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動物始出現動靜脈之分 有關“恐龍”的資料<br><br><br>第一塊恐龍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國牛津博物館保管員羅伯特·普勞特發現並收藏起來的。此後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險者及學者陸續發現和研究了本屬於恐龍的化石,但幾乎均未被正確鑒定。<br><br>1841年,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根據一些大型爬行動物化石標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詞,該詞來自希臘語“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國學者譯之為“恐龍”。<br><br>“恐龍”概念問世之後,學者們對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做了細致的觀察和鑒定,並開展了進一步的發掘工作。亞洲恐龍的發掘是在20世紀以後才開展起來的。我國最早的恐龍化石發現於1902年(黑龍江),以後又陸續在全國許多地方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包括雲南祿豐、山東萊陽、四川自貢、西藏、內蒙古等較為著名的恐龍化石埋藏點。祿豐和自貢還分別建立了恐龍博物館,1991年還舉辦了“祿豐首屆恐龍節”。中國堪稱“世界恐龍大國”。<br><br>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包括骨、牙齒、皮膚、卵、糞便、足跡等,有2000多個,經鑒定,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余屬800余種(有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存過的恐龍數目在900—1200屬之間),我國有80余屬100余種。<br><br>現已發掘的最早的恐龍化石距今大約2億3千萬年。一般認為恐龍是從始鳄類中的假鳄類裡分化出來的。最初的恐龍是一些兩足性食肉恐龍,至三迭紀末期時,恐龍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羅紀晚期時,恐龍類大大發展,其種類和數量均超過三迭紀時的先驅,並成為地球上真正的統治者。還出現了廣泛的適應輻射。<br><br>“恐龍”並不是分類上的術語,而是一個通俗名稱。恐龍下設兩個類群:<br><br>一、蜥臀目(蜥龍目)主要特征是組成腰帶的骼骨、坐骨和恥骨三者間的結構形式與其它爬行動物相似,即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帶。下分兩個亞目:<br><br>(一)獸腳亞目:霸王龍、恐爪龍、躍龍、細頸龍等。<br><br>(二)蜥腳亞目:梁龍、雷龍、祿豐龍、馬門溪龍等。<br><br>二、鳥臀目(鳥龍目)主要特征是組成腰帶的骨骼結構形式與鳥類相似,恥骨指向後方,即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帶,另外還具有前齒骨和頰肌。下分五個亞目:<br><br>(一)鳥腳亞目:禽龍、鴨嘴龍等。<br><br>(二)角龍亞目:原角龍、角龍、鹦鹉嘴龍等。<br><br>(三)甲龍亞目:結節龍、棘龍、甲龍等。<br><br>(四)劍龍亞目:劍龍等。<br><br>(五)鐘頭龍亞目:腫頭龍等。<br><br>恐龍在距今6000—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滅絕,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的古動物類群神秘而不可思議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眾多學者對其原因的推測和解釋,至今尚無定論。當今科學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幾種解釋有:小行星撞擊說(貝克萊理論)、周期性絕滅說(復仇女神說)、氣候惡化說、群落演替說等,諸解釋之所以未能被公認,主要原因是它們均不能自圓其說,不能盡善盡美地解釋恐龍為什麼在大約50~100萬年的時間裡全部絕滅了。<br><br>初中《動物學》課本上記述恐龍等很多爬行動物的絕滅的原因,屬氣候惡化說,是一種漸變論觀點。質疑者認為恐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已形成了對各種環境相當的適應能力,否則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氣候惡化應當是逐漸的、或是局部的,恐龍對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適應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氣候的重大變化,恐龍並未受到多大影響,即使地球氣候惡化會導致恐龍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並非都是這樣,仍有一些小區域的氣候沒有多大改變,那裡的恐龍不會與別處的恐龍“同時”滅絕。總之,恐龍絕滅的真正原因還不太清楚,相信會有一天揭開恐龍家族覆滅之謎。<br><br>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恐龍的生物學特性方面,積累了一些資料。<br><br>恐龍的四肢(尤其是腰帶)與哺乳類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體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視闊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龍(體長幾米至十幾米)通常步距約2.75~5米,奔跑時可達5~8米;小型恐龍奔跑速度可達35~40公裡/小時,較大的恐龍奔走速度可達15~20公裡/小時,最慢的僅為3.5公裡/小時。<br><br>多數恐龍為植食性,食量很大,體重數噸至數十噸的蜥腳類每天進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達一噸以上,肉食性恐龍的種類和數量較少,據統計,每100只恐龍中,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龍。<br><br>恐龍屬卵生動物,少數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時期,雄性常為爭奪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動聽的喉音引誘配偶。卵徑80~300毫米,卵殼厚2~7毫米,多借助陽光孵化,少數可能是象母雞孵蛋那樣來孵化。剛孵出的幼小恐龍有的發育比較完善,能自由活動;有的則發育不全,軟弱無力,需由母體細心照料及喂養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獨立生活(如鴨嘴龍類因之又被稱為“慈母龍”)。恐龍的壽命一般為幾年至幾十年,少數可長壽達百年之久。<br><br>科學家們通常認為恐龍是“變溫動物”,但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有些恐龍可能是“恆溫的。”著名的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巴克研究認為:變溫動物的能量轉換速率低,骨頭中的鈣一磷交換場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溫血動物的骨頭中具有豐富的血管,以保證能量代謝的需要。巴克在比較了蜥蜴、恐龍和哺乳類的長骨磨片顯微構造之後,認為恐龍可能已有了“恆溫裝置”。恐龍行走和奔跑時產生的熱量,通常依靠長尾、長頸、體表骨板、擴大的鼻道、腦部大型靜脈窦散熱。<br><br>恐龍的體表具有鱗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狀皮膚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鳥類那樣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小、中體型的種類,幼體的顏色比成體更耀眼,大型的種類色彩則單調一些;生活在樹林中的種類多雜夾著綠、棕或黃色,而曠野裡的種類多為黑白圖案。<br><br>許多人認為恐龍是巨大的、可怕的動物,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龍確實很大(震龍體長達42.67米),但有些恐龍則與雞大小相近。<br><br>綜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龍的特征可記述為:<br><br>腰帶有臼窩,ⅱ~ⅺ枚薦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體下方,趾骨著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個;皮膚粗糙,被有鱗片或骨質甲盔;屬變溫動物,卵生(少數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齒,多為植食性,少為肉食性;頭骨的結構與鳄類相似。 面肌痙攣(半面痙攣)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半面痙攣,是指一側面部陣發性、不自主、不規則的肌肉抽搐,無神經系統損害的其他陽性體征。病因不清楚。 發病以中年女性為多,起病常為下眼睑的輪匝肌陣發性輕微抽搐,以後逐漸向一一側面部擴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顯。抽搐程度不一,在緊張、情緒激動或疲勞時抽搐加重,安靜或睡眠時消失。少數嚴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個一側面肌。抽搐多限於一側,雙側者甚罕見。 本病是慢性進行性發展,一般不自發緩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現患側面肌癱瘓和萎縮,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僅限於眼輪匝肌時,應與功能性眼睑肌痙攣鑒別,後者不向下面部擴展,且常為雙側性。當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顱神經損害,或肢體功能障礙,或件有肢體不自主動作時,應考慮顱內病變,需去醫院診治。 面肌痙攣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可選用苯妥英鈉、利眠寧、安定、魯米那等。並配合理療。輕症患者經治療後症狀可略有減輕。重症者,藥物治療無效時,可采用面神經封閉式手術治療。
“半面痙攣”是怎樣發生的? 半面痙攣又稱面肌陣攣,為半側面部肌肉陣發性的不自主抽搐,中年以上的女性較為多見。其痙攣常自一側眼部或口角開始,隨之擴展到同側半面肌肉,但額肌較少受累。呈間歇性不自主節律性抽搐,自控不能。每次抽搐時間由數秒至數分鐘,間隔時間長短不定。人體疲勞、情緒激動、談笑瞬目等可誘發或使之加重。雖然抽搐時面部無疼痛,但頻繁發作可影響視力、言語或咀嚼功能,患者亦難以忍受。 關於本病發生的原因迄今不明。大多學者和臨床醫師認為系面神經在內耳門附近受小腦後下動脈分支壓迫所致;當血管過度迂曲、伸長拉緊或硬化時始顯症狀。推測受壓處面神經髓鞘萎縮,傳入感覺纖維與傳出運動纖維發生“短路”,激活運動纖維引起面肌痙攣。另外一種說法是:從面神經發出的運動抑制纖維,也分布於肌肉中,當某種因素使抑制纖維興奮消失時,面肌就痙攣。 根據臨床表現本病診斷較易,但應進行臨床、耳鼻咽喉及神經科檢查,力求追查可能的病因。檢查要包括x線體層照相及ct檢查,以排除面神經受腫瘤(主要小腦腦橋角或颞骨巖部的腫瘤)壓迫的可能性。例如,颞骨巖部內的膽脂瘤最初表現即為面肌痙攣,另外面神經鞘瘤及較少見的聽神經瘤亦可如此。僅當上述檢查為陰性時,方能診斷為特發性半面痙攣。
半面痙攣的治療應如何進行? 對半面痙攣的治療,因病因不明,多缺乏特效療法。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有: (1)常在初期聯合應用鎮靜藥、弱安定藥及抗癫痫藥。可選用安定、顛茄、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和痛定寧等藥物。同時配合針刺(選穴:地倉、頰車、翳風、合谷等,強刺激,留針20分鐘),可用紅外線、紫外線、超短波理療等,有望緩解輕度患者的症狀。 (2)面神經阻滯:用80%的酒精0.5ml注入莖乳孔以下面神經干周圍以阻斷其傳導功能,解除痙攣。可能2~3年後復發,但程度會明顯減輕,且可重復注射。阻滯療法具有損傷小、操作簡單的優點,其缺點是不能避免復發,不能預測面癱或痙攣的持續時間和程度。復發後雖可反復采用,但由於瘢痕的影響,療效較差。 (3)手術治療:多采用面神經電凝術,颞骨內面神經減壓術,神經切斷術,面神經減壓與神經切斷及電凝術並用等。 (4)中醫認為本病屬風痰入絡,痺阻氣血而致。治宜鎮肝熄風,疏風通絡,佐以豁痰寧神。可用鎮肝熄風湯合滌痰湯加減:代赭石20g,熟地黃20g,當歸12g,白芍20g,煅龍骨15g,煅牡蛎15g,膽南星10g,半夏15g,僵蠶15g,茯神15g,全蟲10g,遠志10g。在急性期過後,可長期服用大活絡丹等中成藥。
面肌痙攣有哪些病因? 面肌痙攣(hemifacialspasm,hfs)為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動,通常情況下,僅限於一側面部,因而又稱半面痙攣,偶可見於兩側。開始多起於眼輪匝肌,逐漸向面頰乃至整個半側面部發展,逆向發展的較少見。可因疲勞、緊張而加劇,尤以講話、微笑時明顯,嚴重時可呈痙攣狀態。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齡報道為兩歲。以往認為女性好發,近幾年統計表明,發病與性別無關。hsf發展到最後,少數病例可出現輕度的面癱。 ⑴血管因素1875年schulitze等報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屍檢時,發現其面神經部位存在有“櫻桃”大小的基底動脈瘤。目前已知大約有80%~90%的hfs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干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臨床資料表明:在導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腦前下動脈(aica)及小腦後下動脈(pica)為主,而小腦上動脈sca)次之。已知sca發自於基底動脈與大腦後動脈交界處,走行最為恆定,而pica和aica則相對變異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異位壓迫到面神經;另外迷路上動脈及其他變異的大動脈如椎動脈、基底動脈亦可能對面神經形成壓迫導致hfs。以往認為:h[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