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名字,不叫白鳍豚,只是叫白色的豚。在翻譯成中文時,在南師大工作的周開亞通過中文系老師的幫忙從《爾雅》裡找到了對白鳍豚的描繪。後來周教授又到江邊問過漁民,他們說都叫白鳍豚,但不知道那幾個字是怎麼寫的。
周開亞教授說,過去曾有人說白鳍豚是亞河豚,後來又有人說它是淡水豚科。一位美國古生物學家也提出白鳍豚是一個亞科。經我國專家做了多年的比較仔細的研究後認為,白鳍豚自成一科:哺乳綱鯨目白鳍豚科。
通常一個科裡有很多物種,而白鳍豚科只有一個物種。那天,我采訪周開亞教授時,這位老科學家十分嚴肅地說了這樣一句話:白鳍豚的滅絕不是一個物種的滅絕,而是一個科的滅絕。
世界上另外三種淡水豚運氣比白鳍豚好,是因為亞馬孫豚、印度河豚和恆河豚都生活在人跡罕至甚至是沒有人煙的地方。造成白鳍豚種群數量迅速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白鳍豚的家園———長江環境的急劇惡化。比如:沿江眾多湖泊的建壩建閘和有害漁具的大量使用,造成漁業資源的枯竭,這些對白鳍豚都造成了直接的傷害。還有船舶數量的大增,不但大大縮小了長江白鳍豚的生存空間,有時甚至直接殺死白鳍豚。如果說長江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造成長江環境的巨大變化,大大減少了白鳍豚的生存范圍,那麼污染的日趨嚴重亦越來越嚴重地威脅著白鳍豚的生存。
2004年冬天,站在湖北石首天鵝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中的船上,鎮江白鳍豚自然保護區的高成洪主任說,從1999年到2003年,長江鎮江江段看到的白鳍豚有六七頭,其中一頭在鎮江江岸發現時已經死亡。高成洪認為它肯定不是餓死的,很有可能是江水的污染和長江繁忙的航運及非法電力捕魚所致。
農業部長江資源管理辦公室陳正國先生認為還有一個導致白鳍豚瀕臨滅絕的重要原因:白鳍豚、江豚都以魚為食。由於圍湖造田減少了湖泊面積,加之修壩阻隔了魚類江湖間洄游,長江裡的四大家———草魚、青魚、鳙魚、白鲢都具有半洄游性,即在江裡產卵,在湖泊長大。如今,有8個四大家魚的產卵場被淹掉了,以至於四大家魚的魚苗這些年來銳減了80%。魚類資源的自然增殖受到嚴重影響,直接影響到白鳍豚和江豚的生存。
陳正國說,長江是一條極具代表性的生物多樣性的河流,長江裡就我們目前所知就有360多種魚類。長江裡,同樣一種魚,上游下游竟然具有不同的基因。魚種的基因優勢體現在,過去漁民在長江裡捕到魚後在船裡養一兩個星期都沒有問題。可是現在,過度繁忙的江上運輸、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每個工程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噪聲的污染,就像我們人一樣,長期在分貝很高的情況下生活,會是什麼狀態。現在江裡捕上的魚放在船裡,養一兩個小時就死了。
周開亞教授說,長江裡有8種魚是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名貴的漁業資源還有:河豚魚、鲥魚、鳜魚等。這是其他任何一條江都不可能與之相比的。數千萬年來,白鳍豚和它們生活在共同的家園裡,相互依存。它們的消失不能不讓白鳍豚哀鳴。為此周教授說,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僅是一個物種的保護,造就一個物種至少要200萬年,而破壞一個物種也許只要幾十年甚至幾年。
白鳍豚的明天
白鳍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類
在中科院水生所“白公館”與淇淇為鄰了很多年的一頭江豚,2005年7月5日成了世界上第一頭人工飼養自然繁殖的小江豚的媽媽。小江豚出生後的第一天,與母親相伴而游的情景,讓每一位站在它們身邊的科學工作者興奮不已。在長江裡的江豚也越來越瀕危的情況下,這頭雄性小江豚的出世,無疑是長江江豚保護邁出的重要一步。在淇淇去世3年後,白鳍豚館也因此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幼豚的父母於去年春夏之交在白鳍豚館自然交配成功。在大約11個月的妊娠期內,科研人員一直嚴密監測母豚的動態,包括行為、食量、血液生化指標等。在我國湖北石首天鵝洲保護區和安徽銅陵保護區半天然環境中,長江江豚已成功繁殖數年。
江豚俗稱“江豬”,是廣泛分布於東亞和南亞海洋沿岸及部分江河的一種小型鯨類,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分布在我國長江中下游的長江江豚為我國特有,目前處於瀕危狀況,野外種群的估計數量約1000頭。鑒於中國白鳍豚及江豚目前的現狀,國際上14位鯨類專家和保護工作者曾聚集在一起討論如何拯救白鳍豚。專家一致認為,白鳍豚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鯨類(美國墨西哥灣的小頭鼠海豚緊隨其後),考慮到長江兩岸的較高的人口壓力與迅速的經濟發展,白鳍豚種群數量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的快速下降並不令人驚訝。其個體數從1980年的約400頭下降到1998年的可能僅幾十頭。盡管中國的科學家們對所剩白鳍豚的確切數目還很不肯定,但可以肯定其總量正在持續地下降,因此該物種的恢復也越來越困難。對白鳍豚的威脅主要來自漁業活動的誤殺、船只碰撞、污染、水利工程帶來的環境生態變化,以及可能食物資源的減少。
14位科學家認為,雖然中國的一些科學家和野生動物管理者正在勇敢地拯救白鳍豚,但是如果不能采取一個更大膽更積極的保護方案,將很難獲得成功。而這一物種的滅絕將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對於一個大的保護行動來說,這樣的理由已經足夠了。同時,白鳍豚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水生動物保護中都是一個重要的旗艦種,如果我們沒有在對這個物種的保護中竭盡全力,將傳達出這樣的信息:人類認為他們能夠承受失去水生包括淡水與海洋生物中的寶貴的、不可替代的成分的代價。
為此國際專家們建議:認真識別白鳍豚經常出現的“熱點”,並將全部保護力量集中在這些區域,包括加大這些區域裡現行漁業管理制度的實施力度;雖然對一個主要種群的評估比較有趣,但首先要考慮的應是監控幾個已知的白鳍豚群體,這可以使用飛行考察或其他新技術;照片識別技術可以用於輔助實施上述措施。對單一個體的監控能夠為確定其活動規律提供信息,這將有助於對重要棲息地的確定,並可以用來判定個體是否受到某種威脅;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技術和方法應該被用來幫助確定保護區域,所需要分析的地理參考數據應包括:捕魚活動、白鳍豚的集聚出現、長江的漁業儲量、白鳍豚喜歡的自然特征(如河流交匯、江心洲)、污染源、船只活動的水平;除農業部頒布的《白鳍豚保護行動計劃》中所提及的社會范圍外,還應該為生活在現存的及即將建立的保護區周圍———尤其是已經建立保護區內的以及常有白鳍豚群體出現的區域內的———進行漁業轉產的居民提供幫助;非政府組織應該與政府組織和當地群眾聯合起來,在白鳍豚的熱點地區一起管理保護,包括對白鳍豚的監控和進行保護活動。
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長王丁博士說,淇淇去世後他們很想再捕一兩頭白鳍豚用於科學研究。雖然捕豚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但所用的設備工具比較落後,用的是小漁船,機動能力不太好,反應能力也不太好。這方面需要世界鯨類專家和基金會的支持。
我記得1997年暑假,綠家園志願者到武漢看望淇淇。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在回答記者的問題“你為什麼要給白鳍豚捐錢”時,說得很簡單:“因為白鳍豚還沒吃魚呢!”孩子認為,不光我們人類要吃飯,白鳍豚也要吃飯。
那天也有學生問王丁,科學發展,人類發明了克隆技術和試管嬰兒,能用來培育白鳍豚嗎?白鳍豚和白海豚有很近的血緣關系,能不能找一頭中華白海豚和淇淇交配?
王博士回答:克隆是一種辦法,但難度非常大,要有一個受體把細胞移到另一個動物身上,讓它生育。白鳍豚本身非常少,要找替代的動物,可在中國沒有和它血緣關系接近的,難度很大。和中華白海豚交配可能性也比較小,因為它們屬於不同的科。
孩子們能提出問題,就是一種希望,長江女神,是中國人給予白鳍豚的美譽,我們這代人還能讓我們的後代看到這女神嗎?
多的是只要還有水就會有魚!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