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沒有豚鼠 江蘇南京 產品競爭優勢:守信,貨足,質好,量好 供貨能力:50000只
南京盛民動物養殖場,大量供應蟾蜍,豚鼠,大,小白鼠 聯系方式 盛民(個體經營)[普通會員] 聯系人:盛民 電話:025-52996397 手機: 傳真: 地址:江蘇南京 相關產品更多>>
野生蟾蜍
豚鼠
野生蟾蜍皮
小白鼠
蟾蜍干 長江上、中、下游水文地貌千姿百態,自然環境各不相同,因此魚類區系組成復雜,水產資源極為豐富。現已記載的長江魚類近三百種,約占我國淡水魚的三分之一。
有中華鲟、胭脂魚、娃娃魚、團頭鲂(武昌魚)、達氏鲟、白鲟、江豚、鳜魚、翹嘴紅魚白、江魚感、暗紋東方鲀、鲻魚、鯉、鲫、青魚、草魚、鲢、鲥魚等。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有……很多種、很大量。怎麼可能沒有?有啊,非常多.下次你來,我請你吃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來源2005年7月21日第1119期<南方周末> [地理]長江女神──白鳍豚
是關於白鳍豚的現狀與保護的文章
有人說,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的長江白鳍豚太老了,這個物種和恐龍一樣,遲早是要滅絕的。然而專家認為,白鳍豚並沒有老得不能生存,而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干擾才使它加快了滅絕的速度。白鳍豚的同類在亞馬孫河、恆河、紅河都生活得很好。
在“白公館”水池中游弋的淇淇(左圖);走完了“豚生”、被做成標本的淇淇(右圖)
給22歲的淇淇喂食
漁政船在長江上尋找白鳍豚
2002年7月14日早上6點多鐘,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員像往日一樣巡視“白公館”——世界上僅存的4種淡水豚之一的白鳍豚人工飼養池,沒有異常。前一天的工作記錄上記載:晚上喂食,進食正常。
8點鐘,當工作人員再次走進“白公館”時發現,淇淇躺在水下不動了。白鳍豚是水生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幾下起不來,一嗆水就沒命了。
淇淇斷氣至今已整整3年。3年來,關愛著淇淇的人們思念著它。
大約2000萬年前,白鳍豚離開海洋進入長江。它只生活在中國長江的中下游。雖然它的知名度遠不如大熊貓,但要論起輩分,大熊貓的生存年限僅有500萬到600萬年,比不上白鳍豚。
公元前200年,《爾雅》中就出現了關於白鳍豚的描述,據估計當時白鳍豚數量超過5000頭。時至今日,人稱“長江女神”的白鳍豚已不足百頭。
今天,亞馬孫豚有十萬頭之多。恆河豚、紅河豚的數量也有2000多頭,且還有增加的趨勢。
淇淇的故事
身體做成了標本,內髒泡在了福爾馬林裡,dna永遠地留了下來
淇淇是一頭雄性的白鳍豚,1980年1月12日,在洞庭湖口被漁民誤捕到時只有兩歲。它的脖子上至死都有被大鐵鉤子勾上岸時留下的兩個深深的大洞。離開長江後淇淇住進中科院水生所為它建的一個大房子裡的水池中,人們戲稱那兒為“白公館”。
白鳍豚和人類一樣,是哺乳動物,所以和我們人類得的病差不多。1996年,淇淇就得了非常嚴重的肝壞死,有一個月它什麼都不吃,科學家們買來大魚,把刺弄出來,把肉打成漿用水調和後給它吃,希望留住它的生命。當時這個消息驚動了國際動物學界,各國專家為它出主意、想辦法。靠中西醫結合治療整整四個月後,淇淇康復了。
每年的3-6月是白鳍豚的發情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學家們一直想為它找一個“新娘”,1986年,曾經捕到了一頭白鳍豚,取名為“珍珍”。起初科學家們並沒把它們放在一起,而是分放在兩個池子裡,兩個池子中間有一個有水的過道。兩頭豚在裡面可以交換信息。
開始兩頭豚都非常緊張,不吃東西。後來就慢慢往過道邊上游,你看我,我看你,好像是在互相觀察。工作人員在它們中間放了一個水聽器,放在水下能采集信號,結果真發現了很多信號。其中一種是相互之間通信用的呼喚聲。
一天早上,科學家們發現珍珍游到淇淇的池子裡去了。它剛游進去時,淇淇非常緊張,就在一個小地方轉,不搭理珍珍。這樣持續了兩三天,它們慢慢比較熟悉了。遺憾的是,那時珍珍未達到性成熟,還沒有交配的能力。
和珍珍一塊捕到的還有“連連”,珍珍的父親。珍珍剛被捕上來時,不習慣人工飼養的環境,不吃東西,曾經有幾天,它已經沒有力氣游出水面呼吸了。連連盡管自己也在絕食,卻還是用盡力氣把珍珍的頭托出水面,讓它呼吸,以防被憋死。過去很多年後,水生所的科學家們還在說,那情景讓人看了,真感動。
在人工飼養的狀態下,連連活了沒幾天,珍珍也沒能和淇淇“完婚”就病故了,剩下孤苦伶仃守著“空房”的淇淇。
2000年5月我第三次見到淇淇。那天我們15名綠家園志願者從北京趕到武漢參加保護長江水拯救的白鳍豚大型展覽。一下火車我們就直奔“白公館”。已經快兩年沒有見到淇淇了,它有什麼變化嗎?
“白公館”裡,22歲的淇淇原本靜靜地在水裡游著,見到我們後突然加快了游速,當我們靠近池邊的欄桿時,它的尾部用力地躍出水面,拍打出的水花濺了我們一身。就在我們還不知是驚、是奇、是喜時,淇淇這一獨特的歡迎方式又重復了一遍。
淇淇太孤獨了,盼著有人來看它,也許更盼著我們這樣的老朋友。白鳍豚專家張先鋒告訴我們:淇淇每年5月、6月進入發情期時,不單銀灰色的身體會變得有些發紅,而且還會時不時地發出一種平時難得聽到的尖叫聲。
就在我們目不轉睛地看著它的時候,誰也沒想到的情景出現了。淇淇緊貼池邊,不停地將身體與池邊的水泥牆磨擦,然後一個滾兒又翻回水裡,一貫腹部向下游泳的淇淇,這時肚子朝上,粉紅色的生殖器尖挺地在下腹部不斷向上延伸,二寸,四寸,六寸,直到一尺多長,隨著它的身體在水中游動,生殖器也在水中來回漂浮。
還未回過味來的我們繼續目不轉睛地盯著淇淇。它又游到我們身邊的水泥牆上蹭開了。這回它又一個滾肚皮翻身朝上時,生殖器比第一次伸出來時還要長,充血的顏色也更濃烈。
我們當中一位只有6歲的小志願者王翰臣指著淇淇的生殖器問我:那是什麼?他顯然是聽到我們大人剛才脫口而出的話。張先鋒想了想回答他:生殖器,是用來生小豚的。王翰臣馬上說,下次再來看淇淇,它要是能生一個小豚就好了。
那天,我們從張先鋒那兒得知白鳍豚吃奶比較特別,母豚下腹部生殖器官旁皮膚上有兩條縫,叫乳裂。平時兩個乳房藏在裡面,哺乳時乳頭從乳裂裡伸出來,小白鳍豚要在很短的時間裡把乳頭咬住,母豚的乳房是擠壓式的,乳汁噴射到小豚的嘴裡。然後母親要趕快游出水面呼吸,再回過頭喂第二口。
小翰臣的願望沒有能夠實現。2002年7月14日,我的電子信箱收到一封郵件,主題為“大壞消息”,信是張先鋒寫來的。他告訴我淇淇走了。一個月後我利用到武漢出差的機會,又走進了“白公館”。“人去屋空”。9個月前張先鋒告訴我,自從記者志願者關注白鳍豚,在報紙上呼吁保護長江水、珍愛白鳍豚以來,武漢的中小學生常常到那裡去了解淇淇的習性,學習應該怎麼保護它的家園。一位小學生每次來都在數淇淇多長時間游出水面呼吸一次,後來他在作文裡寫道:淇淇一分鐘要游出水面5次呼吸,長江裡有那麼多大船,生活在那裡白鳍豚多危險呀!
站在空空的池子邊,張先鋒還告訴我:淇淇近年來衰老的跡象很明顯,食量下降,過去一天要吃8到9公斤魚,最後這一年差不多就吃五六公斤,食量減了近一半,抓魚明顯地抓不住了。為了保證它吃到活的魚,飼養員就把活魚的魚腮用剪刀剪斷,魚還活著,但游不快,淇淇才可能抓住。淇淇的衰老還表現在它的牙齒磨平了,頸部皺紋增多,就像人老了後的皮膚,皺、松。再就是體重減輕,明顯消瘦。
2002年7月14日8點25分,水生所的科學家們紛紛趕到“白公館”,當時池裡的水很滿,兩個多小時後水被抽干,淇淇被抬上來,當時天比較熱,水溫是25度,淇淇的身體不涼,關節都沒有僵硬,很靈活,也還是松軟的。
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淇淇為我們的研究工作貢獻那麼大,不是一般的動物,是大家的伙伴、朋友,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不要動它,把它完整地保存下來。另外一種意見認為淇淇已經為科研工作、為保護白鳍豚貢獻了20多年,從理智的角度講應該把它的內髒取出來研究。張先鋒說,最後在理智與感情之間找到平衡,把淇淇的內髒取出來,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用超低溫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爾馬林裡保存,身體的形狀用一般哺乳動物的制作標本的方法,把皮剝下來,再還原成它的形態。
幾年以後我問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王丁博士,淇淇去世以後,“白公館”的游客是不是就少了。王博士說:“還是有,因為還有江豚在那裡。我們這個地方不對公眾開放,但是開展一些環境教育項目,學生可以來。淇淇的去世對我們的科研當然有很大的影響。”
“淇淇去世以後你們做了些什麼呢?除了把它的身體做成標本,內髒泡在了福爾馬林裡,dna永遠地留下來了,還能做什麼?”
王博士說:“淇淇的指紋庫我們做了,但是它活體細胞的保存我們沒有做到,因為當時天太熱了,淇淇死後細胞很快就死去了,沒有保存下來。我們做了dna的指紋庫,希望把它的遺傳信息保留下來。目前,我們協助政府、協助農業部做了白鳍豚的圈地保護計劃。難度非常大,但這是最後的希望,否則我們將永遠失去白鳍豚。”
白鳍豚的家族及家園
白鳍豚的滅絕不只是一個物種的滅絕,而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一整個科的滅絕
白鳍豚(lipotesvexillifer)屬鯨目,齒鯨亞目,淡水豚總類,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歷史上白鳍豚不但分布於上起黃陵廟(宜昌以上)、下至長江入海口的長江干流,而且長江沿岸的大型支流和湖泊都有它的分布。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分布范圍縮小為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蘇浏河口的長江干流,在支流和湖泊中已沒有它們的蹤影。
據調查,在1980年代初,白鳍豚的種群數量尚有約400頭,1980年至1986年的調查結果是約為300頭,到了1990年是約為200頭,1994年以後就不足100頭了。進入1990年代以來,湖北沙市以上江段和江蘇江陰以下江段已見不到白鳍豚的分布。
1997年11月4日至10日,由農業部發起了長江白鳍豚、江豚同步觀測行動,50多艘中國漁政的船只在長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五省一市進行了為期7天的觀測。其目的,主要是考察我國長江白鳍豚、江豚的數量和它們棲息的環境。那次考察看到白鳍豚23頭,最後確認為13頭。2003年中科院水生所再次進行江上觀測。那些天,我天天開著手機,到了第十天,負責這次考察的張先鋒博士打來電話,十分遺憾地說:一頭白鳍豚也沒有看到。
近年來一直有人說,白鳍豚太老了,這個物種和恐龍一樣,遲早是要滅絕的。我國最具權威的白鳍豚專家、南京師范大學周開亞教授不同意這個說法。周開亞教授說:白鳍豚並沒有老得不能生存,而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干擾才使它加快了種群滅絕的速度。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前收集到的已知死亡原因的白鳍豚標本中,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導致死亡的約占90%。而從1995年至今在全長江收集到的3頭白鳍豚標本中,因捕魚電擊而死的有兩頭,另外一頭是因為清理航道爆炸而喪生。白鳍豚的同類在亞馬孫河、恆河、紅河都生活得很好。
白鳍豚這一物種是一個叫米勒的美國人1918年命名的。當時只有英[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