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遭拒。伯雍往而求之,徐氏笑其癡,因戲之曰:“若得白璧一雙,將聽憑婚配。”伯雍便往其玉田,取白璧五雙為聘。徐氏大驚,唯有將女妻之。皇帝聞而奇之,拜伯雍為大夫。在種玉之處,四角立各高一丈之石柱,其中一頃之地,稱之為“玉田”。 亦作“種玉藍田”或“伯雍種玉”。 這副對聯是寫結婚的,所包含的典故如下:
“藍田種玉”典故: “藍田種玉”典出《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楊公伯雍,雒陽縣人也。本以儈賣為業。性笃孝。父母亡,葬無終山,遂家焉。山高八十裡,上無水,公汲水,作義漿於阪頭,行者皆飲之。三年,有一人就飲,以一斗石子與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處種之,雲:‘玉當生其中。’楊公未娶,又語雲:‘汝後當得好婦。’語畢不見。乃種其石。數歲,時時往視,見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時人求,多不許。公乃試求徐氏。徐氏笑以為狂,因戲雲:‘得白璧一雙來,當聽為婚。’公至所種玉田中,得白璧五雙,以聘。徐氏大驚,遂以女妻公。天子聞而異之,拜為大夫。乃於種玉處,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也。名曰‘玉田’。”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卷二•婚姻類》:“‘藍田種玉’,雍伯之緣;寶窗選婿,林甫之女。” 楊伯雍為雒陽縣人,原以買賣為生,笃行孝道,父母死後,葬於無終山,遂定居焉。山高無水,伯雍自行取水,置於坡上供行人解渴。三年後,有一路人飲之,予其一斗石子,並囑在高燥平坦有石之處種之,曰:“玉將生於其中。”伯雍未婚,又曰:“爾將得納賢妻。”言後遂隱。於是伯雍種其石,年年常來視察,果見玉生於石上,人莫知之。有一右北平大族徐氏,其女德行賢淑,人多求婚而遭拒。伯雍往而求之,徐氏笑其癡,因戲之曰:“若得白璧一雙,將聽憑婚配。”伯雍便往其玉田,取白璧五雙為聘。徐氏大驚,唯有將女妻之。皇帝聞而奇之,拜伯雍為大夫。在種玉之處,四角立各高一丈之石柱,其中一頃之地,稱之為“玉田”。 亦作“種玉藍田”或“伯雍種玉”。
“紅葉題詩”典故 唐僖宗(862~888年),即李俨。唐代皇帝。懿宗子。公元873~888年在位。處封晉王。十二歲時受宦官劉行深、韓文約擁立。即位後專務游戲,稱宦官田令孜為“阿父”。乾符元年(874年),關東旱饑,州縣繼續催征勒索,爆發王仙芝、黃巢起義。廣明元年(880年),黃巢攻入長安,逃亡成都,黃巢起義失敗後,他於中和五年(885年)還京師。數月,即再奔鳳翔,旋又走興元(今陝西漢中東)後又返京,但此時朝廷孤弱,藩鎮之患近在肘腋,已成岌岌不可終日之勢。 唐僖宗時的一天傍晚,年輕的於佑在城牆下漫步。時值“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深秋,滿地枯萎的落葉,風呼嘯著而去,樹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紋。天色越來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頗懷莫名的傷感。他在御溝的流水中洗手,御溝中浮著的落葉在清冽的水中緩緩流出,忽然發現一片較大的紅葉上面有墨印,他隨手將葉子從水裡拾起來。使他意外的是紅葉上題著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墨痕未干,字跡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邊高入雲端的宮牆,猜想一定是某個宮女所為。於佑把詩帶回家裡,但此事讓他久久不能釋懷,每天夜裡輾轉反側,眼前全是宮裡那個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幾天後,他也在紅葉上題詩兩句,置於御溝上游的流水中:“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之後他又怅然地在流水邊徘徊許久才離去。於佑將此事講給幾個同伴聽,大家都笑他。
一晃幾年過去,於佑已把那件事漸漸淡忘了。他科舉不成,幾近落魄不堪,於是在富室韓泳家教書。一天韓泳告訴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後宮侍女三千,讓她們回到民間婚配。有位叫韓翠蘋的女子是韓泳的同姓,正住在韓捨,他願為二人牽線結緣。當時於佑尚未娶親,聽說韓翠蘋姿色美艷,於是答應下來。
於佑婚後與韓翠蘋感情很好,一天,韓翠蘋在於佑的畫笥中看見自己親筆題寫的那片紅葉,問於佑哪裡得來的,於佑便如實告之。韓翠蘋說:“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紅葉,不知是何人所做?”於佑取來一看,墨跡猶存,正是自己當年曾經寫的。倆人皆默然,淚水盈眶,千言萬語不知如何出口,相對感泣良久。因為自紅葉題詩到他們結為夫婦,中間已隔著十年的光陰。
韓翠蘋為此悲歡交集,於是提筆寫下:“一聯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鸾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
這也許是最淒苦無奈也最浪漫溫馨的故事了。“紅葉題詩”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節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詩》裡記當事人為顧況,《雲溪友議•題紅怨》為盧渥,而宋初孫光憲《北夢瑣言》成了進士李茵,人名雖各不同,但內容大同小異。
據《雲溪友議》記述,宣宗時,捨人盧渥到長安應舉,偶然來到御溝旁,看見一片紅葉,上面題有這首詩,就從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內。後來,唐宣宗李忱裁減宮女,准許宮女嫁百官司吏。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宮的姓韓的宮女。一天,韓氏見到箱中的這片紅葉,幽幽地歎息道:“當時偶然題詩葉上,隨水流去,想不到郎君收藏在此。”
另據《本事詩》記述,天寶年間,顧況在洛陽時暇日與一二詩友游於苑中。一位宮女在梧桐葉上寫了一首詩,隨御溝流出,詩雲:“一入深宮裡,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顧況得詩後寫下:“愁見莺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閉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從上游流入宮中。過了十幾天,又在御溝流出的梧桐葉上見詩一首,詩雲:“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故事很淒美,但她沒有韓氏那麼走運。
而在《北夢瑣言》裡,卻演化成了人鬼相戀的悲劇故事:進士李茵是襄陽人。一次他游御苑,見一片紅葉自御溝中流出,上題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李茵將紅葉收貯在書箱裡。後來僖宗在藩鎮之亂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竄到南山一個老百姓家。見到一個流落人間的宮女,她說自己是宮中的侍書,名叫雲芳子。她很有才學,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後,雲芳子發現了那片紅葉,哀歎說:“此妾所題也。”於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雲芳子詳細講述了宮中的事。到了綿州時,一個宦官認出了她,宦官問:“你怎麼跑到這裡來了?”逼令她上馬,強行帶走,李茵十分難過,但又無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裡,雲芳忽然進來了,她對李茵說:“妾以重金賄賂了中官,今後我可以跟你走了。”佳人失而復得,李茵欣喜難以言表。於是兩人相伴回了襄陽。幾年後,李茵得了病身體消瘦,有個道士說他面有邪氣。這時雲芳子才對他說了實情:“那年綿竹相遇。妾其實已死。感君之深意,故相從耳。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連累君。”說畢置酒與李茵對飲,酒後飄然而去,遂不知所終。
緣分多是三生注定,當事者也會惘然。然而有運氣得以結緣民間的宮女畢竟極少,或者外人處於同情和想象而加以虛構,使傳說經不起推敲。但許多宮女一生最好的光陰在寂寞的深宮中被埋葬,這種漫長的煎熬卻非外人可以體會。除清朝以外,歷代宮女多為終生在宮中服役,元稹的《行宮》即有“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的句子。從十六歲的懵懂少女到六十歲衰癡老人,流年只在暗中偷換,不知這意味著什麼。
清代洪升有戲曲《長生殿》,其中“窺員”一出寫宮女偷看玄宗與楊玉環同浴,先假借宮女之口說:“自小生來貌天然,花面;宮娥隊裡我為先,歸殿;每逢小監在階前,相纏;伸手摸他褲兒邊,不見。”兩名宮女看得正興起時,一名太監上前調笑:“兩位姐姐看得高興呵!也等我們看看。”宮女說:“我們侍候娘娘洗浴,有什麼高興?”太監笑說:“只怕不是侍候娘娘,還在那裡偷看萬歲爺哩!”戲谑的背後其實更多是無盡的心酸。
帝王一時高興,可能成全某一個宮女,但不可能成全後宮幾萬宮女。梁祝能在死後化蝶,孟姜女尋夫能把城牆哭倒,民間故事裡的愛情,多數都有比較浪漫的結局。也許因為現實中這樣完美的結局太少了,才在故事裡加以彌補。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