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針,按25度角將針迅速刺入皮下,然後臥針,平透至建裡或下脘穴,留針半小時。如無效,加刺天突;以2寸毫針直刺入穴,約0.2~0.3寸深,然後將針轉向下方,沿胸後壁刺1~15寸深(刺天突穴應特別注意安全,針尖忌偏向左或右),不捻轉提插。嗣後接通電針儀,負極接鸠尾,正極接天突,用連續波,先予高頻率(3000~5000次/分)、強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通電1分鐘。然後將電流強度與頻率調節到患者感到舒適為度,繼續通電半小時。天鼎穴,可令患者仰臥,取28號2寸針,先直刺入穴位0.2寸左右,然後向天突方向透刺。當毫針刺入一定深度,觸及膈神經時(此時病人可出現反射性膈肌收縮現象),於是接通電針儀(雙側天鼎)。先以連續波,高頗率及較強的電流(病人可耐受為度)刺激1分鐘,隨即調至病人感到舒適的低頻率及較弱強度的電流。膻中穴,令患者張口作深長呼吸,針尖向上沿皮刺入穴0.3~2寸。向肘部斜刺雙側列缺穴0.2~0.5寸深,先作強刺激手法,繼而按上法通電針。內關、足三裡,於呃逆停止發作後針刺,得氣後平補平瀉上述方法均留針15分鐘,每日1次,3~5次與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29例,總有效率為88.3~97.4%[2~4]。 指針 (一)取穴 主穴:翳風、天鼎。 配穴:內關、足三裡。 (二)治法 每次僅取一主穴,療效不顯時加配穴。翳風穴,以拇指指腹在耳垂根後方陷中重按至疼痛,或向下颌骨方向按壓,持續約1分鐘,一次不愈,可再按數次。天鼎穴,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對准此穴(單或雙側)點按1~3分鐘。攢竹穴,以兩手拇指重按,其余四指緊貼率谷穴,由輕到重持續按壓5~10分鐘,以酸脹為度。足三裡,先穴位注射0.5毫升阿托品,再在內關穴,以拇指腹按壓,由輕而重,直至感到穴區酸脹發麻,每次按壓5~10分鐘。頑固者可按壓數次。 (三)療效評價 共觀察82例,結果79例獲得痊愈,3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6.3%[7~10]。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耳中、胃。 配穴:肝、脾、交感、神門、皮質下、腎上腺。 (二)治法 主穴必取,每次據症酌加配穴2~3個。耳中,取0.5寸毫針淺刺瀉法,持續捻轉或括針柄半分鐘,然後透刺至胃穴,提插運針至得氣後,用膠布固定埋針。根據症情,埋針1~2天。配穴可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鐘。一般雙側穴均取。 (三)療效評價 共治109例,結果107例痊愈,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8.2%[11,12]。 眼針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中焦、膽胃。 (二)治法 局部消毒後,令患者閉目,術者左手壓住眼球,使眼眶內皮膚繃緊,右手持32號5分針,在距眼眶邊緣2分許穴區內,輕輕沿皮橫刺入針,如有觸電感,蟻走樣上下竄動,或酸、麻、熱、涼等感覺時,表明針刺得氣,留針15~20分鐘。每日1次,重者2次。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療30例頑固性呃逆患者(病程3~10天),全部治愈。其中3次內治愈的達26例[13]。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二組。1、天突、內關;2、中脘、足三裡。 (二)治法 藥液:阿托品,1%普魯卡因注射液,維生素b1、b6注射液。任選1種(維生素b1、b6同用)。 每次取1組穴,交替選用;亦可僅取內關或足三裡。1%普魯卡因每穴注入0.5毫升;維生素b1、b6注射液各取2毫升,予以混合,每穴2毫升;阿托品每次僅取一側穴,每穴0.5毫克。如3小時後無效再注入另一側穴。其余藥物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共治138例,有效率95.8~100%[14~16]。 體針加耳針 (一)取穴 主穴:膈俞,耳中(耳穴)。 (二)治法 患者取側臥位,膈俞穴雙側均取,醫者以4根1寸毫針在該穴之上下左右約1.5cm處斜向刺入,針尖均指向穴中,施小幅度捻轉手法。同時用0·5寸毫針刺一側的耳中穴至有脹痛感。均留20分鐘後出針。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 本治法共治療8例,經1~2次治療後,均獲痊愈,並隨訪半年均未復發[17]。 體針 (一)取穴 主穴:陷谷 (二)治法 令患者仰臥或取坐位,雙側均取,用2寸長毫針向足心方向進針1·5寸,行大幅度捻轉5分鐘,同時囑患者深吸一口氣後屏住,屏氣時間越長越好,然後慢慢呼出,留針30分鐘。在留針過程中重復此屏氣動作,每隔5分鐘行針一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本法治200例頑固性呃逆患者,經一個療程治療,196例痊愈,4例顯效。總有效率為100%[18]。
【主要參考文獻】 [1]林英喬。腹腔手術後膈肌痙攣的針灸治療。福建中醫藥1957;2(5):21。 [2]龍安民。針刺治療呃逆60例療效觀察。河北中醫1987;(3):30。 [3]朱復林,等。針刺治療頑固呃逆30例。江蘇中醫雜志1983;4(1):46。 [4]陳高材。通氣於天針刺呃逆39例。江西中醫藥1986;(2):36。 [5]費文榮,等。針刺中魁穴治療頑固性呃逆證50例。新中醫1988;20(1):38。 [6]華延齡,等。灸中魁穴治療呃逆五例的體會。上海針灸雜志1984;3(1):18。 [7]顧耀平。按壓翳風治療呃逆32例。浙江中醫雜志1984;19(4):165。 [8]夏金陵,等。指壓內關穴注足三裡治呃逆。新中醫1986;18(9):31。 [9]趙萌生。點天鼎穴治療頑固性呃逆20例。吉林中醫藥1986,(4):16。 [10]龔瑞章。指壓攢竹穴治療膈肌痙攣證。浙江中醫雜志1980;15(5):201。 [11]劉淑蘭。耳針治療重症呃逆(膈肌痙攣)47例。中國針灸1987;7(2):46。 [12]聶漢雲,等。耳針透刺埋針法治療膈肌痙攣62例觀察。河南中醫1986;(1):34。 [13]龐文清。眼針治療頑固性呃逆30例。廣西中醫藥1989;12(2):30。 [14]桂方虎,等。阿托品穴位封閉治療頑固性呃逆50例,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3(1):49。 [15]楊淑坤。維生素b1、b6內關穴位注射治療呃逆48例。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8(2):11。 [16]葉關端。普魯卡因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呃逆40例。上海針灸雜志1988;7(1):21。 [17]白秀玲。四針圍穴法治療呃逆。中國針灸1997;17(1):24。 [18]徐順增。陷谷穴治療頑固性呃逆200例。中國針灸1997;17(8):7。
一、辨證 1、食積內停 主要表現:呃聲響亮,脘腹脹滿,厭食,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2、氣滯 主要表現:呃逆頻頻,胃脘脹痛,胸脅脹滿,舌苔薄,脈弦有力。 3、胃寒 主要表現:呃聲沉緩有力,得溫稍減,遇寒尤劇,胃脘不適,舌苔白潤,脈遲。 二、治療 主要治則為和胃降逆止呃,食積及氣滯者針以瀉法;胃寒者針灸並用以祛胃寒。 處方:膈俞、中脘、內關、足三裡。 食積加巨阙;氣滯加膻中、太沖;胃寒者加上脘。 亦可用拔火罐治療,常用穴位有:膈俞、膈關、肝俞、中脘和乳根。
病證名。胃氣沖逆而上,呃呃有聲的症狀。見《萬病回春》卷三。一作xx、呃逆。《內經》稱哕。金元時多稱咳逆。又稱吃逆、吃忒。俗稱打咯忒。其聲短促,與嗳聲沉長不同。呃逆有寒熱、熱呃、氣呃、痰呃、瘀呃、虛呃之別,亦分為外感呃逆、內傷呃逆、陽證咳逆、陰證呃逆者。詳見各條。本證見於胃、膈肌痙攣和神經性呃逆,亦可見於危重病證。
玩固性打呃喝百事可樂,立桿見影(冰的好像更好),因為打呃是因為胃液裡胃酸嚴重不足引起的,胃液缺失越嚴重,打呃越嚴重,這也是為什麼人總是在飯後才引起打呃的原因; 可樂是接近於胃液(稍弱於胃酸)的強酸,可作為胃液中鹽酸的代替品或稍稍稀釋胃液(胃液酸度過強),對抑制打呃立桿見影。 謹發上來與我有同樣毛病的朋友分享。
4妙法制服寶貝打嗝 [編輯本段] 剛剛出生的小寶貝,有時突然會不停地打嗝,真讓媽咪著急,可又一籌莫展。這種現象民間稱為“打嗝豆”,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當小寶貝不停地打嗝豆時媽咪先不要著慌,除了去除引發原因外,不妨再試試以下4個妙法—— 第1妙法 如果寶貝是受涼引起的打嗝,媽咪先抱起寶貝,然後輕輕地拍拍他的小後背,再給喂上一點溫熱水,給胸脯或小肚子蓋上保暖衣被等。 第2妙法 如果寶貝是因吃奶過急、過多或奶水涼而引起的打嗝,將小寶貝抱起後刺激其小腳底,促使小寶貝啼哭。這樣,可以使小寶貝的膈肌收縮突然停止,從而止住打嗝。 第3妙法 媽咪也可將不停打嗝的小寶貝抱起來,用食指尖在寶貝的嘴邊或耳邊輕輕地撓癢。待小寶貝發出哭聲後,打嗝的現象就會自然消失。因為,嘴邊的神經比較敏感,撓癢即可放松寶貝嘴邊的神經,打嗝也就會消失了。 第4妙法 媽咪也可試試給小寶貝聽音樂的方法,或在小寶貝打嗝時不住地用玩具逗引,以轉移注意力而止住打嗝。 預防寶貝發生“打嗝豆”的tips 1.不要在小寶貝過度饑餓或哭得很凶時喂奶。 2.天氣寒冷時注意給小寶貝保暖,避免身體著涼。 3.無論喂母乳還是配方奶,不要讓小寶貝吃得過快或過急。 打嗝是嬰兒期一種常見的症狀。不停地打嗝是因膈肌痙攣,橫膈膜連續收縮所致。膈肌運動是受植物神經控制的,孩子出生後一兩個月,由於調節橫膈膜的植物神經發育尚未完善,當孩子受到輕微刺激,如:吸人冷空氣,吸奶太快時,膈肌會突然收縮,引起快速吸氣,同時發出“嗝嗝”聲。
有時孩子打嗝的時間可持續5—10分鐘,看起來好像很難受的樣子,但是,打嗝本身對孩子的健康並無任何不良影響,不必擔心。
人出生後其神經發育是有一個過程的,一般情況,孩子3個月後,調節橫膈膜的神經發育趨於完好後,打嗝的現象會自然好轉。
那麼,如何讓寶寶停止打嗝呢?在寶寶打嗝時可讓他吸奶,喝涼開水或者通過其它刺激,如:適度的光亮、聲音等使之緩解。 如果受到寒冷刺激、飽餐、吃飯過快、吃進干硬食物後,都可能出現暫時性的呃逆,這不能算病,所以也不必要看醫生。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