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可怕啊!實在是讓人擔心呢!想想如果有了萬一,後果簡直是不堪設想啊!在生活中這樣的事情,真是防不勝防的,一個疏忽大意,或者掉以輕心,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啊!
前兩天我寶寶從床上掉下去了,也讓我著實擔心後怕了很久,一連幾天一想起這件事情就想掉眼淚。前天早上我讓炀炀一個人在大床上躺著玩,我去刷牙,就剛轉身1分鐘的工夫,聽見“啊”的一聲,趕緊跑去看,炀炀正在地上趴著!我這心裡馬上驚濤駭浪了,趕緊把她抱起來,還不能表示出來極度緊張啊,哄著她去看她喜歡看的風鈴了。還好,她沒哭,沒聽見“咚”的響聲,可能不是從床上滾下來的,也許是慢慢滑下來坐到地上?誰也不知道,唉,一直自責,以前聽說別的媽媽沒看好,孩子從床上掉下來,還覺得自己一定不會犯這樣的錯誤,誰知這回輪到自己了。 更讓人難過的事昨天晚上又發生了。炀炀已經在大床上睡了,我以為她睡熟了沒事,就放心地離開做自己的事情,後來聽見“咕咚”一聲巨響,緊接著是炀炀的號啕大哭!我馬上意識到壞了,飛快地跑過去,炀炀又躺在地上了!我這心裡“嗡”一下,差點暈倒了。把炀炀抱起來,連哄帶逗,好在她還比較皮實,哭聲止住得快。趕緊查看,眉骨有碰傷。小可憐夜裡可能是因為疼不好好睡。我到現在心裡都不好受。真恨死自己了。 炀炀現在在床上翻滾自如,而且動作快得很,雖然還不會爬,但是會躺在床上用腳蹬著挪,比爬還快。好可怕,如果離了人,一定要放小床上!或者在孩子身旁放好被子枕頭擋一下!可千萬別像我犯這麼愚蠢的錯誤!
當媽媽太不容易了,要為寶寶所有的事情操心擔心,唯恐一個不小心,讓寶寶受到傷害。真難以想象,要把一個孩子從襁褓嬰兒完好地帶到長大,媽媽的心要經受多少擔憂和操勞啊!
昊文媽媽你也別太難過了。孩子看見媽媽流淚是會心疼和害怕的。
記得以前曾經見過一本專門給寶寶閱讀的圖文並茂的小冊子,就叫做寶寶怎麼做才是安全的,覺得挺好的一本書。圖畫非常精美,文字也淺顯易懂,可惜當時沒有買。過幾天我也要好好去找一找,讓寶寶盡早接受這樣的教育。
對寶寶進行安全教育
現在的社會比較復雜,所以從寶寶1歲起,就要有意識地開始對他進行安全教育,教育的主旨,是讓寶寶懂得,什麼是危險,怎麼避開危險。那麼,寶寶的安全教育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1.防止意外教育
要告訴寶寶,什麼東西是會給他帶來傷害的。
寶寶都喜歡登高爬低,雖然他們對高也有恐懼,但好動與好奇,又常使他們在玩耍中忘了危險。爸爸媽媽要常提醒寶寶,不去危險的地方,不做危險的動作。如不要從滑梯上跳下來,不要在雙槓上隨便放手,不要到處亂爬等等。當他出現危險傾向時,要嚴厲制止。
在室外活動時,要讓寶寶知道躲避汽車。不要在小區的馬路中間玩,不要在橫穿馬路時猛跑,要告訴他車來後躲避的方式。比如,當汽車過來時,媽媽不要只想著急忙抱起寶寶,而最好是牽著寶寶的手,避到近側的路邊。讓寶寶能親身體驗到怎麼辦。
2.防止走失教育
在寶寶剛學會說話時,就要告訴他家庭地址、爸爸媽媽的姓名、自己叫什麼,再大一點,最好能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的電話和單位。如果注意教育,3歲內的寶寶完全可記住上述內容。當寶寶在小區裡玩耍時,爸爸媽媽應在邊上看著,如一時有事,也要托付他人,並告訴寶寶不能跟不認識的人走,即使是熟人,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情況下,也不要跟他離開。
3.防止傷人教育
寶寶在小區裡玩耍,會有很多相熟的小朋友一起玩。寶寶在游戲中常不知輕重,有時就會傷著對方或被對方傷害。有些爸爸媽媽在寶寶被打之後,經常說:“他打你,你就狠狠打他!”寶寶在動手打架時,就會真的狠狠打,使對方受傷甚至致殘。所以要教育寶寶尊重生命的觀念,在平時講故事時,給他灌輸這方面的內容。要告訴寶寶不能拿石頭、棍子打人,也不能用手去觸對方的眼睛,不要用力去推倒小朋友,不要咬小朋友等等。當然,也不能讓寶寶不知避開他人的攻擊,要告訴寶寶,不同拿棍子的小朋友玩,如小朋友動手時,要擋開他,使他不能抓傷、捅傷自己。
4.分清魯莽和勇敢
崇尚勇敢精神是寶寶的共性。但是,寶寶尚小,往往不清楚什麼是勇敢,什麼是魯莽,特別是現在不少動畫片,打打殺殺的鏡頭頗多,“英雄人物”又常常具超人能力,可以刀槍不入,可以凌空飛行……寶寶理解能力差,看到這些鏡頭會認為是可行的而加以模仿。所以如果電視中的“英雄”做了什麼勇敢之舉時,要告訴寶寶,這是不應該學的。如果寶寶魯莽地要做什麼危險的事時,要及時想辦法防止出危險,並妥善處理。
安全教育是讓寶寶有避害意識的教育,是讓寶寶明白遇到危險該怎麼做,是一種積極的預防手段。要使寶寶心裡真正明白,才能達到目的。
對寶寶進行安全教育是很必要的,媽媽可以采取圖片的形式畫出問題然後讓寶寶回答。也許剛開始寶寶回答的不會很嚴謹但是只要媽媽耐心的教育寶寶一定會記主的。比如: 如果獨自在家陌生人來竅門不要開門,可以告訴他爸爸媽媽正在休息或忙著不論任何原因也不能開門 接聽電話時不要隨便告訴對方你的姓名、住址、此刻誰在家的任何信息 要道那裡去玩必須告訴家長 不要忘了報警電話 不接受陌生人的任何東西,特別是食物 無論如何,不要做陌生人的車,哪怕他說是爸爸媽媽的朋友,或是爸爸媽媽讓他來接的 如果陌生人說帶你去一個好玩的地方,或和你一起玩一個游戲。不要相信更不要隨他走。 如果陌生人拉你的手,最好的方法是大聲的尖叫,哪怕是大聲的哭泣。 不要公開家裡的任何情況。 學會打開和關上家裡的所有的窗戶。
教育寶寶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充當陌生人的角色來訓練孩子的應變能力。可以在看電視當中發現類似的事件,大人可以問問孩子如果他遇到這樣的情況會怎麼辦。都是大人的責任呀.不僅要教育好孩子,大人也要時時留心孩子,孩子每時每刻都會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出來.孩子的監護很重要.監護人要負責孩子的安全是法律規定的.孩子出事要負責任. 孩子對什麼事物都是有好奇心的,如果家長從小就說注意言傳身教自我安全保護教育,那怕是兩歲多的孩子也能學得到一些自我保護措施。 我兒子現在已有兩歲零七個月了,從他六個月起只要他心情好我就會不失時機地教他父母的姓名,單位名稱,家裡電話號碼。一歲半後我都把很多日常安全保護知識融入與兒子的互動游戲中,如果睡前我們會來做個“發生火災演習”、“媽媽不小心摔著了”、“小兔子一個人在家”等游戲,然後告訴他遇事該什麼做,就這樣不斷地重復提醒,刺激他的記憶,不管他能否理解,都讓他有個印象。 打從兒子對家中電器開關發生興趣時,我就教他那種電器開關、插頭有危險不能碰,那種電器開機他可以碰,並教會他對一些日常開關使用方法,現在他已能分清家中那東西物品他能摸能動,那種不屬於他的絕對不摸不碰。 上街我會教他說:馬路上車輛靠右行,行人靠邊走;過馬路要走人行道,不能亂跑,也不要急。不能拿棍棒跟小伙伴玩。大人不允許或不在一旁時不能爬高。當然平時也教如果傷著自己或傷著別人的後果,那就是自己或別人出血得上醫院打針,大人得付錢,結果是沒有錢給他買玩具。 下雨時他對雷電發生了興趣,我就對解釋雷電是怎麼形成的,然後就教他下雨時發生雷電我們應該怎麼保護自己。前些時候我們城市的鄰縣發生4點6級地震,我們市也有震感,他也能感到搖晃,當然他不知這叫作地震,但我還是跟他解釋地震的形成和地震來了該怎麼做。 現在兒子又對人的生死感興趣,起因是我們一樓的一位他平時叫叔公的老人前個星期去世了。於是我又得耐心跟他解答死是怎麼回事,死了去那裡,但兩歲的他很難明白。於是他接受了他目的所有理解的一個答案,就是:人要小心,不能死,不然就得上火葬場,住在小盒裡,回不了家,見不到爸爸媽媽。 我發現我對兒子的安全教育方法也挺有效的,現在我兒子小腦袋瓜子已經存有不少安全意識,有時我不留神他還會提醒我呢,我也樂得讓他當當老師。 孩子的可塑性極大,就看我們大人怎麼教了,所以當家長的遇事不要慌,要仔細想想能通過什麼方法使孩子學會日常的安全自我保護措施。 做好防護窗很重要,還有寶寶還小,大人一定要細心看護,不可大意. 昊文的事很可怕,你可一定要囑咐好爺爺要仔細帶著昊文. 我最近很忙,也沒和你聯系,沒忘記我吧?上次網絡不好也沒上去網,有時間我們再聊!還是大人做好防護措施,窗戶要安護攔昊文真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很懂道理,對這樣的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應該會相對容易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們需要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給他們展示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界限可以給孩子們以分寸感和安全感。你要對孩子說:“在限度內你是受保護的,限度裡面才是你熟悉的家。”但是我們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呢? 父母對給孩子確定界限是沒有什麼異議的,但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規定界限卻是一個難題。我們在這裡通常混淆了兩個非常不同的過程。 •確定界限 一方面我們要建立規矩、禁令、法則,甚至是特例,它們可以告訴孩子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不可行的。 •確認界限 確認界限就是讓孩子們能夠遵守界限,不去挑釁已經劃定的界限。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並不懂得區分“確定界限”和“確認界限”,把這兩個當成了一回事。以為規矩無非就得牢牢記住,錯了就要挨罰。在德國南部一些地區,直到十八世紀還有這樣的傳統:農民會把將來土地的繼承者帶到界碑處,在那兒他會解釋清楚,從這個邊界,開始就是鄰居的土地,並且他得給兒子一記清脆的耳光:“這樣你就可以記住了!!” 今天依然有很多父母在確定界限的時候,只想到用一種方法來解決。如果孩子做了什麼不合適的事兒,他會立刻想到用懲罰或警戒來教訓孩子,而沒有想到,孩子是否已經理解了:規矩到底是什麼? 教會游戲規則是一碼事,違規了采取措施則是另一碼事。 我們首先講一下人們如何確定規矩,並且讓孩子理解它們。在與嬰兒相處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當嬰兒理解規則時,他會有多麼大的樂趣。比如說,當人們藏在一個坐墊後面,學著鳥叫,那麼孩子就會很快理解,這個小游戲是在做什麼:他也會模仿著藏起來,或者是一邊咿咿呀呀地學著喊,一邊找到你。 每一天嬰兒都可以了解到一些新的觀念,並且會很有成就感。這樣他就可以更加了解規則,了解生活是如何依照法則和規律組織起來的:當媽媽解開上衣扣的時候,就會有好喝的東西。孩子們很快就會理解這一點,只要媽媽解開第一個紐扣,他就開始吧嗒嘴了。當屋裡的窗簾被拉上時,就表示寶寶要睡覺了,寶寶這時會預防性地哭鬧一下,因為父母通常會在他們睡覺前表達格外的呵護。 等孩子們可以在屋子裡來回跑了,事情一下子就變了。這時我們忽略了,當孩子們理解了游戲規則,並且因為遵守規則而得到表揚時,會有多高興。有的父母沒有充分利用孩子學習的樂趣,借此讓他們了解生活中的限制,而是直接用警告和懲罰的方式。通常我們對孩子說:“你不可以做這個,你不可以做那個。”但是這樣的解釋只要沒有警告配合,就等於白說。只有我們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有成就感時,我們才可以達到目的,讓孩子們接受規則。 比如,一個1歲半的小孩兒想要從桌子上夠一個裝著果汁的玻璃杯,但是無論他怎麼伸長胳膊都夠不到它。他很有可能不小心把杯子打翻,這時你會怎麼做呢? 1、把孩子從桌旁拽開,並且打小手一下。 2、把孩子從桌子旁拽開,並給他一個玩具來分散注意力。 3、把玻璃杯放到桌子中央,這樣就不存在玻璃杯被弄碎的危險。 4、把[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