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詩人喜歡的鳴蟲。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昆蟲都是啞巴,沒有一種昆蟲會真正從口腔中發出聲音。昆蟲軋軋作響是用翅膀的一部分摩擦另一部分,所以我們把以翅膀互相摩擦而發聲的昆蟲稱為鳴蟲。鳴蟲發出聲音有的為了求偶,有的為了壯膽嚇跑其他雄蟲,或者面對危險時發出求救信號。蟋蟀和蟬的聲音頻率很高,聽起來十分刺耳。在鳴蟲中,蟋蟀、蟬、蚱蜢、螽斯可謂是出色的昆蟲“音樂家”,它們就像一群“小提琴手”和“鼓手”。鳴蟲有各自的“曲調”。自它們的祖先“叫板”以來就已確定,這是遺傳下來的“音樂商標”。
據科學家的不完全統計,能夠發音的昆蟲達16目之多,而最著名的音樂家大都來自直翅目,如螽斯類昆蟲,全世界有2000種,我國有50種。因此,無論你走到哪裡,田間或山谷,公園或校園,處處可聞蟲鳴聲。那嘹亮的蟬歌,悠揚的蟋聲,清脆的螽音,深沉的蝗鳴,大自然成了鳴蟲大舞台,它們的曲調和歌聲此起彼伏,交相呼應,使人們聆聽它們的絕唱,觀賞它們的搏殺,鳴蟲給人類生活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情趣。
1.來自遠古的鳴蟲“聲”
鳴叫昆蟲的觀賞和飼養,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即有蟬字出現,在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上,能見到蟬形的紋飾。我國最早的文字《詩經》和《爾雅》等古書中,就有關於鳴蟲的記載。如“五月斯螽(即螽斯)動股,”“季夏之月,蟋蟀居壁”,“處暑蛩鳴”,“立冬蟋蟀入室”,“仲夏之月,小暑蟬始鳴”之句。甲骨文中的“夏”字形似蟋蟀。這充分證明古人對自然界季節的變化,是通過鳴叫昆蟲行為來感知的。我國歷法中有二十四個節氣,其中“驚蟄”即為經過一冬伏蟄的昆蟲從此要覺醒了,是很有科學道理的,每當蟬聲四起,表明夏季已經來到,當蟋蟀“唧唧”之聲狂歡時,說明秋日已至。
古人不僅聽音,還把螽斯視為吉祥之物,故有“螽斯延慶”之說,至今在民間尚有為小兒“壓驚消暑”的習俗。到了清代,鳴蟲已引入宮廷玩賞,連老佛爺慈禧太後也玩起蟋蟀來,一時間,從皇帝到百姓,斗玩蟋蟀風靡全國。鳴蟲文化在中國已成為一大奇觀。
2.鳴蟲獨特的音響“樂器”
大家知道,人的歌聲來自於聲帶、喉嚨,運用“丹田之氣”放聲高歌,而鳴蟲則不然,它們的“樂器”,則因其種類和身體形狀的異樣而不同,發出的音調也截然不同。蚱蜢和蝗蟲的大腿內側長有近百根針組成的刮刀,它們用這些刮刀來磨擦前翅上的一根根粗粗的翅脈,使發出的聲音產生共鳴。螽斯和蟋蟀是昆蟲“音樂家”中的佼佼者。它們的“樂器”長在前翅上,一摩擦就有聲音傳出。螽斯是一個永不願退場的“歌唱家”,在它的左翅翅脈基部有一齒狀音锉,右翅翅脈基部有一刮器,經摩擦後振動翅脈間的膜質震區,發出節律性的聲音,頻率通常在870~9000赫之間。品種不同,發生的頻率也不一樣。整個夏天它摩擦前翅5000~6000萬次。鳴聲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婉轉。
蟋蟀的啁啾聲最為悅耳動聽,蟋蟀的“琴聲”源於其翅膀的震顫。每一只翅膀的下面有一條粗大的錘形翅脈橫越翅膀,上面長著一條銳利的刮刀。翅膀相互摩擦時,刮刀就會發出一種高亢,柔和,有旋律的小調。蟬可謂是一名“鼓手”。蟬的腹部長著兩張鼓皮,它使用肌肉使鼓皮發出震顫,鼓皮尤如共鳴器發出激越的聲響。有趣的是這些鳴蟲的雌蟲、幼蟲都不會發聲。一位西方哲學家曾羨慕道,蟬的生活其樂融融,因為它的“妻子”默不作聲。據古生物學家考證,現代蟋蟀的遠親是生活在二億二千萬年前三迭紀的大蟋蟀,體型龐大,翅膀有15厘米長,上有發音器,發出的聲音遠在1公裡以外也聽得見。與其相比,現代的鳴蟲真是“小巫見大巫”。
3.螽斯的選與養
螽斯也叫蝈蝈,又稱哥哥,是鳴蟲中體型較大的一種(彩圖8)。體長在40毫米左右,通體綠色,品種很多,分布面廣。蝈蝈一年一代,成蟲通常在7~9月為活躍期。雄蟲脫皮後3~10天開始鳴叫,夏日炎炎,蝈蝈常引亢高歌,铿锵有力。天氣越熱,叫得越歡。諺語說:“蝈蝈叫,夏天到”。在我國的南北方均有它們的“聲”和“影”。在民間飼養廣泛,深得愛好者的青睐。
蝈蝈多見於原野、灌木叢、矮林間,它們常隱伏於草叢或植物莖稈上,極善跳躍,不易捕捉。有時捉住了它的一條腿,它會毫不猶豫地“丟足保身”,斷腿逃竄。因此,當你去捕捉時一定要十分小心。
飼養蝈蝈並不難,它的食性很雜。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莖、葉、瓜果,偶爾也會捕食小型昆蟲,甚至斗膽捕捉蝗蟲。人工飼養極易,通常用竹絲籠、玉米稈、蔑片編織籠為好,並懸掛於通風處,避免日光曝曬。在飼養中只要葷素搭配得當,一定會養得體壯善鳴。素食主要喂以毛豆、絲瓜、甘藍、芋艿、茭白、青菜等。葷食可用蛋黃、肉糜、肝粉等混合喂養。入冬以後,裝入葫蘆,貼身保暖,通常可以養到來年春節前後。
蝈蝈的種類很多,按地域分,南方統稱“南哥”,北方稱“北哥”。按地區劃分,則各地都有各自的稱呼。如山東產的稱“魯哥”,北京產的稱“燕哥”,山西產的稱“晉哥”。若按它們的成長期劃分,端午節後出現的稱“夏叫”,聲音低弱;立秋後10天出現的稱“早叫”,體型健壯,叫聲洪亮;在晚秋出現的稱“冬蟲”,叫聲柔弱。如按它們的體色分,綠色而有光澤稱“翠哥”,綠色帶白的稱“白哥”,或“糙白哥”,紫紅如鐵者稱“鐵哥”。若按眼睛的顏色命名者,則有“紅眼翠哥”,“黑眼鐵哥”等。若在野外捕捉的稱“野蟲”,人工繁育者稱“孵蟲”或“坊蟲”。
4.動聽的“紡織樂”
紡織娘也稱“絡緯”或“絡紗婆”、“絡絲娘”,是早為人們選養觀賞的鳴叫昆蟲。夏秋季節,它們鳴奏彈唱,傳情求愛,十分活躍,是一生中最歡樂的時光。它與螽斯一樣,均屬螽斯科。我國主產於江浙兩省,福建和山東也多見。紡織娘體型一般較螽斯大,體長在5~7厘米之間。大都通體翠綠,少數黃褐色,偶爾有紫紅者。前翅發達長闊,約為腹長的一倍。
紡織娘常見於莊稼地、瓜棚豆架、草叢蘆葦之上。白天靜伏於是瓜籐枝葉間,每當黃昏降臨,它們就開始“紡紗織布”。先奏一段“前奏曲”:“ga-zhiga-zhiga-zhi”,連續20多次,然後急轉彎奏出主旋律:“zhi……”長音,時輕時重,抑揚頓挫,音高韻長,猶如紡車的轉動聲。不同品種發出不同的聲音,以表明它們各自的身份,是吸引異性前來相會的信號和法寶。個體之間常常會彼此“競賽”,好比“賽歌會”,為寧靜的夜晚增添了幾分“羅曼蒂克”的色彩。聆聽這種音樂,會給人帶來幾分遐想,猶如置身於田園鄉野,令人心曠神怡。
如果你想親自捕捉過把瘾,其實也不難。當夜幕降臨以後,手持電筒,循聲徐行。到達它的棲身之地時,務必輕移腳步,仔細搜索,直到發現獵物,迅速下手逮住。在手電光的照映下,一般不會逃走。
紡織娘品種的優劣,主要從顏色上區別。細察體色,大致有紫紅、淡綠、深綠、枯黃四種。其中紫紅色極少見,品質上等,甚是珍貴,俗稱“紅紗娘”;嫩綠色的“翠娘”也稱精品,叫聲清脆亮麗;而枯黃色的“黃婆”欠佳,音色差,壽命短。
飼養紡織娘最好用麥柴稈編織籠,滑爽不傷身,不易沾髒物。若用篾片編織籠,則要寬大些為好,否則易割破蟲翅,影響鳴叫音色。籠子應懸掛於蔭涼通風處,喂以嫩菜葉、南瓜花或絲瓜花,需經常更換,保持新鮮。入冬後要注意保暖。若想要獲得與眾不同的聲音,可用餅干箱或缸甕飼養,鳴叫的聲音帶有金屬或礦石之聲,別有一番奇異情趣。
5.盛夏酷暑蟬鳴聲聲
盛夏炎暑,蟬鳴能給人帶來野趣、寧靜和涼意。那抑揚頓挫的蟬鳴聲,還往往會使人追憶兒時的情景。夏季,當一陣雷雨過後,在樹根周圍的地面即可發現一些圓圓的洞穴,這就是蟬兒出土的地方,碰上好運氣,還能抓到沒有蛻殼的蟬兒。
蟬屬於同翅目蟬科,全世界約有1500種。在上海地區最常見的有3種:一是鳴蟬,又叫知了。體長約4厘米,混身漆黑發亮,鳴聲粗犷而宏亮;二是蟪蛄,體長約2厘米,全身黑褐色,鳴聲尖而長,連續不斷;三是寒蟬,體長約2.5厘米,頭胸淡綠色,因它在深秋時節叫得歡,故又稱秋蟬。
蟬之所以能鳴叫,是因為它的腹部有一對鳴器,由鏡膜和鼓膜組成,當膜內發音股收縮時,便產生聲波,發出嘹亮的聲音。不過別忘了鳴器只雄蟬才有,雌蟬是“啞巴”。
蟬的生活方式較為奇特。夏天,蟬產卵後一周內即死去,卵經過一個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後若蟲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鑽入土中棲身。在土中,它們要經過漫長的若蟲期。老熟幼蟲爬出洞穴後,徐徐爬上樹干,然後自頭胸處裂開。不久,成蟲爬出蟬殼,經陽光的照射,翅膀施展、干燥。羽化過程約需1~3小時。最著名的種類要數美國的17年蟬,此外還有3種13年蟬,它們都是昆蟲中的壽星。
捉蟬不同於捉其他的鳴蟲。蟬有趨光性,當夜幕降臨,只需在樹干下燒堆火,同時敲擊樹干,蟬即會撲向火光,此時迅速上前活捉,十拿九穩,非常有趣。
6.中國三大鳴蛉
金蛉子、黃蛉和墨蛉均屬直翅目蟋蟀科,是中國的三大鳴蛉。
(1)金蛉子。為三大鳴蟲之首,產於江浙一帶。在市郊的公園裡,亦可以見到它們的蹤跡。金蛉子體長8~9毫米,寬3.5毫米。觸角長40毫米。頭寬闊,略橫突。前胸略呈四方形,前翅發達,寬大,呈長方形。
金蛉子喜棲於蘆葦及灌木叢、園林、庭院田捨的綠籬、冬青等枝頭葉下,爬行跳躍。喜在白天鳴叫,聲音清脆,音色如鈴:li……li……li,節奏短促,連續鳴叫,中間有2秒的間歇。白天比晚間叫得歡。它們以植物的莖、葉和果為食。每年發生一代,成蟲期在8~9月間。
(2)黃蛉。也稱大黃蛉、安徽黃蛉(彩圖9)。大黃蛉與小蛉是兩個不同的品種。大黃蛉體長約7毫米,寬2.5毫米,觸角40毫米,體型較小。體色金黃發亮,十分漂亮。
黃蛉常棲息於高大的白茅草叢中以及山坡、近水草地和灌木叢。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安徽屯溪及黃山一帶。黃蛉鳴叫不分晝夜,尤其在傍晚和清晨鳴叫更加歡暢,鳴聲清澈響亮,節奏較小黃蛉急而快,聲如:jijiji……”,連續發音不間斷,每次長達7分鐘以上。黃蛉的最大特點是易飼養、壽命長、善鳴,鳴聲輕柔悅耳,所以極易受鳴蟲愛好者的青睐。
黃蛉成蟲見於9~10月,是屯溪特產,產於南山的稱“早秋黃蛉”,產於北山的稱“中秋黃蛉”。前者體型大,壽命長,並有綠眼黑眼之分,黑腿金腿之別。後者體型小,壽命短。珍貴品種有飛翅、鴛鴦眼等,數量稀少。
(3)墨蛉。又稱蟻蛉、烏蛉。全身墨黑發亮,因前胸背板一片黑色而得此雅號。它在三大蛉中最漂亮,體態嬌小苗條,具“黑牡丹”之美稱。
墨蛉主產於江蘇、上海、安徽等地,成蟲見於6~9月,體長約5毫米,常棲息於田野的土丘草坡、草叢及公園草坪間,動作敏捷,極善跳躍。尤其是它的足部具有較強的附著力,可在葉背倒懸而行。墨蛉不僅體態優美,其鳴聲也幽雅動聽,很有特色。它不僅鳴叫時間長,而且聲調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每次開叫可延續60分鐘之久。若把數只墨蛉聚養在一起,它們還會爭鳴不休,組成悅耳的大合唱。
鳴蛉在民間飼養已有悠久的歷史。飼養一般用蟲盒,常用米粥、南瓜、菱肉、蘋果等喂養。平時注意勤換食物,以保持食物的新鮮和水分。冬天須保暖,飼養得當,可過春節。在嚴冬臘月,若能聽到鳴蛉的鳴唱,不失為一大樂事。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