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急性、發熱、接觸性傳染病。急性病例呈敗血症的臨診症狀;剖檢可見內髒器官出血和梗死。慢性經過的病例,主要是纖維壞死性腸炎。常繼發感染副傷寒及巴氏桿菌病。
發病特點 在自然情況下,只是豬和野豬感染發病,任何年齡、品種、性別的豬在任何季節都可發病。沒有或不按期進行預防注射的地區,一旦發病,短期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發病和死亡率都較高,在常發地區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區,可呈零散發。病豬是主要的傳染來源。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食入污染的飼料或飲水,就能被傳染;也可以通過呼吸道、眼結膜及皮膚傷口感染。病豬只的買賣、運輸、屍體處理不當,肉品衛生檢驗不嚴,獸醫衛生措施執行不力,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人、動物和昆蟲等都有可成為間接的傳染媒介。通過胎盤傳染使仔豬患病,是近些年來發病的特點,已是防制中十分刺手的問題。
臨診症狀 體溫升到40.5~42℃,稽留熱;有膿性結膜炎;病初便秘,糞呈羊球狀,污黑色,後腹瀉;病豬耳後、腹部、四肢內側等毛稀皮薄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紅點或紅斑,指壓不褪色;公豬包皮發炎,擠壓時有惡臭混濁液體射出,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達60%~80%。小豬有神經症狀。慢性病豬,體溫時高時低,食欲時好時壞,便泌與腹瀉交潛發生,病豬明顯消瘦,毛焦臁吊,精神萎靡。行走不穩,或不能站立。一般病程可達20天以上,最後,最後衰竭死亡,死亡居多。
病理變化 急性豬瘟主要呈現敗血症變化,有診斷價值的變化是:皮膚或皮下有出血點;鄂凹、頸部、鼠蹊、內髒淋巴結腫大,呈暗經色,切面周邊出血;腎髒色淡,不腫大,有數量不等的小點出血;脾髒邊緣梗死;喉頭粘膜、會厭軟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腸漿膜、會厭軟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腸漿膜、粘膜有出血。慢性病豬特征的變化是盲腸、結腸及回肓口處粘膜上形成扣狀潰瘍,或互相融合呈較大的潰瘍壞死灶。
診 斷 近些年來,急性豬瘟少發,多次在農村見到。在集約化豬場多發生非典型性豬瘟(溫和型),其特點是病型溫和,病勢緩慢,病變局限且特征不明顯,呈散發等不典型表現,這就須經實驗室檢驗方可做出可靠的診斷和鑒別。豬瘟與發生敗血症的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在發病特點、症狀及病理變化等方面很相似。
防治方法做好平時的預防工作。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經常補針結合的辦法,用豬瘟兔化弱毒凍干苗,稀釋後大小豬一律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後第四天即可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達1年。要選擇和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②實行自繁自養的辦法。若需要從外地購買豬種,運回後還須隔離飼養半個月左右,並進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飼養;③加強集市管理和運輸檢疫。杜絕病豬在集市出售和收購、運輸中傳播疫病。生豬交易市場、豬庫、屠宰場等豬只集中場所,告別應加強獸醫衛生管理及檢疫措施;④改善飼養管理。搞好圈捨、環境及管理用具的獸醫衛生、消毒工作;⑤發生豬瘟時的緊急措施。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豬瘟,早期確診,及時采取措施,對控制和消滅豬瘟、減少經濟損失有重要意義。
對病豬及可疑病豬,立即隔離飼養,特別是貴重的種豬,在備有抗豬瘟血清的單位,可用於治療;對發病豬場及附近尚沒發病的豬只,立即全部用豬瘟兔化弱毒疫苗進行緊急注射,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豬出現,縮短流行過程,減少部分損失;發病豬捨,運動場、飼養管理用具,用消毒藥液進行消毒。糞、尿及墊草等堆積發酵後作肥料利用;死豬深埋或銷毀、化制;急宰病豬的肉,可根據當地條件,同有關人員商定處理辦法,不能因吃病豬肉而傳播疾。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