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蠶的種類、飼養辦法和價值分別是什麼?正文

蠶的種類、飼養辦法和價值分別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蠶的種類、飼養辦法和價值分別是什麼?
 
蠶的種類:
蠶的品種有很多,如桑蠶、柞蠶、蓖麻蠶、木薯蠶、馬桑蠶、
惠利蠶、天蠶、琥珀蠶、樟蠶、栗蠶、樗蠶、烏桕蠶、柳蠶。

桑蠶: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
屬鱗翅目,蠶蛾科,學名bombyxmorilinaeus。桑蠶起源於中國,其發育溫度是7-40℃,
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枯葉、榆葉、鴨蔥、
薄公英和莴苣葉等,桑葉是蠶最遷合的天然原料。
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
成蟲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
其中幼蟲期在適溫度條件下,自孵化至吐絲結繭需要22-26d,
一頭蠶一生約食下桑葉20-25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
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
末齡期的食桑葉量占其總食桑葉量的85%以上。
桑蠶結的繭可以缫絲,絲是紡織纖維中的高貴纖維,是綢緞的原料。
桑蠶的蛹可食用,並與蛾和蠶糞均有綜合利用,
是多種化工和醫藥工業的原料。
柞蠶
以柞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
學名anthereapernyiguerin-meneville。原產中國,發育溫度為8--
30℃,發育適溫為11-25℃,最適宜的溫度為22-24℃。
主要分布在中國。在朝鮮、韓國、俄羅斯、烏克蘭、
印度和日本等國亦的少量分布。
柞蠶以殼斗科栎屬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葉片為飼料,
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楓、梨、蘋果等植物的葉子。
柞蠶是完全是變態昆蟲,一生中要經卵、幼蟲、蛹、
成蟲四個形態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經四次眠和蛻皮。
每蛻皮1次,遞增1齡。
一頭蠶從孵化到5齡老熟結繭需要50d左右,春蠶一生食葉30-
35g左右,秋蠶食葉50-58g。
其中大蠶食葉占總食葉量的80%以上。春蠶體重14g,
秋蠶21g左右。至生長極度時,分別比蟻蠶體重約增加2000-
3000倍。柞蠶繭可缫絲,柞蠶絲是柞綢的原料,柞蠶蛹可食用,
並與蛾均是化工、醫藥、食品工業的原料。
卵是進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的良好中間寄主。
蓖麻蠶:以蓖麻蠶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
大蠶蛾科,學名philosamiacynthiariciniboisduval.蓖麻蠶原產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
18世紀開始從印度傳出,中國、美國、斯裡蘭卡、馬耳他、
意大利、菲律賓、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先後引種飼養。
蓖麻蠶一個世代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發育階段。
卵期經過約10d,幼蟲4眠5齡期為20d,蛹期約為20d,
完成一個世代經過約為45-50d。卵期在16.5℃
以下或32℃以上時均難孵化,適宜溫度為25℃左右;
幼蟲期在飼養適溫在24℃左右;蛹期的保護溫度以25℃
左右為宜,相對濕度為75%--90%。至生長極度時,
體重7g上下,約比蟻蠶增加5400倍。
蓖麻蠶繭不能缫絲,只能作絹紡原料,紡制蓖麻絹絲。
也有與桑蠶廢絲、柞廢絲、苎麻、化纖等混紡的蓖麻混紡絹絲。
木薯蠶:蓖麻蠶以木薯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木薯蠶。
實際就是蓖麻蠶。
1956年廣西岑溪縣試用木薯葉飼養蓖麻蠶成功,
以後擴大到鄰近縣飼養,在稱木薯蠶。廣東、福建也先後飼養。
其習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蠶。
馬桑蠶:蓖麻蠶以馬桑葉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
1965年湖南省土族、
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因稱馬桑蠶。
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
但繭層重量相同,可達0.34-0.42g。湖南、湖北、貴州、
四川、廣西、甘肅、陝西等省也飼養過。其習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蠶。
惠利蠶:蓖麻蠶以馬桑葉為飼料時,生產上俗稱馬桑蠶。
1965年湖南省土族、
苗族自治州蠶業試驗站用野生馬桑葉飼養蓖麻蠶成功。因稱馬桑蠶。
用馬桑蠶飼養比蓖麻葉飼養,蠶的發育慢,全齡要長入2-4d,
但繭層重量相同,可達0.34-0.42g。湖南、湖北、貴州、
四川、廣西、甘肅、陝西等省也飼養過。其習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蠶。
天蠶:以殼斗科柞屬植物的葉如遼東柞、蒙古柞、拴皮柞、
尖柞等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
大蠶蛾科,又名山蠶,學名antheraeayamamaiguerin-meneville.主要分布於中國、朝鮮、
韓國、日本等地。天蠶是一化性完全變態昆蟲,
卵期經過270d左右。幼蟲期從孵化到結繭4眠5齡需要50-
60d左右,結繭至化蛹7-8d,化蛹至羽化成蟲需要20-
30d,暖卵的適溫為18℃,相對濕度為75%--85%;
羽化時最適溫度為22--26℃。至生長極度時,體重17-
20g約比蟻蠶增加4000倍。
天蠶繭色為綠色,能缫絲,絲質優美、輕柔,
不需要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綠色,並具有獨特的光澤。
織成絲綢色澤艷麗、美觀,是高級的絲織品。
琥珀蠶:以楠木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
又稱阿薩姆或姆珈蠶。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aeaassama.《榷輩亢桶⑷釩畹撓炅擲铩k茄
钍飾露任?4--25℃,相對濕度為75%-80%,
溫度超過35℃,相對濕度低於65%,幼蟲就難以成活。
琥珀蠶能食數種植物的葉子,主食楠木葉,也食茜草科、
虎刺等常綠樹葉子,以及含笑屬、樟屬等植物的葉子。屬多化性,
一年可收獲4-5次。幼蟲期一般從孵化到結繭需要25-35d,
結繭需2-3d,產卵需3-4d,卵期夏季為7-8d,
冬季為14-15d。
繭色呈金黃色,能缫絲。絲質堅韌帶琥珀光澤,因些稱之為"
琥珀蠶",其織品供制作貴重服飾。
樟蠶:以樟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又稱天蠶、
楓蠶、漁絲蠶等。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eriogyna(
saturnia)pyretoumwestwood。樟蠶主要食樟樹葉,絲質較優,也蛾食楓樹葉、
櫃柳葉、野薔薇、沙梨、蕃石榴、紫殼木及柯樹葉等,但絲質較差。
主要區是中國、越南、印度等國,產量最多的是中國的海南島。
樟蠶每年一代,蛹態滯育。成蟲羽化最適溫度為16--17℃.
樟蠶共經8個齡期,全齡約經80d。成熟時雌蠶體重16g,
雄蠶10g。飼養樟蠶者一般不讓其結繭,而是在其成熟期時,
先將熟蠶浸死在水中,然後用手工將其第2-3腹腳間撕破蠶腹,
取出兩條絲腺浸入冰醋酸(濃度2.5%)中,5-7min後,
即進行拉絲,可拉長至200cm左右,經水洗後光滑透明,
堅韌耐水,在水中透明無影,是最佳的釣魚台。
約1000條可拉絲500g,除供釣魚台外,
還可精制成外科用的優質縫合線。樟蠶繭也可缫絲,但數量很少,
世界上只有中國生產樟蠶絲。
栗蠶:以核桃葉、板栗葉為主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
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dicty-opoeajaponicamoore.分布於中國、日本等地。主要食核桃、板栗、杏樹、
楓楊、桷、枥、樟、榆等樹葉。食核桃葉的繭重,繭層厚,
食棣及板栗葉者較差。在遼寧、黑龍江、吉林、江西、廣西等省,
每年完成一個世代,以卵越冬。有野生情況下,
幼蟲在5月是下旬孵化,4眠或5眠,於6月下旬成熟,
經50d左右老熟結繭,繭外觀呈燈籠狀,有大小不等的網眼。
結成繭需時2d左右,經3-5d後化蛹,繭可缫絲,
也可作絹紡原料,絲質優良。栗蠶也可以從熟蠶腹中取出絲腺,
浸酸後拉長作釣魚絲或醫療用絲。
樗蠶:主食樗樹葉(臭椿),兼食烏桕、蓖麻、冬青、含笑、泡桐、梧桐、
樟樹葉等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
學名philosamiacyntiawalkeretfdlker。又名椿蠶、小烏桕蠶。分布於中國、日本、
印度等國。中國分布在山東、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省。
化性有1化性、2化性以至4化性的。寒冷地區為1化性、
台灣為4化性。蠶期30-40d。熟蠶集結2-3片葉吐絲結繭。
繭灰褐色、紡錘形、頂端有孔,有細長繭柄,繭重約3g,
繭層重約0.3g,繭層率10%--12%。農村一般均缫土絲,
織成的綢稱椿綢。
烏柏蠶: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
學名attacusatlaslinnaeus。又名大山蠶、大烏桕蠶。分布於中國、印度、
日本、越南等國。中國主要產於廣東、廣西、福建等省。
2化或3化,蛹態越冬。4-11月為飼養季節。食珊瑚樹葉,
也食烏桕葉,、牛耳楓、冬青葉等。幼蟲期6齡或7齡,
春夏蠶全齡35d左右,秋蠶40d左右。全繭重6.5-10g,
繭層重0.9-1.1g,繭層率約10%,。繭可紡絹絲,
強伸力好,織綢稱"水紬"絹綢。
蛾蠶: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
學名actiasselenehubner。又稱大青天蛾蠶、中桕蠶。分布在中國、日本、
印度等國。中國各地都有。柳蠶1年2-3代(很少4代),
以蛹越冬。主要食柳、楓楊、烏桕、樟、泡桐等樹葉。
熟蠶在葉片間結繭,繭形大,暗褐色,能缫絲300m以上。

 
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經濟昆蟲之一。蠶的經濟價值在於蠶絲。蠶絲是主要的紡織原料之一。中國是最早利用蠶絲的國家。古史上有伏犧“化蠶”,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又說黃帝元妃西陵氏為“先蠶”,即最早養蠶的人。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吳興錢山漾地區的先民已利用蠶絲織成絹片、絲帶和絲線。公元前十三世紀,桑、蠶、絲、帛等名稱已見於甲骨卜辭。蠶絲和大麻、苎麻,以及後來的棉花一道,為中國人主要的衣著原料,蠶桑也就成為中國農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達數千年的實踐中,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養蠶經驗,這個經驗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對於蠶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時期,蠶已在室內飼養。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養蠶已有專用蠶室,蠶病的防治受到重視,並采用了浴蠶種技術,公元三世紀後期,出現了小蠶恆溫飼養,說明當時對於蠶的生長與溫度之間的關系已有一定的認識,但直到元代《士農必用》中才對蠶的生長的各階段所需溫度有詳細說明。晉代對於蠶的微粒子病和軟化病已有所認識,時稱“黑瘦”和“偽蠶”。公元六世紀三十年代,據《齊民要術》記載,人們還從種繭的選擇和鹽腌貯藏來防治蠶病。宋元時期,對於蠶病的防治更進一步,貯繭方法除鹽漬之外,復又出現日曬和籠蒸。與此同時,做為防治蠶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蠶方法也得以改進,早期浴蠶主要在川中進行,宋代出現了朱砂溫水浴法,元代出現了天浴,利用低溫選優汰劣。《陳旉農書》中探討了蠶生僵病與濕熱風冷的關系,《農桑輯要》則總結了蠶病與葉質的關系。明代(1368-1664)出現了天露、石灰水、鹽水浴種等方法。並采用了雜交方法培育嘉種,以提高蠶的防病能力,還出現淘汰病蠶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國的養蠶技術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對世界蠶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公元前十一世紀,養蠶技術隨箕子傳入朝鮮,隨後復又傳到了日本。秦漢以後,中國的養蠶技術通過舉世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到中亞、南亞及西亞地區,六世紀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國王通過印度僧侶從中國私運蠶種至該國,是為西方有蠶業之始

[1] [2] [3] 下一页

對蜜蜂過敏的人可以打甲流預苗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