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為什麼一走路就一回頭 企鵝-基本信息 鳥綱企鵝目(sphenisciformes)所有種類的通稱。 特征為不能飛翔;腳生於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跖行性(其他鳥類以趾著地);前肢成鳍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絕熱。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個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頭部色型和個體大小。 1620年法國的beaulier船長在非洲南端首度驚見會潛游捕食的企鵝時,稱其為"有羽毛的魚"。 企鵝是地球上數一數二可愛的動物。世界上總共18種企鵝,它們全分布在南半球;南極與亞南極地區約有8種,其中在南極大陸海岸繁殖的有2種,其它則在南極大陸海岸與亞南極之間的島嶼。企鵝常以極大數目的族群出現,占有南極地區85%的海鳥數量。 和鴕鳥一樣,企鵝是一群不會飛的鳥類。雖然現在的企鵝不能飛,但根據化石顯示的資料,最早的企鵝是能夠飛的哦!直到65萬年前,它們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夠下水游泳的鳍肢,成為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企鵝。 1、其主要食物是小魚及磷蝦。 2、企鵝通常很長壽,如帝王企鵝可達20-30歲。 3、現今世界上有17種企鵝,在生物學上可區分為6個屬。
企鵝-身體結構 企鵝企鵝本身有其獨特的結構:企鵝羽毛密度比同一體型的鳥類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調節體溫。雖然企鵝雙腳基本上與其它飛行鳥類差不多,但它們的骨骼堅硬,並比較短及平。這種特征配合有如只槳的短翼,使企鵝可以在水底『飛行』。雙眼上的鹽腺可以排洩多余的鹽份。企鵝雙眼由於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東西。雙眼可以把影像傳至腦部作望遠集成使之產生望遠作用。 企鵝是地球上數一數二可愛的動物。世界上總共17種企鵝,它們全分布在南半球;南極與亞南極地區約有8種,其中在南極大陸海岸繁殖的有2種,其它則在南極大陸海岸與亞南極之間的島嶼。企鵝常以極大數目的族群出現,占有南極地區85%的海鳥數量。
和鴕鳥一樣,企鵝是一群不會飛的鳥類。雖然現在的企鵝不能飛,但根據化石顯示的資料,最早的企鵝是能夠飛的哦!直到65萬年前,它們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夠下水游泳的鳍肢,成為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企鵝。 其主要食物是小魚及磷蝦。 企鵝通常很長壽,如帝王企鵝可達20-30歲。 現今世界上有17種企鵝,在生物學上可區分為6個屬
企鵝-分類 企鵝[penguin]企鵝科的各種短腿而不會飛的水鳥,產於南半球,在陸地上直立而笨拙地行走,身上披覆短、硬、鱗形的羽,主要食甲殼類、軟體動物和魚.企鵝這種生物在被發現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故事,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歷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之為不認識的鵝。人們早期描述的企鵝種類,多數是生活在南溫帶的種類。到了18世紀末期,科學家才定出了6種企鵝的名字,而發現真正生活在南極冰原的種類是19世紀和20世紀的事情。例如,1844年才給王企鵝定名,響弦角企鵝1953年才被命名。企鵝身體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鳥。但是因為它們經常在岸邊伸立遠眺,好像在企望著什麼,因此人們便把這種肥胖的鳥叫做企鵝。 楔翼總目(impennes)又叫企鵝總目,只包括企鵝目(sphenisciformes)企鵝科(spheniscidae),包括6屬18種企鵝。全部為不會飛翔而擅長游泳和潛水的海洋鳥類。體羽呈鱗片狀,均勻分布於體表,骨骼沉重,胸骨有發達的龍骨突。企鵝通常被當作是南極的象征,但企鵝最多的種類卻分布在南溫帶,其中南大洋中的島嶼,南美洲和新西蘭都比較多,在這裡有6屬13種企鵝營巢,其中有2個屬限於澳新地區,而企鵝中最大的屬角企鵝屬也是以澳新地區為分布中心。企鵝第二大屬環企鵝屬則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甚至可到達赤道附近,而在南極大陸沿岸營巢的企鵝只有2屬4種,亞南極有2屬2種,而真正在南極大陸越冬的則只有皇企鵝。現存於世的企鵝有18種,它們分別是小白鳍企鵝、白鳍企鵝、黃眼企鵝、麥哲倫企鵝、秘魯企鵝、加拉帕戈斯企鵝、帝企鵝、王企鵝、阿德裡企鵝、南極企鵝、巴布亞企鵝、史氏角企鵝、角企鵝、響弦角企鵝、馬可羅尼角企鵝和直冠角企鵝。
企鵝王企鵝屬(aptenodytes):有兩種,是最大型也是最漂亮的企鵝。皇企鵝:王企鵝 皇企鵝aptenodytesforsteri:身高一米以上,體重可超過30千克,是唯一在南極大陸沿岸一帶過冬的鳥類,並在冬季繁殖,皇企鵝每次只產一枚卵,孵化時由雄企鵝將其放在兩腳的蹼上並用肚皮蓋住,此其間,雄企鵝停止進食,完全靠脂肪維持生命,直到幼企鵝孵出,其體重可減輕1/3。 王企鵝:體型稍小些,嘴則比較長,顏色更加鮮艷,主要分布於南大洋一帶及亞南極地區,最北可到新西蘭一帶。 阿德裡企鵝屬(pygoscelis):有3種。巴布亞企鵝、阿德裡企鵝、南極企鵝、長冠企鵝。 巴布亞企鵝pygoscelispapua:又叫金圖企鵝,分布於南極半島和南大洋中的島嶼島嶼上 阿德裡企鵝adeliepenguin:數量最多的企鵝,可在南極見到大規模的群體,游蕩於南極有浮冰的水域。 南極企鵝pygoscelisantarctica:又叫帽帶企鵝,主要分布於南極一帶,有時游蕩到南極以外。 角企鵝屬(eudyptes):企鵝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屬,有6種,頭部有黃色羽冠,在陸地上活動比較敏捷,在新西蘭的有些種群可進入森林。鳳冠企鵝、響弦角企鵝、豎冠企鵝、史氏角企鵝、冠企鵝、長冠企鵝。 鳳冠企鵝:分布於新西蘭一帶。 響弦角企鵝,分布於新西蘭的斯內斯群島。 豎冠企鵝,分布於新西蘭一帶水域。 史氏角企鵝,分布於澳大利亞的麥闊裡島。 冠企鵝,分布於南美洲南部及南大洋一帶。 長冠企鵝,分布於南大洋一帶及亞南極地區。 黃眼企鵝屬(megadytes):只有一種,即黃眼企鵝,分布於新西蘭南島一帶。 黃眼企鵝megadyptesantipodes:分布於新西蘭南島一帶。 白鳍企鵝屬(eudyptula):有兩種,是最小型的企鵝。小鳍腳企鵝、白翅鳍腳企鵝。 小鳍腳企鵝eudyptulaminor:又叫仙企鵝,分布於澳大利亞到新西蘭一帶,其中澳大利亞菲利浦島的小鳍腳企鵝每年9-10月下午8:05准時登陸,成為一大奇觀 白翅鳍腳企鵝:分布於新西蘭南島東部,有時被並入小鳍腳企鵝。 企鵝屬(spheniscus):也稱環企鵝屬,有4種,是分布最靠北的企鵝。企鵝、洪堡企鵝、麥哲倫企鵝加島環企鵝。 企鵝:又叫斑嘴環企鵝或黑足企鵝:產於南非 洪堡企鵝或洪氏環企鵝:產於秘魯一帶的南美洲西海岸。 麥哲倫企鵝或麥氏環企鵝:產於南美洲南部。 加島環企鵝:產於赤道附近的加拉帕哥斯群島。企鵝-祖先 企鵝企鵝的祖先是什麼樣的,它們會不會飛行?目前,很多證據顯示,企鵝似乎從祖先開始就不會飛行。 1887年,孟茲比爾提出過一個理論,認為企鵝有可能是獨立於其他鳥類,單獨從爬行類演變進化而來。企鵝的鳍翅不是鳥類的翅膀變異形成的,而是由爬行類的前肢直接進化形成的,企鵝根本沒有經歷過飛翔階段。後來,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動物化石,它高約1米、體重有9千克,具有兩棲動物的特征。這個發現似乎印證了孟茲比爾的猜測。 1981年,日本也發現了一種類似企鵝的海鳥化石。專家認為,這是一種距今3000萬年、不會飛的原始企鵝的化石,或許它就是現代企鵝的史前祖先。 近年,鳥類學家在研究了北半球的海鴉化石的構造之後提出,距今3000萬年前美洲沿岸生活的一種海鴉可能與企鵝的起源關系密切。這種已滅絕了的海鴉也是一種不會飛行的海鳥。科學家們認為,盡管企鵝與海鴉,一個生活在南半球,一個生活在北半球,但它們骨骼形體卻有許多相似之處,不能非親非故吧? 從以上證據來看,企鵝的祖先就是一種不能飛翔的動物。但是,有些動物學家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們依據多年積累的研究資料,斷言企鵝的祖先應該是會飛行的。因為從現代企鵝的身體結構上依然能找到它們會飛翔的遠祖遺留給後代的烙印。企鵝-生活習性 企鵝生活史因種的體形大小不同以及地理分布而異。同一種內的繁殖周期還與緯度有關。有的種長途遷移到內陸的祖傳營巢區去產卵,合恩角企鵝(s.demersus,即驢鳴企鵝)和小企鵝一年繁殖2次,大多數種一年僅繁殖1次。而王企鵝(a.patagonica)則三年內繁殖2次。王企鵝和帝企鵝每次產卵1枚,而其他種則產2枚,偶為3枚。大多數企鵝在南半球的春夏季繁殖。巴布亞企鵝(p.papua)的某些種群也在冬季繁殖。帝企鵝發育時間長,故在秋季開始繁殖,以使幼雛在成活率機會最大的夏季產出。 當企鵝入群和離群時,常有種種表演和鳴叫。求偶配對時,常有求偶鳴叫,鳴聲在兩性之間有二態性。合恩角企鵝鳴聲似驢鳴。到繁殖季節,帝企鵝能找到舊巢及舊配偶。除帝企鵝只由雄鳥擔任外,所有種都由兩性孵卵。在交配時企鵝群中十分熱鬧,鳴聲聒耳,到孵卵時則一片寂靜。卵和雛鳥的死亡率決定於氣候條件、幼鳥在生殖種群的百分比和敵害等因素,一般為產卵總數的40~80%。產卵後,雌鳥常常離群到海洋覓食,約10~20天後回來替換雄鳥,以後便以一兩周為期互相輪換。但雌性帝企鵝從鳥群到海洋需要走80~160公裡(50~100哩),一直到64天孵卵期之末才能返回;此時正值南極嚴冬,雄帝企鵝將卵置於足上孵化,並靠體內儲存的脂肪生活。
企鵝幼雛從卵殼孵出需24~48小時,孵出後即表現有取食行為,將嘴放入親鳥口腔,取食成液狀的吐出的甲殼類或魚類食物。開始時,幼鳥藏在親鳥身下;逐漸長大後,幼鳥停留在親鳥體側。幼鳥從孵化到完全獨立的期限,在較小的種要2個月,帝企鵝需5個半月,王企鵝12~14個月。半成熟的幼雛會成大群由成鳥照管,如在“托兒所”內一般。
成鳥每年更換全部羽毛一次。換羽時不能入水,通常躲在鳥群以外的一個掩蔽地點。企鵝游泳迅速,用鳍肢作為推進器。需高速前進時,常常跳離水面,每跳一次可在空中前進1公尺或者更遠,並在此期間呼吸。在陸上則步態笨拙可笑,但前進速度甚快,以前肢為平衡器。可在巖石上靈活地行動,亦可在冰雪上以腹部著地滑行,以足及前肢為推進器。企鵝能藉太陽的位置來定向。
企鵝的食物隨著種、地理區域和季節的不同而異。大多數較小的南方企鵝以在南極富氧水面達到很高密度的磷蝦為食,象大型的企鵝同時也可以以魚為食物,在水中撲食的時候,由於企鵝是靠肺來呼吸,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到水面上換氣,例如:帝企鵝在水中捕食的時候可以呆20分鐘左右,一次最少可以捕6條魚。企鵝的大群體消耗的食物量驚人,一天超過幾噸,出海一次可達數周,成群捕食魚、烏賊和甲殼動物,天敵為豹形海豹(hydrurgaleptonyx)或逆戟鯨(orcinusorca)。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極附近地區的南非海獅屬(arctocephalus)和新海獅屬(neophoca)的海獅也捕食企鵝。
南極的企鵝常常在0℃(32℉)以下的水中游動,因而身體的保溫十分重要。水中高速運動又增加熱量的喪失。在陸地上時腳與冰塊密切接觸,皮膚溫度在0℃。皮膚溫度所以這樣低,是因為下肢內相鄰的動脈和靜脈之間存在逆流熱交換系統,使回心的較冷血液從流向末梢的血液中吸收熱量,從而節約體熱。與鸌類相似,企鵝也具鹽腺。研究證明,帝企鵝亦能感染鹦鹉熱淋巴肉芽腫型病毒病,阿黛利企鵝等體內帶痕量ddt。
企鵝與鸌形目(procellariiformes)有共同祖先,始新世後化[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