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哭鬧一陣,過後跟往常一樣,只是有只手反常不動 寶寶出生後的頭四個月裡,一般以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為主食,到了四個月以後可以補充一些輔助食品了。四個月大的寶寶的感官系統發育較出生時更為成熟,他開始對周遭的環境及大人的食物產生高度的好奇心,對配方奶已漸漸失去興趣,這預示著寶寶已經進入了“嬰兒厭奶期”。這種厭奶情況發生的時期對於每個寶寶是不同的,有的寶寶可能兩個月大時就會出現厭奶情況,所以,家長要細心觀察、細心照料寶寶。
這一時期的寶寶雖然奶量減少了,但是只要體重及發育正常,家長就無須過分擔心。寶寶四個月大時,你可以開始給他添加一些輔食,可以試著從米、麥粉開始添加。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補充寶寶的營養,還可以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
厭奶期的表現:
1、精神、活力皆正常,唯獨不愛喝奶:
此時的小寶寶活動量很正常,精神也很好,神情通常也很愉快,但好像不太會餓!在喂食的時候,有些寶寶一聞到奶味就皺眉,甚至把頭別開,就算把奶頭塞進他嘴裡,寶寶也總是很快就用舌頭將之頂出來,好像這食物很難吃的樣子。
2、喝奶易分心:
就算寶寶肯喝奶,也常因為周圍的一些風吹草動,就停頓下來不吃了,例如:走廊上有人走過、窗外的樹葉被風吹動……等等,幾乎任何事物都比喝奶要容易引起寶寶強烈的好奇,促使他轉過頭去一探究竟。
寶寶為什麼會厭奶?
厭奶期的寶寶喝奶量驟減,有時甚至一、兩餐完全不吃,不禁讓人懷疑他為什麼不會餓?讓做父母的也擔心寶寶的營養不夠!其實,厭奶可以說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過程,造成厭奶的原因大約有下列幾點。
1、好奇寶寶階段
這個階段的寶寶,是標准的好奇寶寶,對周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很容易因為分心,而無法專心喝奶。
2、對食物喜新厭舊
如果寶寶不是過敏兒,那麼在四個月之後就可開始吃副食品了。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只鐘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
3、成長速度趨緩
此時的寶寶,其成長速度較趨緩和,對營養與熱量的需求不像之前那麼大,因此不如新生兒時期那麼愛吃。
4、長牙的影響
寶寶大約6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因而特別愛咬東西,不喜歡吸吮,這也成了寶寶不愛喝奶的一個原因。
厭奶期的因應措施:
1、在食物上做變化
在食物的種類上做一點變化,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例如,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工夫,將胡蘿卜、瘦肉、青菜、蛋黃……等各種顏色的食材做成粥,當成副食品喂給寶寶吃,不但營養豐富,寶寶也較能接受。另外,也可改變進食的方式,嘗試用湯匙喂食,也能讓寶寶因為新鮮感而接受。
2、用替代品補充營養
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例如:小魚干稀飯、大骨湯……等,以補充營養需求。
3、減少外界的刺激
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奶,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吵雜聲,很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所以,為寶寶營造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4、不宜隨意更換奶粉
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配方乳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須采取漸進式的添加方式,也就是每天添加半匙新奶粉,直到全部換過來為止。
5、留意奶嘴的設計
有少數的寶寶厭奶,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容易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您可以把奶瓶倒過來,若奶嘴是標准口徑,奶水就會呈水滴狀陸續滴出,而奶水滴的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6、醫師處方用藥
如果寶寶喝奶量過少,甚至影響到生長曲線,可以讓醫生幫忙檢查一下,醫生一般會為寶寶開一些促進食欲的藥,幫助寶寶增加食欲。
嬰兒厭奶期,大部份都發生在5、6個月大時,但也有一些嬰兒早在1—2個月大就出現厭奶的現象。厭奶期一般持續的時間,從1—2個月到半年的時間裡,都算是正常范圍。寶寶在每一階段的成長過程,都有其特性,厭奶時期就是這樣。因此,寶寶若沒有異常的現象發生,或者有不舒服的表現,家長們無須太過擔憂。只要抓住寶寶的生活作息時間,配合上述的幾項因應措施,就能安心、愉快地度過“厭奶期”! 正常了,現在馬上加一點輔食給他吃了,千萬不要把他餓著了,我寶寶也是那個時候不愛吃奶的,可我以為他不餓,沒加輔食給他吃,結果把他餓瘦了,你可千萬不行啊.小孩有一段時間的,他這一段時間他不愛吃,等七八個月大的時候,他又愛吃奶了. 盡管胎動很早就有了,但並不是一開始准媽媽就能感覺到的。如果是生育第一胎的話,妊娠16-20周時才能開始感覺到胎動。為什麼有人能很早就明顯地感覺到胎動,而有些不容易分辨呢?影響胎動的因素有很多,每個准媽媽的身體情況不同,所以對胎動的感知也會不同:*媽媽腹壁的薄厚。腹壁厚的人感覺稍稍遲鈍一些,腹壁薄的准媽媽到妊娠後期,在寶寶胎動的時候,都有可能從肚子外面看到鼓了一個小包。 *羊水多少。羊水多的准媽媽,對寶寶胎動的感覺會遲鈍一些。 *媽媽的敏感度。每個人的感覺靈敏度不同,因此,開始的時候,寶寶的胎動還很微弱,有人會比較敏感,有人就會感覺不到。 胎動的規律是一成不變的嗎?妊娠32周時,胎動最頻繁,每天胎動的次數最多的時候能達到上千次。隨著懷孕月份的增加,因為胎兒慢慢長大,子宮內可以供他活動的空間會越來越少,因此他的胎動也就會減少一些,沒有以前那樣頻繁。而且,每個胎兒都有自己的“生物鐘”,晝夜之間胎動次數也不盡相同,一般早晨活動最少,中午以後逐漸增加。晚6點至10點胎動活躍。大多數胎兒是在媽媽吃完飯後胎動比較頻繁,因為那時媽媽體內血糖含量增加,寶寶也“吃飽喝足”有力氣了,於是就開始伸展拳腳了。而當准媽媽餓了的時候,體內血糖含量下降,寶寶沒勁了,也就比較老實,這也是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掌握胎動的辦法*母親感知法:這種辦法是讓准媽媽依靠自己的感覺,在孕晚期每天數胎動。每天早、中、晚各選1個時間段,數1個小時胎動。這個時間段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掌握。例如早上起床前的1小時,中午午休的1小時,晚飯後1小時。然後將3個小時的胎動次數相加乘以4,即為12小時胎動次數。如果12小時胎動次數大於12次,為正常;如果12小時胎動次數少於10次,屬於胎動減少,就應該仔細查找原因,必要時到醫院進行胎心監測。這種方法既簡單又方便,准確率也比較高,大多數的醫生都會推薦准媽媽使用這種方法。*b超觀察:這種方法一般是針對有特殊狀況的准媽媽,而且只能在醫院進行。寶寶的胎動有4種模式1、全身性運動:整個軀干的運動,例如翻身。這種運動力量比較強,而且每一下動作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一般為3-30秒。2、肢體運動:伸伸胳膊、扭一下身子等等,每一下動作持續時間一般為1~15秒。3、下肢運動:也就是我們常常感覺到的寶寶的踢腿運動。這種動作很快,力量比較弱,每一下胎動持續時間一般在1秒以內。4、胸壁運動:比較短而弱,一般母親不大容易感覺得到。當胎動的規律出現變化時,要格外小心一般醫生建議,准媽媽應該以24小時作為一個周期,來觀察寶寶的胎動是否正常。因此,如果一天內,發現寶寶的胎動規律明顯異於平時,就應該查找原因,及時到醫院就診:一、胎動減少可能的原因:准媽媽血糖過低、發燒准媽媽的體溫如果持續過高,超過攝氏38度的話,就會使胎盤、子宮的血流量減少,小家伙也就變得安靜許多。所以,為寶寶健康著想,准媽媽需要盡快去醫院,請醫生幫助。專家建議: 1、注意休息,注意隨氣溫變化增減衣物,避免感冒。 2、盡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去。 3、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適當進行鍛煉。 4、多喝水、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二、胎動突然加劇,隨後慢慢減少可能的原因:缺氧、受到外界刺激高血壓、受到外界撞擊,以及外界噪音的刺激都會使胎兒做出類似的反應。專家建議: 1、有妊高症的准媽媽,應該定時到醫院做檢查,並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 2、無論是走路還是乘公共汽車,盡量和他人保持距離,不到吵雜的環境中去,防止外力沖撞和刺激。 3、保持良好的心態,放松心情,控制情緒。三、急促胎動後,突然停止可能原因:臍帶繞頸好動的小家伙翻身打滾時一不小心被臍帶纏住了,就會導致因缺氧而窒息的現象。專家建議: 1、一旦出現異常胎動的情況,要立即就診。 2、堅持每天數胎動,有不良感覺時,馬上去醫院檢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