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住在哪裡 生活習性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核域內,雌體間的核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濕,其濕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濕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編輯本段]食物特性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有時也是竹鼠)。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只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饑餓的威脅。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裡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布於南麓,主要分布的縣是佛坪,一般分布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布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布的縣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布縣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荥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布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貓?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只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布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產、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產縣每縣約有100只,共有7個縣;一般產縣每縣約50只以上,共11個縣;少產縣每縣常在50只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余只,圈養的數量約為100只。大熊貓的淨生殖率為1.0674000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家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只,圈養數量161只。大熊貓是熊科家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裡。根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1.2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根據2000-2001年開展的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秦嶺大熊貓的數量(不含1.5歲以下的幼體)有273只。在秦嶺山區,除黑白色大熊貓外,還發現過棕色、白色大熊貓。 [編輯本段]熊貓天敵 盡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裡,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 豺: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編輯本段]至危因素 1、森林采伐。大熊貓棲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積達到至少1萬公頃。其棲息地每年以大約2.5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etal,1991年)。近30多年來,陝、甘、川三省大熊貓分布區內人口倍增,已達43萬余人,大型森工企業自1950~1985年共達27個(不含縣屬伐木場),采伐的森林核實面積為42萬多公頃,年均伐木面積為2萬多公頃,致使棲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450平方千米,經過15年後,已銳減至13,921.52平方千米,減少面積達17528.48平方千米,占原棲息地的56%,並造成6個伐區內熊貓消失,10個伐區內僅殘存極少數熊貓,種群數量急劇下降; 2、捕捉過多。如在解放前汶川縣草坡,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那時收購、捕捉活體達20多只(獵殺者在外),致使那裡的大熊貓種群,數量仍然很少,迄今已逾60余年,且尚未恢復。又如寶興縣從1963年迄今,僅在一個縣內,捕捉的大熊貓就達113只以上。從50年代中期開始,從野外捕捉的熊貓已超過240只到國內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寶興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這兩個縣種群結構被破壞,數量大幅度下降。根據大熊貓生命表分析,它們一個世代約需12年,種群增長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護得好的情況下,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恢復; 3、近些年來,盜獵、走私大熊貓皮張標本尚時有發生; 4、大熊貓種群分布在25個以上島狀隔離的生境中。這些隔離的生境區大小為205平方千米(30~2384km范圍),其中大多數(67%)的面積少於350km2。這種種群的孤立和分割則是長期威脅其種群的重要因素,小群體的近交衰退現象將降低繁殖力、幼體成活率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終"島狀"成員將消失。據潘文石等對秦嶺熊貓種群的遺傳分析,那裡有200余只大熊貓,可構成一個約90只的繁殖群體,其世代雜合率遞減率為0.54%,經過12代後即140年後,每個成員都將有1/8的基因相同,相當於表(堂)兄妹的親緣關系; 5、由於人類活動范圍擴大,大熊貓被迫退縮於山頂,竹種十分單純,一遇竹子開花,將無回旋余地,僅1975年岷山地區箭竹開花,死亡達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積開花,災後發現大熊貓屍體108具,搶救無效死亡33只,共計141只; 6、在大熊貓棲息地存在未經政府允許的礦產開發、污染以及礦工的伐樹和捕獵也是威脅之一。 7、大熊貓淨生殖率為1.06740002,一生才生幾個後代,一般每兩年才繁衍一次,一胎只會生兩只小大熊貓,而且雌熊貓沒有精力全部養活它們。 8、它們的天敵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為年輕體壯的大熊貓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強不弱,令敵害生畏。 答:在秦嶺,母熊貓在育幼時會利用石洞來養育小仔。在臥龍,大熊貓更多利用樹洞。目前還沒有觀察到大熊貓搭窩的記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