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黃蛉斷腿怎麼辦正文

黃蛉斷腿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黃蛉斷腿怎麼辦
 
蟋蟀、蟬、蚱蜢、螽斯、紡織娘<br><br>螽斯也叫蝈蝈,又稱哥哥,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彩圖8)。體長在40毫米左右,通體綠色,品種很多,分布面廣。蝈蝈一年一代,成蟲通常在7~9月為活躍期。雄蟲脫皮後3~10天開始鳴叫,夏日炎炎,蝈蝈常引亢高歌,铿锵有力。天氣越熱,叫得越歡。諺語說:“蝈蝈叫,夏天到”。在我國的南北方均有它們的“聲”和“影”。在民間飼養廣泛,深得愛好者的青睐。<br><br>蝈蝈多見於原野、灌木叢、矮林間,它們常隱伏於草叢或植物莖稈上,極善跳躍,不易捕捉。有時捉住了它的一條腿,它會毫不猶豫地“丟足保身”,斷腿逃竄。因此,當你去捕捉時一定要十分小心。<br><br>蝈蝈的種類很多,按地域分,南方統稱“南哥”,北方稱“北哥”。按地區劃分,則各地都有各自的稱呼。如山東產的稱“魯哥”,北京產的稱“燕哥”,山西產的稱“晉哥”。若按它們的成長期劃分,端午節後出現的稱“夏叫”,聲音低弱;立秋後10天出現的稱“早叫”,體型健壯,叫聲洪亮;在晚秋出現的稱“冬蟲”,叫聲柔弱。如按它們的體色分,綠色而有光澤稱“翠哥”,綠色帶白的稱“白哥”,或“糙白哥”,紫紅如鐵者稱“鐵哥”。若按眼睛的顏色命名者,則有“紅眼翠哥”,“黑眼鐵哥”等。若在野外捕捉的稱“野蟲”,人工繁育者稱“孵蟲”或“坊蟲”。<br><br><br><br>紡織娘也稱“絡緯”或“絡紗婆”、“絡絲娘”,是早為人們選養觀賞的鳴叫昆蟲。夏秋季節,它們鳴奏彈唱,傳情求愛,十分活躍,是一生中最歡樂的時光。它與螽斯一樣,均屬螽斯科。我國主產於江浙兩省,福建和山東也多見。紡織娘體型一般較螽斯大,體長在5~7厘米之間。大都通體翠綠,少數黃褐色,偶爾有紫紅者。前翅發達長闊,約為腹長的一倍。<br><br>紡織娘常見於莊稼地、瓜棚豆架、草叢蘆葦之上。白天靜伏於是瓜籐枝葉間,每當黃昏降臨,它們就開始“紡紗織布”。先奏一段“前奏曲”:“ga-zhiga-zhiga-zhi”,連續20多次,然後急轉彎奏出主旋律:“zhi……”長音,時輕時重,抑揚頓挫,音高韻長,猶如紡車的轉動聲。不同品種發出不同的聲音,以表明它們各自的身份,是吸引異性前來相會的信號和法寶。個體之間常常會彼此“競賽”,好比“賽歌會”,為寧靜的夜晚增添了幾分“羅曼蒂克”的色彩。聆聽這種音樂,會給人帶來幾分遐想,猶如置身於田園鄉野,令人心曠神怡。<br><br>如果你想親自捕捉過把瘾,其實也不難。當夜幕降臨以後,手持電筒,循聲徐行。到達它的棲身之地時,務必輕移腳步,仔細搜索,直到發現獵物,迅速下手逮住。在手電光的照映下,一般不會逃走。<br><br>紡織娘品種的優劣,主要從顏色上區別。細察體色,大致有紫紅、淡綠、深綠、枯黃四種。其中紫紅色極少見,品質上等,甚是珍貴,俗稱“紅紗娘”;嫩綠色的“翠娘”也稱精品,叫聲清脆亮麗;而枯黃色的“黃婆”欠佳,音色差,壽命短。<br><br><br>盛夏酷暑蟬鳴聲聲<br><br>盛夏炎暑,蟬鳴能給人帶來野趣、寧靜和涼意。那抑揚頓挫的蟬鳴聲,還往往會使人追憶兒時的情景。夏季,當一陣雷雨過後,在樹根周圍的地面即可發現一些圓圓的洞穴,這就是蟬兒出土的地方,碰上好運氣,還能抓到沒有蛻殼的蟬兒。<br><br>蟬屬於同翅目蟬科,全世界約有1500種。在上海地區最常見的有3種:一是鳴蟬,又叫知了。體長約4厘米,混身漆黑發亮,鳴聲粗犷而宏亮;二是蟪蛄,體長約2厘米,全身黑褐色,鳴聲尖而長,連續不斷;三是寒蟬,體長約2.5厘米,頭胸淡綠色,因它在深秋時節叫得歡,故又稱秋蟬。<br><br>蟬之所以能鳴叫,是因為它的腹部有一對鳴器,由鏡膜和鼓膜組成,當膜內發音股收縮時,便產生聲波,發出嘹亮的聲音。不過別忘了鳴器只雄蟬才有,雌蟬是“啞巴”。<br><br>蟬的生活方式較為奇特。夏天,蟬產卵後一周內即死去,卵經過一個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後若蟲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鑽入土中棲身。在土中,它們要經過漫長的若蟲期。老熟幼蟲爬出洞穴後,徐徐爬上樹干,然後自頭胸處裂開。不久,成蟲爬出蟬殼,經陽光的照射,翅膀施展、干燥。羽化過程約需1~3小時。最著名的種類要數美國的17年蟬,此外還有3種13年蟬,它們都是昆蟲中的壽星。<br><br>捉蟬不同於捉其他的鳴蟲。蟬有趨光性,當夜幕降臨,只需在樹干下燒堆火,同時敲擊樹干,蟬即會撲向火光,此時迅速上前活捉,十拿九穩,非常有趣。<br><br><br><br>中國三大鳴蛉<br><br>金蛉子、黃蛉和墨蛉均屬直翅目蟋蟀科,是中國的三大鳴蛉。<br><br>(1)金蛉子。為三大鳴蟲之首,產於江浙一帶。在市郊的公園裡,亦可以見到它們的蹤跡。金蛉子體長8~9毫米,寬3.5毫米。觸角長40毫米。頭寬闊,略橫突。前胸略呈四方形,前翅發達,寬大,呈長方形。<br><br>金蛉子喜棲於蘆葦及灌木叢、園林、庭院田捨的綠籬、冬青等枝頭葉下,爬行跳躍。喜在白天鳴叫,聲音清脆,音色如鈴:li……li……li,節奏短促,連續鳴叫,中間有2秒的間歇。白天比晚間叫得歡。它們以植物的莖、葉和果為食。每年發生一代,成蟲期在8~9月間。<br><br>(2)黃蛉。也稱大黃蛉、安徽黃蛉(彩圖9)。大黃蛉與小蛉是兩個不同的品種。大黃蛉體長約7毫米,寬2.5毫米,觸角40毫米,體型較小。體色金黃發亮,十分漂亮。<br><br>黃蛉常棲息於高大的白茅草叢中以及山坡、近水草地和灌木叢。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安徽屯溪及黃山一帶。黃蛉鳴叫不分晝夜,尤其在傍晚和清晨鳴叫更加歡暢,鳴聲清澈響亮,節奏較小黃蛉急而快,聲如:jijiji……”,連續發音不間斷,每次長達7分鐘以上。黃蛉的最大特點是易飼養、壽命長、善鳴,鳴聲輕柔悅耳,所以極易受鳴蟲愛好者的青睐。<br><br>黃蛉成蟲見於9~10月,是屯溪特產,產於南山的稱“早秋黃蛉”,產於北山的稱“中秋黃蛉”。前者體型大,壽命長,並有綠眼黑眼之分,黑腿金腿之別。後者體型小,壽命短。珍貴品種有飛翅、鴛鴦眼等,數量稀少。<br><br>(3)墨蛉。又稱蟻蛉、烏蛉。全身墨黑發亮,因前胸背板一片黑色而得此雅號。它在三大蛉中最漂亮,體態嬌小苗條,具“黑牡丹”之美稱。<br><br>墨蛉主產於江蘇、上海、安徽等地,成蟲見於6~9月,體長約5毫米,常棲息於田野的土丘草坡、草叢及公園草坪間,動作敏捷,極善跳躍。尤其是它的足部具有較強的附著力,可在葉背倒懸而行。墨蛉不僅體態優美,其鳴聲也幽雅動聽,很有特色。它不僅鳴叫時間長,而且聲調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每次開叫可延續60分鐘之久。若把數只墨蛉聚養在一起,它們還會爭鳴不休,組成悅耳的大合唱。<br><br>鳴蛉在民間飼養已有悠久的歷史。飼養一般用蟲盒,常用米粥、南瓜、菱肉、蘋果等喂養。平時注意勤換食物,以保持食物的新鮮和水分。冬天須保暖,飼養得當,可過春節。在嚴冬臘月,若能聽到鳴蛉的鳴唱,不失為一大樂事。
 
中文名:雙斑蟋(畫鏡)

俗名別名:畫鏡、黃金蛐蛐、黃斑黑蟋蟀(台灣)、雙斑大蟋、咖啡兩點蟋、甘蔗蟋

拉丁學名:gryllusbimaculatus

品種:在人工繁育的群體中,還會出現另一種色型,即前翅和三對足均為土黃色,黃斑不明顯。

體形尺寸:體長23-27mm;前翅長15-18mm;後足腿節長12-15mm;產卵管長15-17mm

地理分布: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台灣、四川、湖北

生活習性:雙斑蟋常躲在草叢間、樹皮下、落葉及石頭間,若不注意並不容易發現;蟋蟀的前翅相互摩擦可以發出聲音,但只有雄蟲能發聲,目的是為了吸引雌蟲的注意。北京年生6代,台灣年生4代。以卵在土中越冬,8—9月成蟲棲息在草叢間、甘蔗田,世代重疊;中南部多;成蟲壽命40天左右,雌蟲產卵量630粒。若蟲共10齡。雄蟲善斗,人們常飼養作斗蟋用。

繁殖方式:卵生

鳴聲:清脆響亮,強勁有力,聲如“渠、渠、渠、渠(qu)……”,節奏勻速,鳴聲連續無間斷。野生雙斑蟋雄蟲善鳴好斗。
安徽黃蛉
又名大黃蛉、黃針蟋蟀、安徽黃蛉蟋、黃蛉,屬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純黃色,僅頸部有一段顏色較淺,故被稱作&quot;黃嶺&quot;。它雖和小黃蛉看起來只是體形大小的區別,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品種。

附:
蟋蟀蟲譜
青蟲類
真青、重青、黑青、紫青、灰青、蟹青、淡青、鴉青、栗青、烏青、正青、蝦青、油青、白青、青麻青、青大頭、白牙青、白砂青、淡白青、玉牙青、紅砂青、熟蝦青、赤頭青、尖頭青、青麻頭、蘇葉青、雞血青、麥紫青、河蝦青、紅線青、天藍青、紅牙青、河水青、稻葉青、竹葉青、蘆花青、蚰蜓青、河泥青、葡萄青、鐵砂青、麻真青、草色青、赤頭青、麻鐵色青、青鐵線青、草色白青、重青一線、金青黃麻頭、柏葉青麻頭、琥柏頭青、蜜青背。

黃蟲類
真黃、青黃、油黃、紫黃、暗黃、沙黃、蟹黃、白黃、紅黃、深黃、淡黃、砂黃、黑黃、麥橘黃、黃一線、蘇葉黃、麻皮黃、狗蠅黃、黃花頭、烏背黃、跑馬黃、蜜蠟頭、大頭黃、金線黃、草紫黃、密蠟頭、樂陵黃、黃大頭、黃麻頭、談色紫黃。


紫蟲類
真紫、粟紫、麻紫、滑紫、白紫、栗紫、淡紫、純紫、黑紫、深紫、茄皮紫、熟藕紫、玫瑰紫、金背紫、麻頭紫、紅頭紫、尖頭紫、醬瓣紫、籐花紫、玫瑰紫、銀背紫、花頂淡紫、紫殼白牙、銀牙淡紫、烏醬煤紫、滑葡萄紫、銅頭鐵背、紫頭金翅、銅頭鐵背紫、黑紫黑紅鉗。


紅蟲類
真紅、紅麻頭、棗紅、紅白、水紅、紅青、紅紫、紅黃、純紅、射弓紅、瑪瑙紅、黃頭紅、紅頭黃、山查紅、紅頭白、石榴紅、紅頭紫、紅頭青、紅麻頭、落霞紅、紅頭白翅、出爐銀紅、紅頭白翅、紅頭青翅。


黑蟲類
真黑、真烏、青烏、正青、水墨黑、黃烏頭、烏麻頭、灶灰黑、白烏頭、烏頭金翅、烏頭銀翅、黑紫烏頭、黑麻烏青。


白蟲類
正白、純白、淡白、八白、大白、啞白、老白、月白、烏背白、白花頭、草色白、玉骨白、尖翅白、朱頭白青項白、青黃白、水梨白、蘆花白、白艾白、白麻頭、淡黃白、螭殼白、黑色白。


異蟲類
爛衣、左搭、黃笃、紫笃、齊臀、青笃、青長衣、白紫笃、白花頭、金背笃、琵琶笃、黑紫笃、黃長衣、陰陽翅、青三色笃、披袍軒甲—黃、披袍軒甲—青、披袍軒甲—紫、七彩朱砂額。




此昆蟲體長7~8毫米,體寬約2.5毫米,觸須長30~35毫米,頭部及前胸背板各具2條寬帶,後足股節外側亦各具2條深色條紋,內側靠近端部各具有1個暗色圓斑。其頭上的復眼為灰綠色,前翅發達,覆蓋整個腹部、前胸略呈方形,其觸須很長,比身長要長4~5倍。<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513712.html?si=2


夏秋之際,人們喜歡在居室庭院懸掛叫蝈蝈,任憑它“叽叽”地叫個不停,與蟬鳴此起彼伏。隆冬季節金鈴子、油葫蘆、鐵蝈蝈發出的“嘀嘀’聲沁人肺腑,令人悠然自得。這些小蟲

[1] [2] 下一页

小狗吃食物裡有塔糖就吐食物是什麼原因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