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開寵物醫院 這種療法的專業名稱是:心髒電擊除顫及
儀器名稱:除顫儀
心髒電擊除顫及除顫儀的使用
心髒電復律指在嚴重快速型心律失常時,用外加的高能量脈沖電流通過心髒,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細胞在瞬間同時除極,造成心髒短暫的電活動停止,然後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點(通常為窦房結)重新主導心髒節律的治療過程。在心室顫動時的電復律治療也常被稱為電擊除顫。 適應症 電復律的一般原則是,凡快速型心律失常導致血流動力學障礙或誘發和加重心絞痛而對抗心律失常藥物無效者均宜考慮電復律。若為威脅生命的嚴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應立即電擊除顫,稱為緊急電復律。而慢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則應在作好術前准備的基礎上擇期進行電復律,稱為選擇性電復律。 室顫為最嚴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室撲和室顫的臨床表現及處理基本相同。室顫時,由於喪失了心髒的有效收縮,臨床表現為心髒停搏,應按心肺復蘇進行緊急搶救。最關鍵的搶救措施之一就是除顫,首選方法就是電擊除顫,而且刻不容緩。室顫是電擊除顫的絕對指征。 早期除顫是增加搶救存活的關鍵 除顫是治療心髒性猝死的唯一有效的療法。但現實中卻有95%的心髒性猝死病人最終死亡,由於除顫時間延遲10分鐘或更長。 在心髒性猝死發生後前幾分鐘除顫通常可成功轉復,即電擊越早療效越好。每延遲除顫時間1分鐘,復蘇的成功率將下降7~10%。在心髒驟停發生1分鐘內行電除顫,患者存活率可達90%,而5分鐘後則下降到50%左右,第7分鐘約30%,9到11分鐘後約10%,而超過12分鐘則只有2~5%。 心髒停搏後前4~6分鐘心髒未能復跳,病人將會出現不可逆性腦損害。 自本世紀七十年代建立ccu(包括icu)以來,通過持續心電監測,及時發現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特別是及早地發現部分心室纖顫的預警心律,使患者得到及時准確的處理,對搶救成功具有極重要意義。幾乎所有醫院賦予急診及icu護士除顫權,一些醫院甚至賦予急診和icu護士部分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使用權。護士實施緊急電除顫,為搶救生命爭取了時間,為醫生進行後續處理創造了條件。在緊急情況下,值班護士單獨完成電除顫是必要的。 設備 電復律機也稱除顫器,是實施電復律術的主體設備。使用前應檢查除顫器各項功能是否完好,電源有無故障,充電是否充足,各種導線有無斷裂和接觸不良,同步性能是否正常。除顫器作為急救設備,應始終保持良好性能,蓄電池充電充足,方能在緊急狀態下隨時能實施緊急電擊除顫。對選擇性電復律術前要特別檢查同步性能,即放電時電脈沖是否落在r波下降支,同時選擇r波較高的導程來觸發同步放電。 電復律術時尚需配備各種搶救和心肺復蘇所需要的器械和藥品,如氧氣、吸引器、氣管插管用品、血壓和心電監測設備,及配有常規搶救藥品的搶救車等,以備急需。 電極 除顫器均應配有電極板,大多有大小兩對,大的適用於成人,小的適用於兒童。體外電復律時電極板安放的位置有兩種。一種稱為前後位,即一塊電極板放在背部肩胛下區,另一塊放在胸骨左緣3~4肋間水平。有人認為這種方式通過心髒電流較多,使所需用電能較少,潛在的並發症也可減少。選擇性電復律術宜采用這種方式。另一種是一塊電極板放在胸骨右緣2~3肋間(心底部),另一塊放在左腋前線內第5肋間(心尖部)。這種方式迅速便利,適用於緊急電擊除顫。兩塊電極板之間的距離不應<10cm。 電極板應該緊貼病人皮膚並稍為加壓(5kg),不能留有空隙,邊緣不能翹起。安放電極處的皮膚應塗導電糊,也可用鹽水紗布,緊急時甚至可用清水,但絕對禁用酒精,否則可引起皮膚灼傷。消瘦而肋間隙明顯凹陷而致電極與皮膚接觸不良者宜用鹽水紗布,並可多用幾層,可改善皮膚與電極的接觸。兩個電極板之間要保持干燥,避免因導電糊或鹽水相連而造成短路。也應保持電極板把手的干燥,不能被導電糊或鹽水污染,以免傷及操作者。當心髒手術或開胸心髒按摩而需作心髒直接電擊除顫時,所需專用小型電極板,一塊置於右心室面,另一塊置於心尖部,心髒表面灑上生理鹽水,電極板緊貼心室壁。 電能的選擇 電復律所用電能用j表示。電復律時電能的選擇很重要。能量大復律效果好,但易造成心髒損害;能量小則療效欠佳,而且還可能誘發室顫。故電復律電能量的選擇應以有效低限為原則。電復律電能選擇的有關因素包括心律失常類型,病人的年齡、體重和體質,心髒大小,心功能狀態,病程長短,心髒病的種類和心肌狀態。 室顫一般主張用較大能量,以爭取一次電擊復律成功,若第一次電擊選用能量太小而需作兩次甚至多次電擊時,反而延誤搶救時機。體外除顫時主張用200~400j,瘦小者用較小能量,體重重者宜用較大能量。如果首次電擊復律未奏效,可加大能量再行電擊。但也有人主張不提高電能進行第二次電擊。因為一次電擊後室顫閥值下降,胸壁阻抗減少,這時不提高電能也有望復律成功。頑固性室顫在反復電擊除顫的同時應立即開放氣道、進行人工呼吸、心髒按壓、合理應用腎上腺素等復蘇措施,以提高除顫成功率。 開胸作心髒直接電擊除顫時所需電能,成人為20~100j,兒童為5~25j。若無效,可加大能量後再次電擊。 操作步驟 1、作好術前准備,備好各種搶救器械和藥品。 2、病人平臥於木板床上,開放靜脈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術前常規作心電圖。完成心電記錄後把導聯線從心電圖機上解除,以免電擊損壞心電圖機。 4、連接除顫器導線,接通電源,檢查同步性能,選擇r波較高導聯進行示波觀察。 5、按要求麻醉。 6、按要求放置電極板。 7、選擇電能劑量,充電。所有人員不得接觸病人、病床以及與病人相連接的儀器設備以免觸電。 8、放電。 9、電擊後即進行常規導聯心電圖,並進行心電、血壓、呼吸和意識的監測,一般需持續ld。 10、室顫時,不作術前准備,不需麻醉,盡快實施非同步電擊除顫。 並發症及其處理 (一)心律失常 電擊後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縮(早搏)最常見,大多在數分鐘後消失,不需特殊處理。若為嚴重的室性期前收縮並持續不消退者,應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若產生室速、室顫,可再行電擊復律。 電擊後也可能發生顯著的窦性心動過緩、窦性停搏、窦房阻滯或房室傳導阻滯。輕症能自行恢復者可不作特殊處理,必要時可使用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以提高心率,個別病人可能需要安裝臨時心髒起搏器。 (二)低血壓、急性肺水腫、栓塞 血壓下降多見於高能量電擊後,若僅為低血壓傾向,大多可在數小時內自行恢復;若導致周圍循環衰竭者,應及時使用升壓藥。 急性肺水腫發生率不高,老年人和心功能差者容易發生。一旦發生,應按急性肺水腫搶救。 栓塞的發生率國外報道較高,而國內報道不到1%。可為體循環栓塞,如腦栓塞等,也可為肺栓塞。抗凝和溶栓治療的評價仍在研究中。 (三)心肌損傷 電擊,尤其是高能量電擊可引起心肌損傷,心電圖上出現st-t波改變,血心肌酶升高,約持續數小時到數天。個別患者出現心肌梗死心電圖,持續時間也較長。 (四)其他 電極與皮膚接觸不良、連續電擊、高能量電擊有可能引起皮膚灼傷。麻醉劑可能引起呼吸抑制,一旦發生應氣管插管作人工輔助呼吸。
除顫波形的評價
評價一種除顫電擊波形是否有效,要求采集標准的除顫當時和放電後的的心律描記圖形。臨床研究人員在評估某種除顫波形時,必須按照統一的標准采集波形統一。除顫不等與電擊,除顫的含義是終止室顫,不能與復蘇的其它結果混淆,如恢復灌注性心律,住院或存活等。這些研究終點可能是其它復蘇措施的結果,如cpr或藥物治療,其中包括發病至電擊及其它搶救措施的時間。 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成功的電除顫是指電擊後5秒鐘內無室顫,這一定義被認為是除顫成功的標准之一。電擊後瞬間心搏停止或無室顫電活動均可稱為除顫成功,因為室顫已被終止。這一時間的規定是根據電生理研究結果而定的,成功除顫後一般心髒室顫停止的時間應為5秒鐘,臨床比較易於檢測。並且在這一時間內,電擊對室顫作用不會受到放電後其它各干預措施的影響,如胸外心髒按壓,人工呼吸以及藥物等。第一次電除顫後,在給予藥物和其它高級生命支持前,監測5秒鐘心律,可對除顫的效果提供最有價值的依據。此外,監測電擊後第1分鐘的心律可提供其它信息,如是否恢復規則的心律,包括室上性節律和室性自主節律,以及是否為灌注後心律。 這是一種“電擊急救技術”,在醫學上稱為電除顫,或電復律。用電擊來搶救和治療心律失常的醫療設備,稱心髒除顫器,又名電復律器。
這種急救治療技術的科學原理,是由於心髒在急性心梗或其他病理情況下,存在多源性異位興奮灶,或心肌各部分的活動不一致,從而引起心律失常持續狀態。
電擊的目的是強迫心髒在瞬間幾乎全部處於除極狀態,造成瞬間停搏,使心肌各部分活動相位一致。這樣就有可能讓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結重新起搏心髒,控制心搏,轉復為窦性心律。 電擊復律時間短暫,療效確切,副作用小,適用於室顫、室性心動過速、心房的撲動和顫動。 到目前為止,電除顫被認為是終止室顫(心搏驟停最主要的原因)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