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九個月肚子裡的小孩打的掉嗎正文

九個月肚子裡的小孩打的掉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九個月肚子裡的小孩打的掉嗎
 
寶寶牙黃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牙齒表面由外來物質染色,稱為牙齒著色;再有就是由某些物質引起的牙體內部的變色,稱為牙齒變色。前者是牙齒表面出現的顏色改變,後者是牙齒內部形成的整個牙體的顏色改變。
通常牙齒著色變黃,多是由於口腔衛生狀況不好,或有不良習慣。比如:食物殘渣附著在牙齒表面,不及時清洗,服用某些帶色素的藥物、食物或飲料等,只要注意清潔口腔,認真刷牙,就能夠預防。牙齒變色形成的牙黃則很難去除。
最常見的牙齒變色有四環素牙和斑軸症(氟斑牙或黃斑牙)。四環素牙是永久性的,但是現在已不用四環素了。而斑軸牙是由於氟的攝入量過多,它能夠損害發育期的牙胚,形成軸質發育不全和變色,但母體內的氟不易隨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因而氟斑牙產生在乳牙期比較少見。
不知你懷孕時是否服用過四環素類藥物,孕婦於妊娠5個月以後再使用本品,可使嬰兒幼兒牙齒黃染、牙釉質發育不全,骨生長延遲。哺乳期若母親口服常規劑量的四環素,乳汁中的濃度約為血清濃度的70%,也可引起乳兒牙齒黃染,影響骨骼發育。
如果你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沒有用過四環素,那麼你小孩的牙黃很可能為著色牙,可以通過幫助他刷牙,少食甜食不飲著色飲料,養成飯後及時漱口等好習慣。使寶寶的牙齒著色逐漸除掉。
 
我說你干脆生下來再把它掐死 造孽
 
小兒腹瀉補米湯,簡便有效易接受
文章id:13939
 小兒急性腹瀉又稱腸炎,好發於夏秋季,大多數急性腹瀉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病兒每天的大便次數超過三次,大便呈稀水樣,粘液樣或膿血樣,有時還伴有發熱、惡心、嘔吐等症狀。由於頻繁腹瀉和嘔吐,病兒體內丟失了大量水分和電解質,因而可發生脫水。脫水時常表現為尿少,眼窩凹陷,哭無淚,皮膚干燥和體重下降,嚴重的出現嗜睡、煩躁等。年輕的父母看見孩子腹瀉,往往不知所措,沒有及時給孩子補充水分以預防脫水。要知道,及時補充體液是治療小兒腹瀉的關鍵。



 那麼,如何給病兒補液呢?近年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向世界各國推薦了一種口服補液鹽(即ors),這是治療急性腹瀉脫水的一種有效藥物。10多年來,在全世界廣泛應用,效果顯著,治療脫水的有效率達95%以上。近年我國推廣ors的同時,發現米湯電解質溶液與ors在治療和預防小兒腹瀉脫水上具有同等的效果。這種傳統補液療法方便簡單,經濟實惠,補液的口味也不錯,病兒樂意接受。



 常用的米湯電解質溶液有兩種:



 第一種稱優質ors,它是由炒米粉50克,氯化鈉(食鹽)3.5克,碳酸氫鈉(小蘇打)2.5克和氯化鉀1.5克配制而成。如果沒有氯化鉀,可用菜水或蘿卜湯代替,病兒服用前加溫開水1000毫升。



 第二組稱方便ors,由炒米粉25克,加水500毫升,煮沸7~10分鐘,冷卻後加食鹽2克而成,也可以在煮大米飯時用濾過米湯500毫升加食鹽2克。



 米湯電解質溶液與ors的根本不同點是前者用50克炒米分代替了後者配方中的20克葡萄糖。經測定50克大米粉含蛋白質4.35克,水解後產生35克葡萄糖,超過了ors中的20克葡萄糖所提供的營養物質。另外米湯為低滲性溶液,可減少發生滲透性腹瀉的危險。所以,用米湯電解質溶液治脫水比ors更佳。



 米湯電解質溶液的具體用量是根據小兒脫水程度和體重來計算的。一般輕、中度脫水,每公斤體重應補充50~100毫升,開始時每次喝5~10毫升(相當於2~4小匙)為宜,每隔3~5分鐘喂一次,少量每次口服可防止發生嘔吐。倘若病兒發生嘔吐,父母也不必緊張,應繼續給病兒服用,力爭在6~8小時內服完。以後根據腹瀉程度繼續服用,直到脫水完全糾正為止。預防小兒脫水,應於腹瀉開始時不補充米湯電解質溶液,每公斤體重按20~40毫升計算,在6~8小時內服完。一般而言,病兒在服用米湯電解質溶液期間不必禁食,但三餐中的進食量可適當減少,以減輕胃腸道負擔;母乳喂養兒應繼續哺乳或適當縮短哺乳時間。



 在配制和給病兒服用米湯電解質溶液時,父母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要保證盛裝米湯容器(瓶、杯、碗匙等),清潔衛生,最好煮沸後應用。
 二、應用微火炒米粉,至米粉稍稍變黃碳化後煮成米湯即可,這樣容易消化。
 三、密切注意孩子的病情,如腹瀉不止,尿少,眼眶凹陷,精神不佳,應立即去醫院救治,以免耽誤病情發生危險!
 四、應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五、對嘔吐頻繁者應中止口服補液,即送醫院處理。



 根據首都兒科研究所對小兒急性腹瀉防治的研究,我國首創的米湯電解質的優點很多,它既經濟又實惠,簡便,又易掌握,優於ors,療效高,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請問雪納瑞狗狗吃哪種狗糧比較營養安全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