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為什麼總是在起風的時候出來活動 您好
每年7~8月間產卵,每尾產卵300枚以上,雌鲵產卵後,“任務”即告結束。雄鲵將卵帶繞在背上,2~3周後孵化。雄鲵從此就要擔當所有的孵卵任務,直至15—40天後,小“娃娃魚”分散生活為止。</p>我國地域遼闊、地貌復雜、河流縱橫、湖泊眾多、氣候多樣,為各種生物及生態系統類型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從而成為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農田、濕地及海洋六大類型。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她蘊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種,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類型。我國的森林類型繁多、功能齊備,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環境和氣候都具有特別重要的影響。我國的森林按氣候帶分布從北向南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林和針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br>中國大鲵的野生資源。有人估計全國總的蓄積量為5萬尾,真正的野生大鲵仍在大自然中可能未達到5萬尾,當然比較切合實際的數有待於深入的調查研究來評估;大鲵的人工繁殖全國每年繁殖量,有人報道為10萬尾,實際上可能不足。根據國內主要人繁點的情況在8萬尾左右。<br>要高度重視拯救與保護大鲵的種質資源,因為有“種”才有苗,不然,則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是說大鲵的苗種繁育,首先要從種質資源的源頭抓起,要迅速建立中國大鲵種質資源庫與中國大鲵原種繁育基地,徹底解決大鲵苗種繁育的“種源”問題。<br>中國首座大鲵生態園日前在江西省靖安縣三爪侖國家示范森林公園內開工建設。該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占地面積80公頃,是國家農業部重點建設項目。<br>該項目首期工程將在今年10月完成,可形成年繁養大鲵5萬尾、救護大鲵1000尾的能力。生態園集大鲵資源保護、養殖觀賞、旅游休閒、文化交流及開發利用為一體,在全國開創了綜合性保護開發利用大鲵資源先例。<br>靖安縣是中國大鲵資源的主要產地,是獨有的“中國娃娃魚之鄉”。該縣在全國第一個發布保護大鲵布告,第一個設立大鲵自然保護區,第一個建立專門的大鲵研究所,第一個人工繁育出大鲵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2001年,靖安又將娃娃魚定為縣吉祥物予以保護。[編輯本段]保護價值大鲵為我國特有物種,因其叫聲也似嬰兒啼哭,故俗稱“娃娃魚”。<br>大鲵的心髒構造特殊,已經出現了一些爬行類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br>中國大鲵是二類保護動物,其經濟價值高,在美食、保健、醫藥、觀賞等方面均具有廣泛開發利用的前景,因而頗受社會各界關注。<br>大鲵是一種傳統的名貴藥用動物。現代臨床觀察發現,大鲵具有滋陰補腎、補血行氣的功效,對貧血、霍亂、瘧疾等有顯著療效。同時,大鲵也是一種食用價值極高的經濟動物,其肉質細嫩、風味獨特、營養價值極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編輯本段]人工養殖1、大鲵養殖池的設計建造<br>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區溪流中,有喜陰怕風、喜靜怕驚、喜潔怕髒的特點,人工建造大鲵養殖池最好應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狀況等來進行。<br>1.1養殖場址的選擇要求<br>1.1.1水資源要求<br>根據我所多年采水樣分析結果表明,大鲵養殖對水的總體要求是:水源充足,無毒無害,符合漁業用水標准。具體在水源上,以山區溪流水、水庫水、地下水等清、涼、活水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溫上,應嚴格控制在0~28℃以內,以10~22℃為好;在水質上,要求溶氧豐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總硬度和總鹼度及氯化物、硫酸鹽、硅酸鹽、氨態氮等都不能超過漁業用水標准。<br>1.1.2環境要求<br>養殖池四周要求環境安靜、陰涼、空氣清新,以四周群山環繞、樹木茂盛、人煙稀少、環境相對獨立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當地魚蝦蟹或動物內髒等餌料資源豐富。<br>1.2養殖場的設計建造<br>大鲵生長有明顯的階段性,並有變態過程,人工養殖大鲵其養殖池須分階段設計建造。其養殖池面積應視大鲵規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階段1齡以內)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階段1~2齡)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階段2~4齡)2~4平方米,親鲵池(4齡以上)5平方米左右。大鲵各階段養殖池,其形狀以長方形或橢圓形為佳,長寬比為3:2,其高度要求在所養殖大鲵其全長的二至三倍,養殖場池四周及底部應光滑,頂部建防逃設施或加蓋防逃網,在池內可設計多個洞穴,便於大鲵隱蔽躲藏,各養殖池應建造獨立的排灌設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調節,水進出自如,排污方便。整個養殖場應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設施。<br>2、大鲵苗種放養及種苗鑒定<br>2.1養殖池的消毒<br>新建的養殖池,特別是水泥池,必須浸泡二個月以上,待其鹼性消失後方可放養苗種。對於原有養殖池要進行消毒,消毒藥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0.5ppm的90%晶體敵百蟲殺滅細菌或寄生蟲等敵害生物,然後用清水沖洗後注入新水方可放養苗種。<br>2.2鲵種消毒<br>為防止鲵種將病原微生物帶入養殖池內,應將所有放養的鲵種用呋喃類藥物每立方米水體0.2g或亞甲基0.5g兌水浸泡5分鐘,然後將藥水和鲵種一同輕輕放入養殖池內。<br>2.3種苗鑒定<br>2.3.1大鲵苗種與其他苗種的區別<br>在兩棲類中。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種類與大鲵極為相似,區別它們最主要的是比較其形態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隱鰓鲵科(大鲵)、小鲵科、蝾螈科形態特征比較<br>2.3.2大鲵苗體質優劣的鑒定大鲵苗種體質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飼養的成功與否。優質的大鲵苗種應該是機體健壯、肌肉肥厚、體表無傷痕和寄生蟲,未變態前外鰓完整無病變。反之,則為劣質鲵苗。<br>2.4放養密度<br>大鲵養殖池其放養密度視養殖大鲵規格和養殖場水源、水體、餌料等因素而定。一般情況下,苗種階段考慮大鲵其活動范圍較小,攝食能力較弱,放養密度可適當偏大,便於集中管理飼養。在成鲵階段考慮大鲵活動范圍大,攝食能力強,加之有互相攻擊性,其放養密度應小。我們多年的養殖實踐認為,苗種階段其放養密度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階段5~20尾/平方米。放養時,要求規格盡量保證整齊,個體之間不宜相差0.5倍以上。<br>3、養殖管理<br>3.1餌料投喂<br>大鲵餌料以鮮活的魚蝦蟹蛙及動物內髒為好,其餌料投喂與魚類養殖餌料投喂一樣,應做到“四定”即“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定時,根據大鲵活動狀況,投喂多在傍晚進行;定位,餌料投放位置應在大鲵洞穴附近,便於懶惰的大鲵取食;定質,大鲵對餌料質量要求較嚴,要求鮮活,並且對餌料的品種不能變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貪食,喂食量應由少到多,循序漸進,一般按體重的10~15%進行投喂,具體投喂時還應根據水溫、天氣狀況、大鲵個體等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另外,在大鲵餌料投喂吃食時,應盡量保持大鲵不受驚嚇,避免其吐食。<br>3.2調節水質<br>養殖大鲵應經常保持大鲵池內水質清爽無污染,水體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間。在實際養殖過程中,要及時清除殘餌和排洩物,定期用生石灰調節水質,長期保持池水流動。<br>3.3調節水溫和光照<br>大鲵對水體溫度要求較嚴,超出其忍受力會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須采取降溫或增溫措施,確保大鲵有一個適宜的水溫生長環境。另外,大鲵畏光,養殖場應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強射,夜晚巡查時,不能用強光對射。<br>3.4防逃防偷<br>大鲵逃跑能力特強,其陸上或水中運動較為敏捷,並能爬高頂重,稍有不慎便會逃逸,必須時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時要注意。養殖池和整個養殖場所有進出水口和陸上通道口都要裝防逃設施。大鲵其經濟價值較高,在養殖過程中要時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盜。<br>4、病害防治<br>大鲵在人工養殖環境中,由於環境、餌料、密度等影響,人工養殖大鲵比野外大鲵發病率、死亡率高出幾十倍以上,要提高養殖大鲵成活率必須在加強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預防為主,方能保證大鲵養殖成功出成效。<br>4.養殖條件:<br>室內外均可養殖。室外為露天專門修建的養殖池,室內為各種閒置設施改造成的養殖池。養殖池只需保證安全牢固不滲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備增氧機。室內養殖池的大小可從1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不等。養殖池在放養前需用水浸池1個月,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強光照,只保持微光或無光均可。<br>5.種苗放養:<br>大鲵養殖一般引進10厘米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條左右。種苗放養前養殖地用硫酸銅2毫克/升浸泡5小時消毒,鲵體用氯化鈉5%藥浴10分鐘。事先在池內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br>6.飼喂:<br>養殖池設餌料台,台面高出水面少許。投喂飼料,以天然餌料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類、蟲類、肉類及魚類、貝類等。每天早晚各投餌一次,時間為早晨7:30前及晚上10:30前為好。在投餌料時應先清理掉上次的殘餌。投喂量為體重的5-10%。當水溫在16-23℃時應加大投餌量,次數及時間可保持不變。<br>7.日常管理。<br>大鲵的日常管理簡單,但很重要。投餌時保持三定:定時、定點、定量。了解大鲵的生態習性很重要,大鲵喜靜怕吵,喜清水怕渾水,喜陰暗怕強光,養殖中要盡量照顧它的這些習性。另外,定時對鲵體及養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溫變化,夏季控制水溫不超過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溫低於結冰溫度。</p> 你別嚇人,沒那回事。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總結自然科學成就時指出:“地球幾乎沒有一種變化發生而不同時顯示出電的現象”;生物體當然也不例外。事實上,在埃及殘存史前古文字中,已有電魚擊人的記載;但對於生物電現象的研究,只能是在人類對於電現象一般規律和本質所認識以後,並隨著電測量儀器的精密化而日趨深入。目前,對健康人和患者進行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甚至視網膜電圖、胃腸電圖的檢查,已經成為發現、診斷和估量疾病進程的重要手段。 生物有電並非怪事,它早已存在,不過人們研究它、應用它,還只是近年的事。2000年前,古羅馬帝國流行一種奇怪的治病方法,用來治療頭痛、風痛等症狀。當一個人痛風發作時,醫生把病人帶到海邊潮濕沙灘上,在病人腳底放一條黑色大魚,此時病人就會感到腳底地發麻,一直麻到膝蓋為止,如此反復進行,可以治愈疾病。據說,此法曾治好許多達官貴人的病。到了1758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開始著手探究上述治病方法的奧秘。他把大墨魚埋在潮濕沙灘裡,上面接一萊頓瓶,結果萊頓瓶發出火花,由此證明大黑魚放出的是電,卡文迪許證明電鲼放電不久,意大利科學家加伐尼在1791年發現在青蛙肌肉中也蘊藏著電能,他把這種電稱為“生物電”。這便是生物電名字的由來。
19世紀,內科學用電位器測得神經細胞膜突然受到刺激產生0.1伏特電。至此,人們再不懷疑生物電的存在,而且確認任何生物體中,都有生物電。20世紀50年代後,人們才揭開了其中奧秘。原來,生物的每個細胞都有完整的細胞膜,細胞膜有兩層脂肪分子,細胞內帶電離子必須通過離子通道才能穿過細胞膜。在平時,細胞內鉀離子多,細胞外溶液中鈉離子多,細胞內外產生電勢差,這就是膜電位。一旦細胞膜通道打開,細胞外高濃度溶液流向細胞內,就產生動作電位。一個個肌肉細胞排列整齊,上面布滿神經,這就像把一個個小電池串聯起來那樣,[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