲緩,疳積等症。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嬰幼兒消化不良、脂肪瀉、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毒性腸炎等病症。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凡喂養不當,饑飽無度,飲食生冷或不潔,或外感風寒,過熱或受涼,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失調,而引起腹瀉。主要症狀是大便次數增多,糞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樣,常伴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發熱,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狀。
按摩方法一按摩方法二生活調理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位,家長用大魚際逆時針摩腹5分鐘。 (2)患兒俯臥位,家長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節骨300次。 (3)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穴各1分鐘。
2.隨證加減
(1)傷食瀉:近期有傷食史,糞便稀搪,夾有食物殘渣,氣味酸臭,伴有惡心、嘔吐。納呆、口臭、腹脹,便前常有哭鬧不安,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大腸300次、揉板門200次。 ②按揉雙側天樞、足三裡穴各1分鐘。 (2)熱瀉:腹痛即瀉,大便急迫,色褐而臭,可夾有粘液,伴發熱口渴,或渴不欲飲,肛門灼熱,小便短少,舌質紅,苔黃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脾經、清大腸各200次,清小腸100次。 ②推三關100次,退六腑200次。 ③按揉天樞穴2分鐘。 (3)寒瀉:便稀色淡,帶有泡沫,無臭味或臭味較輕,腹痛腸鳴,常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自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200次,推三關100次。 ②揉龜尾300次。 ③按揉足三裡穴3分鐘。 (4)脾虛瀉:久瀉不愈,或時洩時止,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水樣,糞便中有食物殘渣或夾有不消化的奶瓣,面色少華,神疲納呆,舌質淡,苔薄膩。常用手法加 ①補脾經、補大腸各300次,推板門100次。 ②捏脊5~10遍。 ③按揉腎俞、足三裡各2分鐘。 top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兒平臥,用生姜汁為介質推脾經穴300次,揉板門穴200次,推大腸穴100次。 (2)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推三關穴,一直推到皮膚發紅為度。 (3)暴露腹部,用小魚際摩腹,從中脘穴至神厥穴周圍,直到皮膚發熱,術者手部發熱即止。 (4)患兒俯臥,用拇指推七節骨穴,從第4腰椎到長強穴,推到皮膚發紅。重揉龜尾穴10次。 (5)用拇指掐兩側足三裡穴2分鐘。 top
生活調理
(1)在按摩過程中,應注意護理。喂養要定時定量,不吃不潔食物,注意保護腹部,勿使受涼,每次便後用溫水洗淨肛門,勤換尿布。 (2)本病按摩治療有效,但不排除其他療法,特別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時應用抗菌素等藥物治療,如出現脫水和中毒症狀時,更應及時靜脈輸液等治療。 不應該讓她自己吸的呀,用把剪刀把蓋子打開,把液體倒到奶瓶裡,可適量注水混合著吃,我的寶寶就是這樣的,是醫生說的方法,效果不錯,寶寶很喜歡喝的,不過要注意與奶最好間隔一小時喲,否則會影響吸收的,我的寶寶5個多月就長牙了,現在7個半月已經在長第二對牙了給他換一種鈣粉試試,可以沖水喝的那種。最明顯的補鈣過量表現為:拉肚子. 剛開始給小孩子補鈣應注意:比醫生或藥品說明書要求的量還少一些為好.因為好讓小寶寶有個適應階段.
另:如果小寶寶生病要吃藥藥,也要遵循"初次少量"這個原則.可能是腸胃不習慣,不要緊。葡萄糖酸鈣是一種好吸收的補鈣產品,你的寶寶拉肚子可能是因為你給她自己吸有關,你試試兌一點開水,使之濕熱後再喝,也許就會好了。天氣已有點冷,涼涼地給她喝當然不好。寶寶最好吃勁得鈣沖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