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養馬地區的分布
中國古代主要養馬區與近代基本一致,但傳統農區因社會經濟條件與生態環境的變化,近數百年來馬匹顯著減少。
西北產馬區
這一地區包括古代西域,草原豐美,各族人民歷來以畜牧為生,盛產良馬。2000多年來即為中國主要的良馬資源地。陝西、甘肅地區養馬也有悠久歷史。公元前約900年,非子在汧、渭之野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封,成為秦國的始祖,秦馬也因此有名。以後漢、唐時的大型國營養馬場,即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唐代安史之亂後,隴右陷於吐蕃,畜牧仍然發達。宋、明兩代行茶馬制度,每年從西北地區向內地輸入馬匹數以萬計,其中也包括了唐馬遺種。明代在陝、甘二省屯墾繁殖軍馬,又建養馬場,直至河西走廊遠處。清乾隆年間,設馬場於西寧至嘉峪關外,伊犁、巴裡坤兩地馬場規模尤大,還牧養由內蒙古和玉門運去的種馬。
塞北產馬區
長城以北廣大的草原是蒙古馬種的古老產地。戰國以後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相繼興起,擁有龐大馬群。通過民族間的貿易、戰爭和遷移,這一地區的大量馬匹自周、秦以來不斷傳入中原。如唐代在北邊設馬市,貢馬有的甚至來自貝加爾湖一帶。明、清宣化、大同等邊塞重鎮每年向塞外市馬定額達3.4萬匹,並聽任民間在邊塞自由販馬。從遼、金、元到清代,察哈爾草原都是主要養馬地。元代統治期間牧馬地從西伯利亞東南部,經察哈爾至黃河下游,共劃分為12個大牧區。清代在察哈爾全境組織蒙族發展養馬,全國軍馬大多取給於此。
西南產馬區
西南包括****地區養馬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巴蜀商賈已在這裡進行馬匹和其他畜產貿易。東漢曾在四川、雲南設置馬苑。到宋代,西南馬匹資源更受到重視。北宋到明末的茶馬貿易,蜀馬和以大理馬為代表的滇、黔馬是主要對象。西南馬適於山區生態環境,不乏名貴良馬,但作軍用多不及北方馬。據《桂海虞衡志?獸志》記載,南方所產“果下馬”,高不逾三尺,以廣東德慶所產最佳。
關東產馬區
東北地區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產馬地。春秋、戰國時的東胡及繼起的鮮卑、烏桓,都是騎獵部族。鮮卑東面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人以營農為主,也產名馬。契丹、女真族先後建立遼、金後,曾設有宏大的群牧組織。遼國養馬達百余萬匹,金世宗時僅7處群牧所養馬達47萬匹。明永樂年間設馬市於遼東等地,收購來自松花江至黑龍江一帶的馬,並設立遼東苑馬寺主持養馬。清代早期也在東北設立馬場,但養馬業顯著衰退。後因大量移民關外墾殖,迫切需要畜力,養馬業又有發展,東北三省成為近百年來全國馬數最多的地區。
中原產馬區
中原自古車騎馳逐,養馬頗盛。春秋、戰國時期養馬成風,後曾一度衰落。草原民族南遷,又使中原畜牧復盛。但因引入大量蒙古馬種,使原有馬種逐漸消失。山西雁門關為塞北馬種入口地,唐代在河東(今山西)設有牧監,馬產甚蕃。北宋牧監主要分布中原地區,全盛時多達14處。但有些牧監已和種植業發生矛盾,經營又欠善,以致有衰落趨勢;但從遼、金、元各代在侵入這一地區後長期征掠馬匹數量之多看來,民間養馬仍很可觀。北宋王安石的保馬法,明代的官馬民牧,主要都在這裡推行。直到清代禁止民間養馬,加之人口日繁、牧地不足,中原養馬業才一蹶不振。
東南產馬區
中國素有“南船北馬”之說,東南地區養馬業不發達,但也並非絕對不宜養馬。如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因戰車需要,馬匹一度發展很快。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養馬場。明初在江淮之間和蘇南地區興辦牧監達14處,在中國南方歷史上是空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