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遞給孩子,並且讓孩子喝玻璃杯中的飲料。 5、把玻璃杯挪到桌邊,這樣孩子自己可以輕松地拿到杯子。 我贊同第五個方案,因為: 通過這種方式,我可以向他講清楚一個規矩:不可以爬桌子。通過這種平和的雙贏的方式,我告訴孩子這個游戲規則。我也可以用語言強調:“不要往桌子上爬!” 另外,我給他提供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因此會有成就感,性格也會向隨和發展。我可以借此表揚一下他:“你能自己夠到杯子了!” 第5個方法可以使雙方都心平氣和,而其它提到的幾種做法都會或多或少地導致挫折感,有挫折感的孩子是非常難纏的。 我們沒有必要對每一個規則、每一個准與不准,都那麼興師動眾。很多事情都應當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這樣才會減少孩子的逆反和不合作。 當然我們要不斷重復強調這些規則,哪怕是最細微的老調常彈,因為對孩子來說,這些規則並不是習以為常的:“嚼東西的時候把嘴閉上!”“在我們家裡誰也不許打人,誰也不許故意讓別人疼!”“如果我們從別人那兒得到什麼,要說請和謝謝!”“面條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像玩泥鳅一樣玩兒的。”“彩筆只可以在紙上畫,不可以畫到門上或牆上!”對於與安全有關的事物,我們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來強調,比如說插座、縫衣針、人行道的邊緣和盛有不明液體的瓶子。 我再強調一遍,因為這至關重要:請你永遠不要忘記,當孩子能夠理解游戲規則、理解規律時,他會感到快樂,哪怕是限制他的規則。所以我們要把營造積極的氣氛作為前提,來教會孩子界限和規矩。並且我們也需要誇獎作為手段,使孩子們在遵守這些界限時更配合。 如果我們能堅持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即便在我們壓力很大而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會有更強的承受能力。 但是如果孩子們不願意配合的話,我們該怎麼辦呢?比如一個1歲半的小孩兒因為大人不讓他爬桌子而哭鬧,怎麼辦? 這裡有幾個簡單的原則: 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他可以通過哭鬧和任性得到許可和讓步。你要平靜地對待他的哭鬧,因為平靜會讓孩子覺得無聊,從而有可能放棄他的任性。 無論如何要在潛意識中記住這一點,孩子們會把大人的注意力看得非常重要,哪怕是呵斥和發怒,都會讓他們有受關注的喜悅。 打罵毫無意義。但是有時又不得不采取身體的強制:孩子如果想在大街上亂跑,我們就必須使勁兒地抓住他的胳膊,孩子要是想爬到窗台上,我們必須把他抱下來,或者把他領到另外一個房間。孩子如果不聽取任何勸告爬桌子的話,我們必須把他拽下來。 只會爬但還不會走的小孩兒有時跟大人作對,但他們的情況有些不同,因為大人的任何解釋對於這麼大的孩子來說等於白廢。我們能做的僅僅是守候在靜處,直到孩子放棄自己的歷險。 以上所有提到的辦法都要持之以恆。不就是不,特例也必須僅僅是特例。超過1/3的家長隨意在家中擺放剪刀、打火機和化學藥品,為兒童家庭意外傷害埋下隱患。一項“兒童家居安全”的調查表明,兒童意外傷害與家長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密切相關。割傷、碰傷、中毒已高居兒童家庭意外傷害前幾位。有關專家表示,干預家長行為、消除家庭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昨天,全球兒童安全網絡和上海市健康教育發布了“兒童家居安全”調查結果。調查表明,在3-6歲兒童的家庭中,家長把刀、剪等銳器隨意擺放的現象比比皆是,對有稜角的家具采取保護性措施的更是少見,滬上家庭中的各類安全隱患已經成為兒童意外傷害的重要原因。 “家長不當心讓一名3歲的兒童進了廚房,而剛用完的菜刀還未擺放好,孩子夠到了桌上的菜刀,菜刀跌落不幸傷害了孩子,類似這樣因家長疏忽導致的悲劇並不少見。”與會專家指出,“如今,很多家長養成了隨意擺放物品的不良習慣,自己卻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家庭中的意外傷害往往就是因這些小習慣而起。” 復旦大學兒科醫院急診科張靈恩教授談到兒童暑期安全時深表擔憂,很多家長對火災和燙傷的預防意識較弱,一旦發生意外事件,對如何應急處理也知曉不多。據調查,上海每年14歲以下的兒童發生意外傷害的人數約為250000名,其中跌倒(跌落)、碰撞(擠壓傷)和割傷等原因列在前三位,家庭中燒燙傷、中毒等病例數 眾多。 <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 http://weilaiyuan.com/jiaoyu/ 不要指望人,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要做足硬件保證,馬上把家裡東西檢查一下,窗加防盜網,插座放安全保護,桌角用安全套.平時廚房沒事別開門,小心煤氣微波爐消毒碗櫃!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