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 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 台灣自1990年代起,中秋節流行烤肉的習俗,說法有很多種。一說廣告商影響,二說是夜間賞月時饑餓,野外烤肉便成為流行。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面。 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韓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做“韓國人的感恩節”。 韓國的中秋節 韓國人的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ingday,因為秋夕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三天假。過去交通未發達之時,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時至今日,每逢秋夕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
日本的中秋節 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也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現代日本人,已經不過中秋節了。那天人們可以不工作,在家裡呆著喝啤酒,不看月亮,看電視節目。由於傳統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日的來源和意義,聽到什麼節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中秋詩詞 有許多古代詩人寫下了詠誦中秋節的詩詞。
宋朝人蘇轼所寫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為人熟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煲蠟專指中秋節期間,利用月餅鋁罐作器皿、點燃大量蠟燭造成火團的玩火行為。蠟液燃燒得最猛列之時,同時可焚燒報紙等雜物,亦可為求刺激而向火團噴水、火水等,使之產生高大火焰。煲蠟極為容易引起火災。滾燙的蠟液接觸到皮膚可能造成第三級燒傷。
香港年輕人尤其流行於迎月、中秋節正日和追月三天在公眾場所煲蠟,一般伴隨玩燈籠和點蠟燭等中秋活動進行。過去歷年於香港皆有人因煲蠟而受傷入院。
香港政府的態度
香港政府提醒市民切勿煲蠟的橫額由於中秋節外出賞月人數太多,加上考慮到節日關系,因此警方過去很少會在中秋節干預煲蠟行為,而使年輕人視中秋煲蠟為一年一度的可以“合法放火”的日子。但由於煲蠟會使公園等公眾場所留下大量難以清理的蠟漬,而且易生危險,因此近年政府已多作宣傳呼吁市民不要煲蠟,警方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會在中秋節的三天加密巡邏公園等場所,要求市民賞月時勿點燃太多蠟燭,並避免留下蠟跡,又會勸止煲蠟行為。
香港政府界定煲蠟為“將蠟燃燒或溶化,或將任何液體灑在或潑在熱蠟之上,而可能導致任何人受傷或任何財產受損。”[1]如果發現有人在康文署轄下公園、泳灘和燒烤場地煲蠟,康文署可根據《游樂場地規例》提出檢控,最高可被罰款2000元及入獄14天。[2]康文署於中秋節前後共三天,由下午7時至午夜12時開放熱線電話24145555,供市民舉報於康文署場地內煲蠟的行為。
而如果在公眾地方留下蠟跡,康文署可將之視同亂拋垃圾,發出1500元的定額罰款通知書。根據康文署的建議,市民應該將蠟燭放在鐵罐或其他非易燃盛器上點燃,賞月後將熄滅的蠟燭溶液拋進垃圾箱。
如果公共屋邨居民在房屋署轄下屋邨范圍內煲蠟,房屋署可按“屋邨清潔扣分制”扣除該住戶5分,並罰款1500元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