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strong> “康乾盛世”,</strong>又稱“康雍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一些中國歷史學家將“康乾盛世”視為輝煌,因為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奇跡。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疆域的擴大、社會經濟的繁榮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征。</p><strong>概況:</strong><strong>1.手工業</strong>:<strong>絲織業</strong>在清代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民間絲織業還是發展很快。如江寧的織機在乾、嘉時達到三萬余張,而且比過去有許多改進,“織緞之機,名目百余”,所產絲織品暢銷全國。<strong>棉織業</strong>在江南一些地區也日益發達。棉紡織工具有顯著改進。如上海的紡紗腳車,可“一手三紗,以足運輪(名腳車),人勞而工敏”。乾隆時,“坐賈收之,捆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不下數十百萬”,有“布碼頭”之稱。<strong>制瓷業</strong>江西景德鎮仍是全國制瓷業的最大中心。據統計,乾隆時全國著名陶瓷品產地共有四十余處,遍布各地。如直隸武清、山東臨清、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潮州等地的窯場,都有很大的規模,所產瓷器色彩鮮艷,精美異常。<strong>制糖業</strong>在台灣、福建、廣東、四川等地都很發達。康熙至乾、嘉之際,台灣的種蔗制糖極盛,每歲產蔗糖“六十余萬簍”,“簍一百七八十斤”,內銷京津及江浙各省,外運南及呂宋,東至日本等國。<strong>礦冶業</strong>在清代也有進一步發展。<strong>當時中國的手工業產值占全世界工業、手工業產值的30%。</strong><strong>2農業:</strong>全國耕地面積為526萬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就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統計數字,達到851萬頃;到1725年(雍正年),全國耕地面積為526萬頃;由於南方多熟種植的推廣,每年可增產糧食60多億公斤。<br><strong>3.人口:</strong>康乾時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人口的大規模增長是主要因素,到乾隆是人口大概有四億。<br><br> 第一個對康乾盛世提出質疑的人大概是魯迅,他看了外國人的一些記載,懷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獄吹出來的。康乾盛世的工業總產量其實不及明代萬歷年間。明末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在康熙四十年的盛世是這樣概括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清興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內,日益貧困:農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賤而艱於食,布帛賤而艱於衣,舟轉市集而貨折赀,居官者去官而無以為家,是四空也。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乾隆時期的出使日記中卻說:“自從北方或滿洲鞑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四章第一節。〕在馬戛爾尼眼中的康乾盛世是這樣的——“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褴褛甚至裸體”,“像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這還是當年馬可波羅筆下那個遍地黃金的中國麼?”</p> 學術界關於康乾是否為盛世一直存在爭議。閻崇年曾與港大一教授擬合作一篇論文,題目叫《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康乾盛世》,但最後專家委員會沒通過,因為委員會多數是西方人,他們認為康乾是黑暗時代而非黃金時代。康乾盛世,暫時來說還是姑且信之,有待歷史學者研究。<br><br><br><br><br><br> 正確看待康乾盛世
-------------------------------------------------------------------------------- 文章來源:北大漢語言文化系教授發布人:root發布時間:2005-03-2518:54:49閱讀:110
內容簡介 公元1636年,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滿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誕生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將漢朝、唐朝、元朝以來的中國版圖從此固定下來,為多民族的現代中國疆域奠定了基礎,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為後人稱頌的“康雍乾”之世。 但封建制度的沒落已成為歷史的必然,為了加強統治,清庭大興文字獄,禁锢人們的思想,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都注定了它的悲劇結局。 封建社會的閉關鎖國,重農輕商,輕視科學,都注定著它必將走向滅亡。而清代以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為代表的嚴厲的禁锢思想,更加速了這個封建王朝的滅亡。 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等一系列的挫敗,陷入了一種停滯的狀態。清政府的腐敗與無能,致使封建制度走向滅亡,從甲午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傳統的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產生了激烈的變化。 講座全文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文學館,今天我為大家請來的主講人是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周思源先生,咱們先鼓掌歡迎。近幾年,隨著清廷戲的不斷熱播,不論台灣那邊拍的《戲說乾隆》,還是我們內地的《康熙微服私訪》,一直到最近幾年,以正史劇面目出現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使大家都提升起了對清朝歷史和清代皇帝的濃厚興趣,那麼學界關於如何認識清朝歷史也是有不同的看法,那麼我們今天先把周先生請來,請他來談一談,他是如何看待康雍乾盛世的,大家歡迎。 康雍乾盛世在歷史上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吧,一般的被稱為康乾盛世,中間那個雍字一般是不提的,為什麼?它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康乾盛世,它是兩個雙音節的詞構成的一個詞組,比較符合漢語的習慣,第二個原因,是雍正皇帝長期以來一直背著一個惡名,就是謀殺父皇,屠殺兄弟,篡诏奪位,因此雍正皇帝的口碑一直不太好,留下最有名的遺案就是所謂篡改遺诏,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這個遺案呢,在學術界,過去就有爭論,就有一些學者,比如說中國的著名歷史學家孟森先生,日本的歷史學家宮崎市定先生,就對雍正一生的功過和他繼位的問題有懷疑,但是真正把這個案子翻過來的是中國旅日著名歷史學家楊啟樵先生,他在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蔣復璁先生的支持下,下到台灣故宮博物院地下室檔案館裡面,從1937年以後這個檔案就沒有人開封過,開箱閱讀了兩萬多件康熙朝和雍正朝,主要是雍正朝的密折,因為在康熙和雍正的時候,地方上的大臣官員他可以直接寫密折給皇帝,這個密折是其他官員不能看的,他翻了兩萬多件密折以後得出的結論,就是雍正的繼位是正確的,雍正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很辛苦的,他每天寫朱批,他每天要讀很多密折和正式官員上來的書,有時候他那個批語能寫一千多字,而且雍正那個字非常好,擱到現在絕對是大書法家,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雍正是累死的,因此他就用非常充分的材料把雍正這個案子翻過來,所以國內很多歷史學家對雍正的評價實際上都是受楊啟樵的影響,因為他幾篇論文以後,在80年代初,首先在香港,後來在內地,出版了《雍正朝密折制度研究》,這本書三聯書店出版的,印了好幾版,打那兒以後,康乾盛世,往往就被稱為康雍乾盛世,這是我首先要說明的,為什麼有的歷史學家說康乾盛世有的就說康雍乾盛世,所以我寫文章的時候,我就提康乾之世,我也把“雍”字給撇開了,這樣念起來好念點兒,其實這個雍正還真是不錯。 清朝從1644年到1911年,總共是268年,10個皇帝,這個10個皇帝當中,位居第二、第三、第四的康熙、雍正、乾隆,總共是一百三十四年,整占了整個清朝的一半,而清朝呢是咱們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的王朝,這個朝代離咱們最近,和咱們的關系最密切,咱們不管是學者也好,老百姓也好,相對來說最熟悉的,因此研究清朝的歷史教訓,經驗教訓對我們推動現在的社會主義建設,它的意義最重大。 我並不否定康雍乾三朝的歷史功績,但是不贊成現在依舊把康雍乾時期說成是盛世,尤其不贊成對康雍乾之世做過高的評價,我認為,我們應當從比較歷史學的角度就是不能是從一般歷史學的角度,從比較歷史學的角度,認真總結康雍乾三朝的得失,尤其是它的失,正確認識康雍乾三朝的得失,有助於加強加快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我講三個問題。 第一,康雍乾三朝的歷史貢獻,和漢朝唐朝的比較,這三位皇帝的確都很有作為,做出了一些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其中康熙的貢獻最大,康雍乾三朝先後消平三番,收復台灣,平定了准噶爾部、回部、還有羅卜藏丹津,還有大小金川土司叛亂,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這是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事件了,康雍乾三朝它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把漢朝唐朝元朝以來中國的版圖從此固定了下來,為多民族的現代中國的疆域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這是它最偉大的歷史貢獻。由於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這麼一個朝代,滿族當然人數很少,總數它不超過一百萬,只有幾十萬人,因此它必須依靠其他少數民族來統治國家,尤其是依靠蒙古族,這樣的話,它就必須要重用少數民族,重用少數民族就要促使他們學文化,要促進他們和漢族的交往,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它要統治整個國家,它必須要學習漢文化,所以這個滿族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後來成為一個文化水平,整體文化水平很高的一個民族,那麼這些方面呢,客觀上呢,都有利地促進了滿族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這也是一個偉大的貢獻。 另外呢,就是康雍乾三帝,他們對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采取了許多有利的措施,比如說對新疆,西藏,還有特別是以“改土歸流”為代表的這一系列措施,就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直接管理,促進了這些地區少數民族和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從這個地方來講,康雍乾三朝,這三位皇帝都確實做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我們研究歷史,不僅要縱向的比,就是我們現在和過去比,清代和明代,和宋代比,還要橫向比,橫向比就是把中國和世界而且還要運用三維思維方法,因為直線是一維的,平面的,是兩位的,三維的就是立體的,而且通過表面穿透性地,看到它的內在看到它的實質,我們用比較歷史學的方法,透過表面現象來在看到它的實質,這樣的話我就感到康雍乾三朝一百三十四年盡管他們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但是存在著非常非常嚴重的不足,它不能被稱為是盛世,傳統觀點在史學界認為漢唐是中國古代史上的最輝煌的時期,我們從西漢來說,西漢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3年,那麼它的下限就是公元23年,離開康熙,1662年登基[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