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被病原體感染或侵襲後,都有一段過程,有一些征兆,如病魚活動遲鈍,常緩慢游於水的表面,不聚群,若有驚動,略下沉後,即浮出水面。也有一些魚剛發病時,狂游急竄,或體色灰暗,鱗片脫落等。再如,白鲫出血病發生後,早期魚塘中的野小雜魚死亡等。當發現魚池中出現魚病征兆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可避免病情擴展。
二、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首先根據氣候特征,水源情況,魚種來源,混養比例和密度飼養管理,歷年魚病流行規律,魚群食欲、行動、體色等的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分析。然後將瀕於死亡的病魚或死亡而未腐變的魚屍,對其體表、鰓絲、肌肉、內髒等部位進行肉眼檢查或鏡檢。看其體表有無出現大型的寄生蟲中華鳋、錨頭鳋等,或出血點塊、鱗片脫落、爛鳍、肛門紅腫等現象。鰓部,鰓蓋充血腐蝕,鰓絲的顏色、粘液多少,寄生蟲寄生,鰓絲腐爛帶泥。剖開魚腹後,是否有腹水、腸道發炎、充血,肝髒和脾髒等器官的充血。剝開魚皮,肌肉是否出血等。根據檢查的具體症狀,首先診斷出寄生蟲、細菌性、病毒性疾病或並發症,再根據病魚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作出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三、准確測算,用准藥量 准確測算,用准藥量是治療魚病效果好壞的另一關鍵。對外用藥,全池潑灑,要准確計算池水體積,並應考慮到水質特點及當時水溫等的影響,如有機質多,水質較肥、水溫較低時,用量應多些。池水體積的測算要以實有水面和平均水深計算。平均水深的測算,以池塘幾個深淺不一的深度的平均數為准。內服藥物的劑量以每千克魚體攝食到多少藥物來表示的,具體常有兩種計算方法:按重量計算和按攝食率計算,應靈活運用。當池塘中大多數魚攝食旺盛時,按塘魚的總重量計算較為准確;當池魚病情嚴重或氣候不好,導致食欲減退,應根據估算的攝食率,以較高比例將藥物拌入餌料中,以保證尚能吃食的病魚吃到足夠的藥量。配制藥餌時,還應考慮到藥物在水中丟失的情況。注意估算塘魚的總數重量,要考慮到各階段生長增重的比例,不能以投放魚種計算藥餌的投喂量。
四、掌握藥物特性,科學用藥 魚病常用藥物都各有其理化特性,在保存使用時應注意合理化,避免藥物因保存使用不當而造成失效。如哪些藥物只能外用,哪些藥物內服效果好、哪些藥物不能合用。哪些藥物合用效果會更好,哪些藥物會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等。藥餌應考慮到魚的生活習性,制作浮性、沉性、微粒等不同的藥餌。一般如青、鯉、鲫魚發病應投喂沉性藥餌;草魚發病以投喂浮性的藥餌或拌藥在水草上較好;白鲢發病應投喂微粒藥餌,制作時要拌入一定量的粘合劑,以防藥物在水中散失。藥物潑灑要將藥物充分溶解後均勻潑灑全池,潑灑時間以下午進行比較好,因下午水溫高,藥效高。潑灑藥物時從上風處逐步向下風處潑灑,潑灑後的剩渣殘粒未溶解的藥物,不能潑入池中。否則魚吞食會引起中毒死亡。
五、根據病類,用足療程 療程是治愈魚病的根本保證,沒有足夠療程,就不能徹底消滅病原體,起不到用藥的效果。因此,用足療程是徹底消滅病原體,鞏固治療效果的重要環節。實踐中療程的長短,應根據魚所患疾病的具體類別。如侵襲性疾病,是寄生蟲寄生所引起的,一般使用殺蟲藥物1~2天為一個療程,就可以起到治療的目的;如細菌性、病毒性疾病一般3~5天為一個療程。至於使用的療程多少,則應視病情的輕重和病程的緩急而定。對於病情重、持續時間長的疾病就必需使用兩個至三個療程,否則療效不徹底,有重發感染的可能。
六、幾點注意事項 1.使用藥餌投喂前應停食1天,讓魚處於饑餓狀態,藥餌投喂後,能迅速吃完。 2.在治療期間及剛治好後,不宜大量換水和捕撈,以免給魚帶來刺激,引起應激反應,加重病情或引起復發。 3.治療魚病應采用內服外消相結合的辦法,單純依*內服藥不能起到內外夾攻的作用。 4.治療魚病時,不能單獨多次使用同一種藥物,以免使病原體對該藥產生抗藥性,應交替使用藥物。 5.一旦發病後,無論治療效果好壞,都避免不了損失的發生。因此,平時需堅持"以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防治方針。 要將玻璃缸放置在近窗戶通風又有陽光的地方。要注意放養密度,根據容器的大小,合理安排,寧可少養,不可多養。因為室內空氣不大流通,養多了水易渾濁,容易造成金魚缺氧而死亡。如有空氣泵則可多養一些,發現金魚有浮頭現象則需開空氣泵充氧,尤其是在夜間,更需要充氧。 養魚所用的餌料以活魚蟲最為理想,水質不容易壞,喂干魚蟲、人工合成顆粒飼料也可以。現在市場上有活魚蟲出售,不過要天天購買也很麻煩。對市場上賣的干魚蟲,要選比較新鮮的顆粒松散的喂魚,不要買陳舊發霉的干魚蟲來喂養。人工顆粒飼料以用營養成分齊全的全價飼料為好,市場上有賣。 為了保持水質清純,投餌量要嚴格定時定量,通常每日投餌1次至2次為宜,每次投餌量以在半小時內吃完為宜,餌料不要喂得太多。喂多了其害處有二:一是魚吃飽了,代謝水平提高,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金魚缺氧窒息而死亡;二是餌料剩下,容易腐敗發酵,使水質變壞,也會造成缺氧。其實金魚是比較耐餓的,一兩周不喂,也不會發生問題。 養金魚保持水質清純至關重要,要經常用乳膠管吸除積渣,把玻璃缸底部的糞便、殘餌連同混濁水吸干淨,然後徐徐地補進已放置一天的新水。倘若操作過程中出現水草浮起或假山被碰倒等情況,要及時恢復原狀。 養魚越久,沉渣積累越多。雖然每天清除,也不能全部清除干淨。如果沉渣增多,影響玻璃缸的清晰度,就要徹底換水洗刷玻璃缸,才能保持水質清純,便於觀賞,也為金魚保持優良的生活環境。 一般所用的長方形玻璃缸因體積較小,不可多養,宜少不宜多。如在長40厘米、寬25厘米、高30厘米的容器內,可飼養5厘米至7厘米長的金魚6尾至8尾。魚體身長超過8厘米的成魚,不宜在小型的玻璃缸中飼養,而需在豪華型的大玻璃缸或陶瓷缸中飼養,並配以小型充氧機備用,以防缺氧。以上放養密度只是參考,還要看水溫的高低、魚體的大小和水質的好壞來決定,不能機械行事。一般說來,魚體大,要少養;冬季可多養,夏季要少養;水溫低時可多養,水溫高時要少養。 金魚進入秋冬季,由於晝夜溫差較大,很容易生白點,這種雖然不算是很嚴重的疾病,但如果照顧不好及治療方法不當,那很容易造成金魚的死亡,嚴重時會影響整個水族裡的金魚,一些魚友提出白點病在治愈後還會反復,下面將白點病的成因及治療方法做一下詳細的介紹:
白點病:這種病是由原生動物所引起,病原體名為白點蟲,它會深入皮膚的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形成白色的小點狀胞囊。患有此病的金魚全身滿布白點,每個白點胞囊內含有許多幼小白點蟲,白點蟲吸取魚體組織的營養而長大並增加數目,後來破囊而出,游到水中,再返回魚體上侵襲皮膚,形成更多的小白點。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磨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若不立刻治療,病魚身體會迅速受嚴重破壞而死亡。當白點蟲侵入魚體後,藥物治療不能奏效,只有當小白點蟲在魚體繁殖後,新個體游到水中,藥劑才能殺死它們。治療法為使用百分之0.01濃度的孔雀綠溶液,把病魚浸泡多天,直至小白點完全消失,孔雀綠溶液的毒性很強,不可使用過量,否則金魚亦會被毒死,或使用市售的sera治白點劑、美利堅立滅白點、女王鯨治白點劑、az00治外寄生蟲劑治療。
有魚友問,全缸施藥後白點消失,好了一兩個星期又會出現。老是這樣循環為何?這也是養金魚人經常能遇到的問題,一般的藥治後可直接殺死成蟲,但問題在於藥治只能殺死成蟲,而其幼蟲,能夠藏在魚體表皮內,藥性無法深入,所以還會反復。一些書籍上寫將水溫提高到30度,就可以將白點去掉,但對於金魚來說這個溫度太高了,就是治好了白點,也可能引起其它問題。建議在用藥的同時,多一些日光照射,注意換水時水溫相同,白點消失後堅持可以每天使用些淨水劑,白點就會徹底根治。 去有賣魚的地方買魚藥 你養的金魚病的很嚴重,但你也不要太著急請你先用淡鹽水消消毒。鹽別撒多了。少喂食或者不喂食。調整水溫,換水。把病魚隔離開。 魚身上有潰爛就可能是得了金魚白點病。這種病是由原生動物所引起,病原體名為白點蟲,它會深入皮膚的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形成白色的小點狀胞囊。患有此病的魚全身滿布白點,每個白點胞囊內含有許多幼小白點蟲,白點蟲吸取魚體組織的營養而長大並增加數目,後來破囊而出,游到水中,再返回魚體上侵襲皮膚,形成更多的小白點。 白點病的症狀? 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磨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病魚體表、鳍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消瘦,浮於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後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 白點病的發生環境? 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15—20℃最適於白點蟲繁殖。 白點病的治療方法? 最好使用高錳酸鉀將魚缸清洗一便後,有二種方法: 1.可利用白點蟲不耐高溫的方法,提高水溫到30度。促使產生在魚體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長速度,使他們自魚體表面脫落後。 2.紅藥水治療。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不要加多,水色曾微紅即可,寧少勿多!浸泡5-10分鐘,每天1-2次。 魚的病情好轉後在水中放入少許鹽,鹽可以使白點蟲脫水而死,但要少放。 提醒還可使用慶大霉素(抗生素),但要少量加入水中。 叫賣魚的來看看再買點藥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