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蟾蜍疊在一起分不開怎麼回事 在做愛 別名苦蠪(《別錄》),蟾(《藥性論》),蝦蟆(《本草衍義》),蚵蚾(《全嬰方論》),癞蝦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寶(《貴州民間方藥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藥手冊》),癞蛤蚆(《藥材資料匯編》),蚧蛤蟆、蚧巴子(《山東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體。夏、秋捕捉。捕得後,先采去蟾酥,然後將蟾蜍殺死,直接曬干(東北、華北);或殺死後除去內髒將體腔撐開曬干(華東、中南、華南)。這種干燥蟾蜍,商品稱為"干蟾",除去內髒的商品習稱"干蟾皮"。 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於跳躍、游泳,只能作匍匐爬行。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動物的總稱。最常見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稱癞蛤蟆。皮膚粗糙,背面長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對是位於頭側鼓膜上方的耳後腺。這些腺體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種蟾蜍,它們分屬26個屬。主要分布在除了馬達加斯加、波利尼西亞和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澳大利亞原來無蟾蜍,後來從其他地區引進了蟾蜍,但繁殖太快,並且有毒,因此成為了澳大利亞目前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白天,大蟾蜍多隱蔽在陰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內或草叢中。傍晚,在池塘、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邊或房屋周圍等處活動,尤其雨後常集中於干燥地方捕食各種害蟲。大蟾蜍冬季多潛伏在水底淤泥裡或爛草裡,也有在陸上泥土裡越冬的。
方言中的特殊意思
蛤蟆在山東省菏澤市著名旅游城市郓城縣,還有一個其他的意思。在郓城,“蛤蟆”是一道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早點。當然,這並不是真正的蛤蟆,而是一種外觀上類似蛤蟆的油炸食品,它的口感非常醇香,色澤金黃。常常和油條與糖糕同時銷售,外觀上是一個伸著四條腿的面制品,但內部是一個雞蛋,屬炸制食品。因此,其營養價值也非常高,也許這也是郓城之所以是人傑地靈的水浒故鄉的原因吧。 [編輯本段]蟾蜍與青蛙的區別 蝌蚪的區別:青蛙的蝌蚪顏色較淺、尾較長;蟾蜍的蝌蚪顏色較深、尾較短。 卵的區別:青蛙的卵堆成塊狀,蟾蜍的卵排成串狀。 蟾蜍實際上是蛙類的一種,所以從科學的角度看,所有的蟾蜍都是蛙,但不是所有的蛙都是蟾蜍。兩棲綱無尾目的成員統稱蛙和蟾蜍,蛙和蟾蜍這兩個詞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劃分,從狹義上說二者分別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員,但是無尾目遠不止這兩個科,而其成員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稱呼,一般來說,皮膚比較光滑、身體比較苗條而善於跳躍的稱為蛙,而皮膚比較粗糙、身體比較臃腫而不善跳躍的稱為蟾蜍,實際上有些科同時具有這兩類成員,在描述無尾目的成員時,多數可以統稱為蛙。 無尾目包括現代兩棲動物中絕大多數的種類,也是兩棲動物中唯一分布廣泛的一類。無尾目的成員體型大體相似,而與其它動物均相差甚遠,僅從外形上就不會與其它動物混淆。無尾目幼體和成體則區別甚大,幼體即蝌蚪有尾無足,成體無尾而具四肢,後肢長於前肢,不少種類善於跳躍。 蛙科是無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屬650余種。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兩棲動物都要廣泛,幾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現在一些島嶼上,最北可達到北極圈。蛙科在非洲最為繁盛,光是特有的屬就有18個,其中在馬達加斯加島就有3個以上的特有屬,而蛙科也是無尾目的最大成員巨蛙conruagoliath(右圖)也分布於非洲。蛙科在亞洲東部、南部和東南部也比較豐富,如我國常見的黑斑蛙和各種林蛙。但歐洲和美洲的蛙科則只有蛙屬rana的成員,其中在南美洲只見於北部地區。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極北部才有,而在臨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島嶼上卻能見到,而這些地方幾乎沒有其它的兩棲動物,蛙科成員在這裡則占據了不同的生態地位。在斐濟島有兩種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別為路棲和樹棲,其中樹棲扁手蛙看起來與樹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員非常相似,樹棲扁手蛙有多種色型,看起來好像不同的種。扁手蛙的其它種類也均局限於亞太地區的海島上,其中包括不少樹棲的成員。扁手蛙在卵中完成變態,孵化出來的就是小蛙。 蟾蜍科有24~31屬340~360種,分布廣泛,遍布大洋洲和馬達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可以生活於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國最常見的兩棲動物大概也要屬蟾蜍了。蟾蜍科中超過一半的種類都屬於同一個屬,即蟾蜍屬bufo,這個屬的成員幾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區,而在北方則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屬的成員體型差別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長達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長只有其1/10。蟾蜍雖然大小差別很大,但是相貌和習性均比較相似,都是些行動緩慢不擅跳躍的路棲動物,皮膚粗糙而高度角質化,使得蟾蜍有較強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貪食,人們用其來消滅害蟲,但是也帶來了一些生態災害。澳洲引進了海蟾蜍來防治蔗田的害蟲,但是海蟾蜍卻對當地生態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海蟾蜍排擠本土的龜蟾類,捕食當地的小動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對想捕食它們的當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脅,海蟾也被引進了其它很多種植甘蔗的熱帶地區,大多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蟾蜍科的其它屬多只有少數成員,有些外表和習性與蟾蜍屬有一定差距,比如東南亞的漿蟾pedostibes是樹棲的蟾蜍,身體輕盈纖細,與地棲的粗壯笨拙的蟾蜍屬略有不同。 [編輯本段]不要小看癞蛤蟆 蟾是幸福的象征。不論是神話中的蟾,還是現實生活中的蟾,都確確實實與人類有密切的關系,為人類作了很多好事。蟾蜍,又叫癞蛤蟆、大疥毒。這種動物是被人們所看不起,不少人認為蟾蜍是低能兒。它容顏丑陋,不時地在田埂道邊鑽來爬去。盡管人們不理解它,但它還是默默無聞地工作著。蟾蜍是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據科學家們觀察研究,在消滅農作物害蟲方面,它要勝過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蟲,要比青蛙多好幾倍。癞蛤蟆平時棲息在小河池塘的岸邊草叢內或石塊間,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動,清晨或夜間爬出來捕食。它捕食的對象是蝸牛、蛞蝓、螞蟻、蝗蟲和蟋蟀等。癞蛤蟆喜歡在早晨和黃昏或暴雨過後,出現在道旁或草地上。如被人們用腳碰一下,它會立即裝死躺著一動不動。它的皮膚較厚具有防止體內水分過度蒸發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長久居住在陸地上面不到水裡去。每當冬季到來,它便潛入爛泥內,用發達的後肢掘土,在洞穴內冬眠。癞蛤蟆行動笨拙蹒跚,不善游泳。由於後肢較短,只能做小距離的、一般不超過20厘米的跳動。癞蛤蟆在入藥方面也比青蛙高出一籌。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記有癫蛤蟆的性味、歸經和主治等方面內容。多少年來,人們采集癞哈蟆耳下腺及皮膚腺分泌物,晾干制成蟾酥。蟾酥是我國的傳統名貴藥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點舌丹、一粒珠等31種中成藥的主要原料。我國生產的蟾酥在國際市場上聲望極高,每年出口5000多斤,可換得外匯500萬美元。常見的蟾蜍,只不過拳頭大小。可是在南美熱帶地區,卻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癞蛤蟆,最大個體長約25厘米,為蟾中之王。蟾王不僅體型大,胃口也特別好,它常活動在成片的甘蔗田裡,捕食各種害蟲。固此,世界上許多產糖地區都把它請去與甘蔗的敵害作戰,並取得了良好成績。蟾王的足跡遍及西印度群島、夏威夷群島、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澳大利亞以及其他熱帶地區。每年為人類保護著相當十億美元的財富。一只雌蟾王每年產卵38000枚左右,是兩棲動物中產卵最多的一種。但有趣的是,它的蝌蚪卻很小,僅1厘米長。蟾王不僅能巧妙地捕食各種害蟲,也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它滿身的疙瘩能分泌出一種有毒的液體,凡吃它的動物,一口咬上,馬上產生火辣辣的的傷感覺,不得不將它吐出來。民間傳說月中有蟾蜍,故把月宮喚作蟾宮。詩人寫道:“鲛室影寒珠有淚,蟾宮風散桂飄香”。月亮上是否有蟾,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人能登月,這個謎自然被揭開了。 [編輯本段]蟾蜍養殖技術 一蟾蜍的品種特征及生活習性 1、蟾蜍的品種特征及分布:蟾蜍俗名癞哈蟆。主產於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廣泛分布於我國南北地區,常見主要品種為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3種。這幾個品種個體大,體長10厘米以上,背面多呈黑綠色,布滿大小不等的瘰疣。上下颌無齒,趾間有蹼,雄蟾蜍無聲囊,內側三指有黑指墊。 2、蟾蜍的生活習性:蟾蜍雌雄異體,產卵於淺水中孵化繁殖成蝌蚪,幼成蟾蜍水陸兩棲,喜歡濕、暗、暖避光地方。夏秋季節,白天常棲息於溝邊、草叢、灌叢、屋後磚牆亂石孔洞陰暗潮濕處。傍晚和清晨出來捕食蚯蚓、蝸牛、昆蟲並兼食嫩草嫩葉等。半夜成群活躍於露地。冬季氣溫下降到10℃以下進入土穴、亂石洞中或水底泥中冬眠。次年春季氣溫回升到10-12℃時,又出來開始活動,捕食昆蟲,繁殖產卵。 二蟾蜍養殖對環境的要求 1、蟾蜍對生活環境條件的要求:飼養蟾蜍應根據它的生活習性,為其提供潮濕、陰暗、溫暖涼爽的地方,水源良好,四季不涸,與水連接處有綠色草叢、蔬菜棲息地,並有充足的餌料來源,為其繁殖產卵創造條件。 2、飼養蟾蜍最適宜的地方:蟾蜍最適宜於野外天然環境條件中飼養。選擇村莊附近,四周有草叢、灌叢並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常年不干涸的池塘、水田、水溝、沼澤地放養,四周設1米以上圍欄,產卵水域須靜,有水草。也可在稻田、藕池中放養,但應設圍欄防逃,注意科學施用農藥,防止藥死蟾蜍。還可建人工養蟾蜍場,場周圍設圍牆、場內建養殖池、繁殖產卵池、孵化池。養殖池周圍種植飼用牧草及蔬菜,供蟾蜍避光棲息。池中投放少量水浮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調節水質,繁殖水蚤供蟾蜍捕食。可在場中安燈誘殺昆蟲作為餌料,還可人工養殖蠅蛆、黃粉蟲、蚯蚓等高蛋白鮮活動物餌料,保證蟾蜍不缺飼料。 [編輯本段]蟾蜍養殖技術關鍵 1、建蟾蜍養殖場:場周圍設圍欄1米高。內設養殖池、產卵孵化池。面積大小以規模而定。保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或池邊留空地種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適量投養水生植物。飼養黃粉蟲、蠅蛆、蚯蚓或安燈誘蟲增加餌料2、人工繁殖蟾蜍:捕養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做種。成蟾在10℃產卵,每次產卵約5000粒,放孵化池中,水溫18-24℃經3-4天孵出蝌蚪,加強飼養3、蟾蜍放養密度:每平方米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減為500-1000只,幼蟾蜍30-40只。按不同發育階段分池分群飼養。4、蟾蜍飼料配制:剛孵出的小蝌蚪5天後以熟蛋黃、水蚤等新鮮適口餌料,日喂2次。幼蟾飼喂蠅蛆、蚯蚓、黃粉蟲、球藻餌料。成蟾蜍食量大,可采用豆餅、糠麸、面粉、魚粉、槐葉粉配合飼5、蟾蜍病害防治:蟾蜍病少,主要是防止老鼠、蛇、鳥等危害。搞好圍欄、巡查,冬天將其轉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編輯本段]蟾蜍的藥用價值 蟾蜍,俗稱癞蛤蟆,在動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本科現已有25個屬300種左右,我國目前已知有2個屬17個種和亞種,其中中華大蟾蜍分布最廣,幾乎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野生資源已經急劇減少。人工養殖已勢在必行。 蟾蜍是一種藥用價值很高的經濟動物。其全身是寶!蟾酥、干蟾皮、蟾衣、蟾頭、蟾舌、蟾肝、蟾膽等均為藥材。 蟾蜍的耳後腺、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貴的中藥材,內含多種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腫、止痛、強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輻射等功效,可治療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腫痛、皮膚癌等。目前德國已將蟾酥制劑用於臨床治療冠心病,日本以蟾酥為原料生產“救生丹”。我國著名的梅花點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寶、華蟾素注射液等50余種中成藥中都有蟾酥成分。 蟾蜍除去內髒的干燥屍體為干蟾皮,性寒、味苦,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咽喉腫痛、癰腫療毒等症。近年來用於多種癌腫或配合化療、放療治癌,不僅能提高療效,還能減輕副作用,改善血象。 蟾衣是蟾蜍自然脫下的角質衣膜,對慢性肝病、多種癌[1] [2] 下一页
|
|